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评价机制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1-21
/ 1

新课程改革评价机制初探

陈飞

陈飞辽宁省凌源市招生考试办公室

新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入,而传统的评价机制依然在沿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全新的评价机制,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评价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发展。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转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建立一个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评价机制?

一、注重学生的发展是评价的硬道理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评价的目的。斯塔弗尔比姆曾经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教师评价学生时,首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学生当不完善的人看,当发展中的人看。评价学生的目的不是甄别和选拔,而是通过评价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掌握一定的社交技能,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从而提高综合素养。同时,评价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评价的内容也应随评价对象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和调整,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今天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明天的发展前景。评价是加油站,目的是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发展。布鲁纳指出:“评价通常被看作对评价对象的一种是否有效的检验,但是更重要的是它应该提供智慧的指导来改进这些方面。”由此可见,评价是为了改进和提高,而不是为了给学生一个结论或等级,教师应该以前瞻性的眼光来分析学生的优势和不足,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改进,以得到更大的发展。

二、多元化是评价永恒的追求

新课程告诉我们: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应由选优为主向促进个性化发展改变,即改变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建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教育过程是师生、生生互动的多主体参与过程,因此,在评价时要改变单一的由老师评价学生的状况,应让学生乃至与学生有关的其他人员(如同学、家长等)都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如给学生写操行评语,要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使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与结果分析,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反思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开展家校平台,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学校的教育教学,从而帮助、支持孩子,用客观、合理的评价来教育孩子,评判孩子。

2.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评价的目的就在于唤醒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激励学生全面发展。首先,教师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发展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不断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过去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学生是否学会学习,打破“一卷定高低”的局面。其次,教师要由学生学习的“判决者”向学生学习行为的“辩护师”转化。在教学评价中不是去摧毁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而是设法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最后,教学评价不是去制造“差生”而是使“差生”消失,不是去制造等级而是消灭等级,多用质地性、诊断性和激励性评价方法,少用定量性、甄别性和终结性评价方法,针对不同学生、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三、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评价的核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学生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学业成绩上,还表现在生理、心理、爱好特长等各方面。有的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有的学生“老成持重”,有的学生从小拔尖,有的学生“大器晚成”。因此,在评价学生时要关注个体差异,建立“因材施教”的评价体系。即依据学生不同的背景和特点,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正确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潜能,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建议。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从多个角度,多方面去看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让每个学生在自尊、自信中快乐成长。正如古人所言:“缝衣服要量体裁衣,种庄稼要因地制宜,打仗要审时度势,育人要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有效的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进步和提高。

评价需要我们的智慧,更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我相信只要我们有一颗仁爱之心,构建一套全新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