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联合心理护理对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后期康复观察

/ 3

探讨联合心理护理对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后期康复观察

和松刘思妍王岩

黑河学院医院1643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心理护理对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后期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7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两组患者在入院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8周分别采用焦虑评定量表(SAS)、抑郁评定量表(SDS)和Barthel指数法进行评价。结果:经联合心理护理治疗4、8周后,两组患者SAS、SDS及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SAS、SDS及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联合心理护理,焦虑和抑郁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同时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也得到明显提高。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心理护理;SAS;SDS;Barthel指数法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effectofpsychologicalnursingontherehabilitationofyoungpatientswithischemicstroke.Methods:theobjectofthisstudyistoselecttheauthor'shospitaltreated97casesofyoungpatientswithischemicstroke,theretrospectiveanalysisoftheclinicaldata,wererandomlypidedintocontrolgroup(49cases)andobservationgroup(48cases),thecontrolgroupreceivedroutinenursing,theobservationgroupintheonthebasisofroutinenursingcombinedwithpsychologicalnursing,twogroupsofpatientsonadmissionbeforetreatmentandafterfourthand8weeksrespectivelybyanxietyratingscale(SAS)andDepressionRatingScale(SDS)andBarthelindexevaluationmethod.Results:4and8weeksaftertreatmentcombinedwithpsychologicalnursing,twogroupswereSAS,SDSandADLscoresweresignificantlyimprovedcomparedwithbeforetreatment,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andtheobservationgroupSAS,SDSandADLscoreswerebetterthanthe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youngpatientswithischemicstrokeweresignificantlyimprovedbythecombinationofpsychologicalnursing,anxietyanddepressionsymptoms,andtheabilityofdailylivingofpatientswithischemicstroke.

Keywordsischemicstroke;psychologicalnursing;SAS;SDS;Barthelindexmethod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1]。临床研究发现,近年来青年患者患病率明显升高,卒中后以肢体瘫痪、失语等为主要表现,且心理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严重妨碍了患者的各种功能康复。对青年脑卒中患者后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可明显减轻患者的消极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有助于促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改善日常生活能力。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青年患者97例,通过联合心理护理的方法,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青年患者97例,其中男54例,女43例,年龄18~39岁,平均(29.5±4.1)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且病程均在发病后7~30d;排除有精神病史、意识障碍、严重智能障碍或心、肝、肾等全身脏器病变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内科治疗,给予常规护理和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由经过专业护师评估其心理特点,指导相关护理人员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康复护理、同时给予健康教育、语言和运动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在入院治疗前及治疗后4、8周后分别采用焦虑评定量表(SAS)、抑郁评定量表(SDS)评价患者心理状态[2],同时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3]。

1.2.1心理康复护理方法(1)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保持病房安静、整洁,护理人员为患者介绍病房环境及同室病友,使患者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减轻其负性心理引起的不适。(2)耐心与患者沟通,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要建立“朋友式”的关系,尊重患者的意愿,使患者主动配合各种治疗护理活动。(3)要鼓励患者正视现实,培养稳定的情绪,改变其对疾病的消极态度,帮助患者正确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鼓励亲朋、好友探视患者,并在精神和经济上给患者以支持和帮助,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宣泄、倾诉机会,减轻心理压力;(5)采用音乐疗法,鼓励患者经常听轻快、优美的音乐,同时教会患者使用简单的松弛治疗方法,如想象、深呼吸等方法自然放松全身肌肉,缓解或消除紧张不安的情绪。

1.2.2运动康复护理方法患者每天在护理人员辅助下进行卧、坐、立位等平衡练习及抬腿、行走训练。每日训练不少于1h,上、下午各1次,40min/次,并逐步由被动训练到主动训练。

1.2.3语言康复护理方法脑卒中患者由于脑损害导致语言表达及认识能力受损,同时发音器官的肌肉无力及运动不协调导致语言障碍。通过语言训练可提高患者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促使语言功能恢复。患者在专业护理人员指导下首先由简单的字、词开始,逐渐过渡短句、长句,同时结合语言器官训练,增强患者语言能力,训练10~15min/次,5次/d。

1.3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SDS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SAS评分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心理护理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均比治疗4周时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周和8周时,SAS和SD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心理护理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ADL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ADL评分均比治疗4周时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联合心理护理治疗4周和8周时,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为脑动脉在短期内出现闭塞或狭窄,导致脑组织死亡或发生质的改变,从而使脑部神经功能受损伤[4]。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及康复期均可发生抑郁,随着发病率的增高和患者低年龄化,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40%~50%[5]。青年脑卒中患者在患病期间更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而产生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不配合治疗。若能及早减轻这些患者的消极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将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产生积极影响。心理干预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6-9]。本文通过对97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联合心理护理治疗,针对患者不同病程特点进行综合心理康复护理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同时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也得到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对于青年脑卒中患者,应针对患者特定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康复护理,并配合运动、语言等护理手段,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帮助患者尽早积极面对疾病、配合治疗,有利于实现患者个人日常生活自理,从而达到提高康复对象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凤娥,黄静.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护理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5):83.

[2]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238.

[3]倪朝民.脑血管病的临床康复[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226-245.

[4]邓娟,沈洁,姜安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护理干预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87.

[5]PohjavaaraT,TeppavuofiA,SilmN,etal.Frequencyandelinina/determinantsofpoststrokedepression[J].Stroke,1998,29(3):2311-2317.

[6]高娃.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早期康复效果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3):65-66.

[7]杨娜,刘翠红,朱庆宇,等.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心理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15-116.

[8]李玲.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3):79-80.

[9]董慧琴,白蜡敏,王来群.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心理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