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与运用比翼能力与素养齐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3

积累与运用比翼能力与素养齐飞

刘若雯

刘若雯(浙江省义乌市义亭小学浙江义乌322000)

摘要:在“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吃透文本,找准单元习作重点,立足文本,精准定位表达秘妙,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有效体验主动积累,并通过随文练笔,有效表达学以致用,把阅读与习作有机结合,系列化、目标化,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在读写结合的阅读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立足文本领悟表达随文练笔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8)09-0054-02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可是,我们的单元习作很少能跟阅读有机结合,或是各自孤立、相互脱节,或是找不准结合点,盲目训练。教师对读写关系的忽略,直接导致了学生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将阅读和写作分离。

那我们能通过哪些努力,让学生有效积累、灵活运用文本中的语言呢?在“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把阅读与习作有机整合,从单元课文的阅读中入手,寻找其与单元习作的内在联系,把握课文中的习作因素,以“读”带“写”,利用课文的写作经验指导学生写作。

教师只要能吃透文本,找准单元习作重点,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有效体验主动积累,并通过随文练笔,有效表达学以致用,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浓厚,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吃透文本,找准单元习作重点。

一个单元的语文能力训练体现在单元目标上,很多单元在导读部分,已经明确地提出了单元习作教学目标:

例如六上第三单元“心灵之歌”的单元导读是这样写的:“学习本组课文,要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我们从这段话中就可以明确,本单元的阅读与写作的重点就是体会并学习借助环境描写、心理刻画来表达情感。

再如五下第七单元“走进作家笔下的人”中的导读又写道:“学习本组课文,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这段话更是明确了要在学习作家写人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

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根据本单元课文的不同特点,进行定位:确定重点篇目,确定文章的学习点(习作表达技巧)。例如五下第七组教材的习作是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写的时候,要求试着运用课文中的一些写人的方法,写出他某一方面的特点。我们就可以把这一单元习作的目标确定为“学习用不同的方法来写人的特点”,然后在课文中渗透。

课文习作目标和能力渗透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学习用比喻+动词、连续性动词的方法将动作写具体生动。

《临死前的严监生》学习运用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刷子李》细节描写、侧面烘托

《金钱的魔力》人物独白、对比描写

《口语交际习作七》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试着运用本组课文中学习到的写人的方法表现某一方面的特点。

二、立足文本,精准定位表达秘妙

解读文本,是上好语文课的基础。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读出文本的言语感受和独特的情感感受。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品味文本呢?

1.练解读特色之术

确定单元习作指导重点后,教师可以通过体会文本内涵和表达形式,挖掘读写结合点。学生是否能习得文本表达的秘妙,取决于老师是否具备高超的文本解读能力。于东老师在执教《寓言两则》时,对文本表达特色的解读可谓独具慧眼,除了读懂寓言,领悟寓意之外,还别出心裁地帮助孩子积累了《纪昌学射》一文中关于成功的短语,并设计了相关的语境让孩子们当场活学活用。

这样的文本解读能力如何练就呢?教师们在平时就可以常常进行自我追问:“孩子们可以从这样经典的课文中学到什么样的表达技巧?”“哪里可以设计一个‘读写结合’练习?”就这样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相信久而久之对文本的解读就会慧眼独具。

2.选文本读写训练点

每篇课文都可能存在多个读写结合点,我们可以结合单元习作和单元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取舍。如六年级上册第五组的四篇课文篇篇都堪称经典,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我们就要综合考量,注意选择最佳的读写结合训练点:

课文读写结合点

《少年闰土》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的描写体现人物特点。

学习课文第一段,景中有人,人景结合的描写手法,写写景中的人。并学习作者将人物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定格于文章开头,吸引读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习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来表现人物特点。

学习本文倒叙的表达顺序。

《一面》学习作者由远及近,由粗到细的外貌描写手法。

《有的人》学习通过对比突显人物特点。

3.悟课例表达特色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关注“写什么”,慢慢走进文本关注“怎么写”,从而探索出单元习作的奥秘。

某老师执教《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课,通过引导学生聚焦描写动作的句子,来体会小嘎子人物形象。老师紧接着追问:“都是写动作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殊之处?和我们之前接触到的动作描写是不同的。”学生有的陷入了沉思,有的开始轻轻交流,不一会儿,就有学生陆续举手,有学生说到:“我发现这些动词前面都有比喻词修饰。”老师立刻给予肯定,并板书。在小结后引导孩子再读句子,加深印象。解读完嘎子,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认识胖墩,运用之前的学法,自学。在交流时,老师又引导学生关注作家描写胖墩儿的方法,发现与之前不同,描写胖墩采用的是连续使用动词,来刻画人物特点的。并告诉学生:你看同样写人,同样是动作描写,作家采用不同的方法,让文章更生动、更精彩了。

听课后我十分佩服老师对这一课文本解读的深入与细致,也佩服于她的层层引导,让学生对这一课的表达特色印象深刻。我们很多老师,对这一课表达特色的解读往往更多地停留在动作描写这一粗浅的表层,学生能习得的其实仅仅是写了什么——动作描写;但是这位老师却将学生引向了学习作家“怎样写”。这样的教学,对孩子语言的积累与发展,对习作能力的提升,才是有帮助的。

如果我们在单元阅读教学中,能始终做到深入引导学生抓住具体语境,体会语言表达形式,对学生语言的积累,习作知识技能

三、品读文本,有效体验主动积累

充分地品读文本,积极积累,学生才能感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将语言转化为画面的过程中,进而产生仿写的内部动机。例如,一位教师在上的《桂林山水》时,为了引导学生品味文字,积累语言是这样安排教学的:

1.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仔细地欣赏一下桂林漓江的水。课文哪个自然段描写漓江的水?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找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交流,归纳,渗透观察方法:作者从水的声音、干净、色三个方面来观察,我们平时写作时也要多角度观察。)

3.在比较中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特点。让学生明白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

之后老师让学生充分地朗读,朗读的过程正是学生品味语言、感知形式的过程,更是学生调动身心感官对语言进行深化悦纳的过程,之后再创设情境进行了写话练习。有了这堂课的基础,学生在进行单元习作《美丽的校园》才会有意识地将课文中习得的表达方法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

四、随文练笔,有效表达学以致用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精彩语段,让他们充分领悟到课文写法的妙处之后,顺势进行仿写训练,逐步将“读中学写,读写结合”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之中。

1.“依葫芦画瓢”,模仿练习

教材中,有很多文本中开掘出独到新颖的语言形式,如何引导学生习得方法,并内化为自己的写作知识与技能?我认为仿写是一条捷径。儿童与生俱来的模仿技能,在我们精心的设计和引领中,会将这随文练笔发挥到极致。

例如:六上第五单元《少年闰土》开篇便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精美的画卷。鲁迅先生只字不提少年姓甚名谁,只抓住最能表现闰土特点的外貌进行描写,设计悬念,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兴趣。那位圆月下瓜田里的少年,成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心目中经典的形象,这无疑是学写开头的极好范例。教学时,可以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领会到文章按由上而下的顺序,先写景物,再写人物,情景交融,静动相生的写法,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进行仿写。

2.想象续写,从仿到创。

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句、段的模仿性练习,我们还可利用课文情境进行想象续写的练习,使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技法,模仿作家的表达形式,通过自己想象,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表达训练。

比如在完成《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写动作的方法——比喻+动词和连续性动词。我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小嘎子多么想要那把手枪啊!他怎么可能一次就认输啊!所以他们第二次的比赛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请你展开想象,用上我们刚才学到的描写动作的方法,来写写他们的第二次比赛。学生们立刻动笔写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有了这样的片段:小嘎子和胖墩儿又拉开了战局。小嘎子吃了一回亏,可不会再吃第二回啦!小嘎子如饿狼般扑向胖墩儿,只见他来了一记“神龙摆尾”,右脚飞速向胖墩儿的下盘扫去。胖墩儿也不慌乱,张开双腿,扎了个马步,双眼紧紧盯着小嘎子,好像一座大山似的,准备迎击。可那嘎子来到胖墩跟前却突然收住了脚,身子一转,绕到了胖墩身后,双手紧紧地抱住了胖墩的脖子,一只脚像蛇一样缠上了胖墩的腿,使出吃奶的劲,往后一勾,一拉,胖墩顿时失去了重心,摔了个四脚朝天。“哈哈,我赢了!”小嘎子得意地大喊着。

3.情境写话,活学活用。

如何来判定,学生真正习得了表达的秘妙?我觉得,最主要的指标,应该是学生能够进行表达的方法的迁移,实现活学活用。因此,我们在课堂上也要积极创设这样的写话练习。

比如上面的《桂林山水》一课,在引导学生完成语言文字的感悟积累后,老师出示一组繁花的照片,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生活学活用,用作者的方法,写写你眼前的美丽景象。有学生就写到:春天到了,校园里的花真多啊,这儿一簇,那儿一片,我都不知道看哪一处好;校园里的花真香啊,几里之外就闻到了那种扑鼻的香味;公园里的花真美啊,同学们都陶醉了,久久不愿离去。这样的写话练习,就是一种情境式的积极积累。

总之,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设计应该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解读教材中适用于学生掌握的“写法”,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引导孩子们积极品读,随文练笔,“以读带写”从而最终厚积薄发。像这样,“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堂”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提高其语文核心素养,真正实现积累与运用比翼,能力与素养齐飞。

参考文献:

[1]李金燕.“为写作而教”应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语文教学通讯?C》2015年5期

[2]黄春华言意共生:让读写美丽相约《语文教学通讯?c刊》2016年02期

[3]李美琴言意兼得应成为阅读教学的价值追求《语文教学通讯?C》2014年6期

[4]孟荣祥刍议“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5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