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的引入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4-14
/ 2

新课的引入方法

王占旗

王占旗

(栾川县第二职业高中,河南栾川471500)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331-01

课堂教学中讲授新课前,教师总是要用一些方法引导、启发学生,创设教学情景。新课题引入方法是每堂课的“开场白”。“开场白”应用得当,可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在每节课讲授新的物理知识前的一小段时间里,用设问、习题解答、类比或实验观察等方法设疑引入新课,可以创设情景,制造悬念,启发学生直觉思维,还可以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地引入正题,讲解新课。

一、提问讨论方法引入新课

这种方法一般在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多,提问的内容多涉及学生以前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中的“前概念”。

例:“重力”引入新课的方法。

提问一: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提问二:手推铅球,铅球离手后,在空中运动过程受到向前的推力、重力和空气阻力等,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提问三:竖直向上抛出一小球,速度越来越小,这主要是因为小球受到了空气的阻力,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抽查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重力”。

“提问一”是为复习以前的力学知识;“提问二”制造了悬念,引导学生注意常犯错误;“受到向前的推力”,为以后物体的受力分析和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打下基础;“提问三”启发学生直觉思维,把注意力引导到“重力”上来。三个问题前后串联,搭配得当。整个提问讨论过程围绕“力”和“重力”这个中心,没有分散学生对“重力”的注意力。

二、习题解答方法引入新课

这种方法一般多用于学生已获得了较多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定理等物理知识,新课内容将在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例:“功”引入新课的方法。

复习提问:功是什么?必须具备哪两个因素才能谈到做功?功的公式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物理知识:功=力×沿力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必须有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才能谈到做功;W=F×s。

解答习题:人用向东10N的水平力度推动重100N的箱子,在水平地面上向东移动4m,人做的功W1等于多少?重力做的功W1等于多少?为什么?

只要通过认真预习,学习较好的同学会做出:

W1=10N×4m=40J

W2=0,因为在重力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

但也有同学得出:

W1=10N×4m=40J

W2=100N×4m=400J

或W1=(100+10)N×4m=440J

W2=100N×4m=400J

或其他组合形式的答案,教师搜集结果后暂不作评判,待新课讲完后留点时间学生自己去纠正。

问:如图所示,如果力F、位移S的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F做的功W=?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出课题“功”。

“复习提问”回忆初中关于功的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的必要。但由于初中知识的局限性,大多数学生思维还定势在力和位移在同一条直线是这种情况。对于习题中涉及两个力和一个位移的新问题,以及习题把思维空间从直线拓展到了平面这种新情况,学生得出的结论的思维方式是直觉的。老师对结果不作肯定和否定的评判,留下悬念,激发学生从老师讲解的新课内容中去找答案。从启发思维、培养兴趣的角度讲。学生在习题解答中给出的正确答案和错误结果都是积极的。

三、实验方法引入新课

这在边讲边实验的授课方法中引用较多,可以是教师演示,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做。比如在讲透镜成像这课时,先用平面镜,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像,再用透镜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像,学生观察不到自己的像成在什么地方,因势利导引入“透镜成像”的新课题。再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笔帽立在课桌上,下边放一纸条,一次缓慢拉出,一次快速抽出,从观察到的现象设疑引入新课“动量和冲量”。

四、“猜想”方法引入新课

这是一种模拟物理概念发现或物理现象发现的教学方法。老师提出问题(或说困难),引发学生用直觉思维进行“猜想”,提出问题可能的结果——“假说”,然后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时再用逻辑思维方法或实验方法对提出的问题和猜想进行探索和验证。比如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变化的磁场会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电场,那么变化的电场是否会在其周围空间激发磁场呢?如果这种变化的电场种变化的磁场在周围空间交替地出现,会出现什么样的图景呢?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提出“假设”后,可顺利地引入新课“电磁场和电磁波”。

又如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磁场对通电导体有力的作用,而导体中的电流是由大量定向移动的电荷形成,如果我们拿走导线,只让运动电荷留在磁场空间,磁场是否会对运动电荷也有力的作用呢?

学生凭直觉思维进行“科学猜想”,提出“假说”后,顺理成章地引入课题“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五、类比方法引入新课

类比是以已知的物理现象类比未知的物理现象;以简单的物理现象类比复杂的物理现象,以启发学生联想,进而引入新课。

如:流动的水可用水桶、水库等容器储存;流动的电荷——电流能用“容器”储存起来吗?

引导学生联想猜测后引入新课“电容”。

又如:要把低处的水压往高处,就需要抽水机,使水头两端维持水压;在电路中要有持续的电流,好需要维持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起到“抽水机”作用的部件是什么呢?

学生一般都“猜想”出是电源。

再如:表示一台抽水机的性能的指标是“扬程”;描述电源的物理性能的物理量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电动势”。

引入新课的方法还很多,比如导读方法、情景创设方法、复习方法、程序练习方法都能在讲授新课前起到引导和启发作用。方法选用上要灵活,要精心设计,力求简单明快,启发思维,尽快“进入角色”,讲解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