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导向性游戏结合音乐治疗在脑瘫儿童作业治疗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2

任务导向性游戏结合音乐治疗在脑瘫儿童作业治疗中的应用

梁云郭琳张爱霞贾惠东窦现飞

聊城市妇幼保健院山东聊城252000

【摘要】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游戏结合音乐治疗在脑瘫儿童作业治疗中的应用策略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瘫儿童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作业治疗,观察组给予任务导向性游戏结合音乐的作业治疗。两组患儿均持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的Peabody-2精细运动评估。结果:在治疗8周后,2组患儿精细运动的相关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游戏结合音乐治疗运用于脑瘫儿童作业治疗中,能够有效地改善其精细运动的相关功能,使得患儿神经得到一定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任务导向性游戏;音乐;脑瘫儿童;作业治疗

脑瘫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致残性疾病。[1]多是先天或者后天发育中的脑组织或者脑神经受损所致,其常伴有运动、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紊乱、癫痫等诸多障碍,严重影响了其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2]。脑瘫儿童无法与正常儿童一样进行活动、游戏、交友,甚至部分脑瘫儿童自理能力部分或者完全丧失,使得其长期发展受限。临床对于脑瘫儿童多以康复训练的方式,来引导其各项功能的恢复与发育,以希望能够将其功能提高到一定的程度[3]。儿童本身的年龄限制了其认知,加上脑瘫的影响,使得其在认知能力上严重缺失,自然在康复训练中配合度也存在缺失。因此,临床认为必须要结合儿童的天性,选择一些能够被儿童所接受的训练方案。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其大脑会在游戏中不断的发展,故而,我院认为游戏是将康复治疗与脑瘫儿童生活相结合的最佳途径。同时,音乐能够对儿童感知产生刺激,近年来也被逐渐运用于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之中。我院采用任务导向性游戏结合音乐治疗应用于脑瘫儿童作业治疗之中的相关病例加以研究。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瘫儿童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纳入标准呢:(1)符合2006年长沙第九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会议的脑瘫定义、诊断与分型标准[4];(2)患儿家属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3)患儿感觉功能良好,无其他基础性疾病与癫痫。其中,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5岁,平均年龄(2.3±1.3)岁,偏瘫型12例,双瘫型18例;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5岁,平均年龄(2.3±1.3)岁,偏瘫型11例,双瘫型19例。所有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作业治疗,其以一对一的方式开展,训练内容有活动强化肩胛带躯干稳定性学习、尝试性抓握释放学习、日常生活能力练习等,其每天1次,每次40min,每周5次。

观察组采用任务导向性联合音乐作业治疗,以一对一的方式开展,在作业前对患儿的基本爱好进行了解,并且设计对应的任务导向性游戏,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来进行作业。例如:选择音乐《雪绒花》,让患儿在该种音乐背景下进行坐位或者站立位的玩具拼图等游戏,随着音乐节拍的引导,儿童会将自身的某些行为节奏化、规律化,待其对游戏达到一定的熟悉度后,可以适当的调整音乐节奏,使得其思维与实践能力均相对强化。每天1次,每次30min~45min,每周5次。

两组患儿均持续治疗8周。

1.3评价指标

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第二版对患儿的能力进行测评,其中选择观察抓握能力0~52分,视觉运动综合能力0~144分。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治疗8周后,2组患儿精细运动的相关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

3讨论

所谓作业疗法是指应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对由于身体上、精神上、发育上有功能障碍或残疾,以致不同程度地丧失生活自理和劳动能力的患者,进行评价、治疗和训练始其生活、学习、劳动能力得以恢复、改善和增强,帮助其重返社会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脑瘫不仅会使得儿童的肢体功能缺失还会影响其智力的发育,从而使得其日常生活能力较差,长期发展受限。在临床认为:以作业疗法进行治疗,使得其生活自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保证日后生活与工作的质量[5]。然而,临床常规的脑瘫患儿作业疗法,其相对呆板,且忽略了患儿的认知缺陷,从而使得很多训练效果缺失。再者,游戏是儿童的本能,在条件允许时,可以通过游戏来激发儿童的某种能力。对于脑瘫患儿来说,其可以通过对游戏的参与来达到行为的熟练与功能的恢复。当然,并不是什么游戏都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因此,在游戏选择时需要注意其目的。也就是:什么样的游戏能够使得脑瘫患儿激发何种功能。在实践中,有益智类游戏也有锻炼体魄类游戏,这些都需要根据患儿的实际状况与爱好来进行设计,保证游戏对患儿的吸引力。同时,音乐的节奏能够为患儿提供更加丰富的环境,使得其负面情绪得以安抚。相关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当人置身于优美悦耳的音乐环境中,神经系统、心血系统、内分泌系统与消化系统的相关功能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且分泌出一种有利于人体健康的活性物质,从而达到调节机体内部血管的流量与神经传导的效果。同时,音乐的声波频率和声压会牵动机体的心理反应。总的来说,良性的音乐能够刺激大脑皮质,改善人们情绪,激发人的感情,振奋人的精神,还可以消除人的紧张、忧虑、恐怖等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应激能力。

综上所述,任务导向性游戏结合音乐治疗运用于脑瘫儿童作业治疗中,能够有效地改善其精细运动的相关功能,使得患儿神经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庞伟,李鑫,范艳萍,陈禹.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疗效[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01(22):30-34.

[2]范亚蓓,吴玉霞,伊文超,王石艳,侯红.任务导向性游戏结合音乐治疗在脑瘫儿童作业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2015,06(17):416-417.

[3]刘永锋.针刺结合音乐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06(34):24-25.

[4]李丹.音乐治疗对随班就读轻度智障学生行为训练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67(7)17-18.

[5]李鑫.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移动功能疗效研究[D].佳木斯大学,2015.34(42)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