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

史晓东杨子奇

(河海大学,江苏省南京市210000)

(本文为河海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经费资助项目)

摘要:译者作为文学翻译的主体,是沟通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中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但国家文化软实力亟待提高,因此,如何发挥译者的作用,激发译者的主体性,更好的翻译好文学作品,向世界介绍中华优秀文化,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时代命题。

关键词:译者;译者主体性;文学翻译;莫言文学作品

一、引言

译者是文学翻译的主体,是沟通两种文化的桥梁和媒介。然而,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就两是种语言符码——源语与译语——的等效的转换,译者的任务就是忠实、准确地再现原文的内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研究从语言层面转向文化层面,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国内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还有极大的空间。

本文从译者在社会、文学翻译中的身份与地位入手,结合莫言文学作品,并通过分析译者主体性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的地位,来阐述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

二、社会中的译者

谢天振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平心而论,轻视、忽视、乃至无视译者存在的现象并不自今日始,这个现象在人类社会里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了,译者从来就是处在幕后,可惜从来没有被人当作‘英雄’,却被看作是处于次等、弱势地位的‘女人’。”译者的地位在近年来有所提高,但着眼于现代社会译者群体,除了部分处于金字塔上的译者们,一些普通译者在工作岗位上仍面临诸多困境。

翻译是一种社会性的劳动,它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变这种现状。译者首先应提高专业素质,利用法律武器保护劳动成果。译者作为两种语言之间的桥梁,除了要精通两门语言,还要了解语言背后的风土人情,对自己的作品保持高度负责的心态。此外,国家应制定相关的翻译法律法规,成立翻译相关部门现如今,翻译不算成果,报酬远远低于创作报酬。众所周知,国家没有一个权威部门管理翻译工作,优秀文化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成效甚微。

三、文学翻译中的译者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身份和地位是如此重要,按理说人们对译者的作用非常重视。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传统翻译理论中,人们对译者的作用通常会有意无意地忽略,甚至被透明化。造成译者的隐身这种逾她局面的原因与传统翻译理论所遵循的“忠实”原则有很大关系。传统翻译理论认为,原作第一性,翻译仅仅是原文的“复制”,译者从属于作者,隐身于译作之后,译者被看做是原作的传声筒,应亦步亦趋地再现原文风格,不允许翻译时掺入个人的主观创造和个性,这势必会造成对译者本身的忽略。

通过对译者身份和地位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译者在传统译论影响和源语文化桎格的双重压力下艰难前行。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后,译者主体性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通过对译者身份和地位的分析可知,译者主体性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体现在接受原著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体现在审美再创造过程中的主体性”既然我们承认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那么就不可否认创造性工作的人(译者)的主体性作用,“主体性的体现和发挥全在创造性,创造性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及其主体性”,对译者主体性概念的界定也离不开主体的本质特征。

四、莫言文学作品中的译者

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媒介,尤其2012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标志着“走出去”迈出了一大步,这背后离不开译者的不懈努力。由于莫言是本土作家,诺贝尔奖的评委以及绝大多数读者都必须依赖莫言作品的外文译本来阅读、理解和评价莫言,这就更凸显了译者主体性的作用,因为译者如果没有译到位,就会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困难,也就难实现“走出去”,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目的了。在莫言作品的译介过程中,葛浩文起到了关键作用,他是一名杰出的汉学家,凭借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恰到好处的翻译将莫言的作品很好地传播到世界各地。莫言曾说,“世界需要通过文学观察中国,中国也需要通过文学来展示自己的真实形象。双方彼此需要,译者夹在二者之间,服务于双方。

关于翻译什么,如何翻译的问题,笔者认为应给予译者最大限度的自由,因为翻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文学的再创作。批判性的翻译其实就是要求译者在遵守一定规则框架下,激发自身的创造力。在发挥译者主体性,藉此推动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这条道路上,中国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但不管怎样,势头是好的,一步一个脚印,目标总会实现的。

五、中国文化走出去中的译者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的治国理政方针理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国和世界人民思想智慧的创新性发展,说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文化走出去”。而“一个国家内部的发展与国际地位的奠定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文化软实力,而文化软实力无论输入还是输出,在我们看来首先是一个翻译问题”(许钧,2012)。

改革开放以来到现在,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腾飞,但文化软实力却没赶上步调。值得欣慰的是,国内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欣欣向荣,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而中国的文化向外传播发展不是很理想。在文化走出去“战略”中,该拿什么来走出去是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选择不当不仅达不到扩大文化影响力的作用,还有可能适得其反,甚至会有损国家形象,电影或其他影视作品以及文学作品都是不错的媒介。但是,不管选择什么题材,译者都起到了关键作用,是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不可替代的中介。

六、结语

总的来说,译者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起到的桥梁作用越来越明显,尤其在当下,中国文化软实力亟待提高,“文化走出去”日趋重要。译者在社会中的地位越发受到重视,在文学翻译中的地位尤为重要。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外界对中华文化地一种肯定,这其中地译者主体性即译者在进行翻译创作时的主观性创造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是时代要求,中国发展到现在,确实需要在文化上做些文章,使得中国地大国形象更饱满。

参考文献

[1]陆道恩.译者主体性视觉下民族非遗文化“走出去”英译研究——以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为例[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03):68-71+83.

[2]刘云虹.选择、适应、影响——译者主体性与翻译批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04):48-54.

[3]刘云虹,许钧.文学翻译模式与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关于葛浩文的翻译[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37(03):6-17.

[4]张毅,綦亮.从莫言获诺奖看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作家、译家和评论家三家谈[J].当代外语研究,2013(07):54-58.

[5]谢天振.不要忽视译者的存在[N].文汇读书周报,2007,

[6](法)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王美华,丁沛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年

[7]杨武能再谈文学翻译主体中国翻译:2003,5:10~12

[8]高屮论译者的主体性——兼论翻译标准的设立原则[J].上海科技翻译,199716~9

[9]黄振定解构主义的翻译创造性与主体性[J].中国翻译:2005,1: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