灸法治疗原发性痛经腧穴选取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灸法治疗原发性痛经腧穴选取的研究

王珊玺谢玉英龙绪娥白丹丹何朝辉王宏华

湘南学院湖南郴州423000

摘要:总结应用灸法治疗痛经的选穴规律,为更加规范与推广灸法治疗痛经提供理论依据。以近10年的文献资料为依据,采用分类统计法对所选取的腧穴进行整理、分析、总结。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灸法治疗;腧穴

原发性痛经(primarydysmenorrhea,PD)又称功能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多发于未婚的年轻女性。据统计,我国妇女中痛经发生率为33.1%,其中原发性痛经占53.2%,严重者占13.55%,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活质量[1]。近10年来,应用灸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病例共计9567例。灸法疗法治疗本病疗效肯定:总有效率多在90%以上,且具有止痛快、经济、安全,无副作用的特点,对预防和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几年使用的本科教材所取穴位差别较大,从笔者查阅的近10年灸法治疗本病的文献资料看,所取穴位也较散乱和异议。因此,规范临床取穴以及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依据实为必要。现就国内2004年10月~2014年10月灸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有关文献资料归纳、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来源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2004—2014年)、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2004—2014年)。

2资料收录范围

国内核心和非核心期刊、中国重要会议论文、中国优秀硕士生和博士学位论文。输入的关键词:“痛经”包含“灸法”26篇,“痛经”包含“艾灸”72篇,“痛经”包含“辩证分型”25篇,“月经不调”包含“灸法”93篇,“月经不调”包含“针灸”11篇;”输入主题:“痛经”包含“针灸”178篇,“痛经”包含“灸法”43篇,“痛经”包含“艾灸”139篇,“痛经”包含“辩证分型”21篇;“月经不调”包含“灸法”12篇;“月经不调”包含“针灸”50篇,共11组搭配词。以上合计670篇次。

3资料标准

3.1排除标准非灸法疗法者;个案报道者;穴位记述不具体而无法统计者;应用灸法,但应用材料非艾绒者(药物灸);动物实验研究者。共排除463篇,占69.10%。

3.2纳入标准针对选择出的近10年的有关中医灸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文献,并进行分类,选出临床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对每一篇文献的题目、内容摘要进行阅读,剔除不合格文献;经初步筛选后的文献进行逐篇阅读全文,进行二次筛选;未全文收录者,进行手工查阅;将合格文献进行对比,发现题目不同但内容相同的文献仅取一篇,一共合计有效篇数207篇,占30.90%。

4统计方法

采用分类统计法。对所收集的207篇有效文献,按治疗种类、方法、分型、穴位归类统计、分析。

5统计结果

5.1灸法治疗痛经的取穴规律:

通过统计文献,灸法治疗痛经一共涉及46个穴位,现归纳出“十大常用灸法治疗痛经穴”,具体如表1:

5.2灸法治疗痛经的循经规律:

通过统计文献,灸法治疗痛经一共涉及12条经脉,通过分析现取出灸法治疗痛经五条常见经脉,其中包括足太阳膀胱经:穴位数9(20%);任脉:穴位数8(17.78%);足太阴脾经:穴位数6(13.33%);足阳明胃经:穴位数6(13.33%);足少阳胆经:穴位数4(8.89%)。

5.3灸法治疗痛经的辨证取穴规律

文献共11篇,754例病人,主涉及到气血虚弱、气滞血瘀、寒湿凝滞、肝郁湿热、肝肾虚损5型。治疗主穴有三阴交9次,关元7次,次髎4次,中极3次,地机3次,气海、合谷各2次,肾俞、归来、血海、子宫穴、十七椎下各1次。气血虚弱配足三里6次,气海5次;气滞血瘀配太冲9次,气海5次;寒湿凝滞配关元5次,归来5次;肝郁湿热配行间2次,阴陵泉2次;肝肾虚损配肾俞8次,肝俞3次。

6小结

通过对国内外10年灸法治疗痛经文献的统计分析,认为灸法治疗痛经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现代研究发现关元和子宫的神经传入投射,在腰3到骶5之间的脊神经节内有汇聚与重叠【2】,这一研究成果为关元治疗妇科疾病提供了神经学基础。本文统计出的“治疗痛经十大常用灸法穴”,即包括关元、三阴交、气海、神阙、中极等在内的十大穴位,更好地诠释了这一理论,取穴灸法治疗能达到温养胞宫、祛邪止痛的作用,穴位循经中以足太阳膀胱经经学选用频率最高,达到20%。根据上述灸法治疗痛经规律的归纳、分析,临床灸法治疗痛经应以三阴交,关元为主穴,根据具体情况寻求相应辩证的配穴,同时,也可循经于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太阴脾经上进行选穴。

参考文献:

[1]孙立虹,葛建军,杨继军等.隔物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针刺研究,2009,34(6):398-402.

[2]周金山,晋志高,陶之理.关元一级感觉神经元在脊神经节的节段分布[J].上海针灸杂志,2001,20(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