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良性肿瘤诊断与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2

胃良性肿瘤诊断与治疗

王军鹏

王军鹏(中国人民解放军93163部队150001)

【中图分类号】R7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9-0228-02

【摘要】胃良性肿瘤包括上皮性肿瘤及非上皮性(间质性)肿瘤。上皮性肿瘤起源于黏膜上皮,又称黏膜息肉,主要有炎性息肉、肿瘤性息肉(腺瘤)、错构瘤性息肉、化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胃囊肿;间质性肿瘤起源于间叶组织,多位于黏膜下,主要有平滑肌瘤、异位胰腺、脂肪瘤、纤维瘤以及血管和神经源性肿瘤。胃良性肿瘤中以息肉最多见,平滑肌瘤次之,其他少见。目的讨论胃良性肿瘤诊断与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因腺瘤有恶变倾向,一旦发现,应及时摘除。平滑肌瘤有症状者,病灶较小的可行内镜切除术,如病灶较大宜作外科手术局部切除。

【关键词】胃良性肿瘤诊断治疗

胃良性肿瘤包括上皮性肿瘤及非上皮性(间质性)肿瘤。上皮性肿瘤起源于黏膜上皮,又称黏膜息肉,主要有炎性息肉、肿瘤性息肉(腺瘤)、错构瘤性息肉、化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胃囊肿;间质性肿瘤起源于间叶组织,多位于黏膜下,主要有平滑肌瘤、异位胰腺、脂肪瘤、纤维瘤以及血管和神经源性肿瘤。胃良性肿瘤中以息肉最多见,平滑肌瘤次之,其他少见。胃良性肿瘤多见于中年人,最常见部位为胃窦和胃体,少数有恶变倾向。

(一)息肉

【诊断要点】

1.分类

(1)化生性息肉又称增生性息肉,是由于腺管上皮细胞分裂增生引起黏膜突起。多因Hp感染、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手术后吻合口引起的增生所致。多位于胃窦部,单发,无蒂,半球状,表面光滑,色泽与周围黏膜相同,直径小于0.5cm,组织学为胃上皮,偶有恶变。

(2)炎症性息肉由炎症造成黏膜糜烂或溃疡,上皮破坏,上皮再生修复时纤维组织增生及残存的岛状黏膜构成息肉,因此又称假息肉。息肉直径常小于1.0cm,多发,无蒂,表面光滑,色泽与周围黏膜相同或略苍白,周围黏膜常有炎症。

(3)腺瘤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多发性腺瘤及家族性腺瘤病。它是隆起于黏膜表皮的黏膜增生,腺瘤的上皮及结缔组织成分与正常黏膜相同,但在细胞成熟状态和组织排列上有区别。腺瘤多位于胃窦,直径可达数厘米,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或分叶状,可见糜烂、溃疡或伴出血。显微镜检查常有异型增生及有丝分裂,部分患者可恶变。

(4)胃底腺息肉病变小,多发,由正常胃底腺及微囊组成,一般无恶变倾向,可伴胃肠道他处息肉。

(5)错构瘤性息肉由异位的黏膜上皮通过黏膜肌层在黏膜下层生长的病变。胃错构瘤多位于胃底腺黏膜,可单独发生,也可在多发性息肉综合征时出现。

波伊茨一耶格(Peutz-Jephers)综合征,又称黑斑息肉综合征,其特征为:①口唇及颊黏膜、手脚掌面有黑褐色的色素斑沉着;②以错构瘤为主,全胃肠道分布多发性息肉,小肠最多见,大肠次之,胃也常见;③有遗传性,约40%有家族史,发病年龄平均20岁;④息肉大小不等,可有蒂、亚蒂或无蒂,表面不光滑,有深凹的裂沟,将球形息肉分隔成许多小叶状突起,呈树枝状或脑回样结构,色泽与周围黏膜相同;⑤癌变率为2%~3%。

(6)胃囊肿多数囊肿位于黏膜内,有的状如黏膜下肿瘤,多数细小息肉样黏液囊肿常可在胃肠道出现。

2.临床表现

(1)可无症状,也可出现上腹不适或疼痛。

(2)腺瘤表面糜烂或溃疡,可出现消化道出血。慢性失血可致贫血。

(3)发生在贲门部较大的腺瘤可引起吞咽困难,幽门处可引起梗阻。

3.辅助检查

(1)X线胃肠钡餐检查可见单个或多个充盈缺损,边界清楚、规整。

(2)内镜检查可见圆形或柱状隆起肿物,大小可从0.5cm至数厘米,有蒂、亚蒂或广基,色泽暗红似杨梅状,表面可有糜烂、出血。

【治疗】

因腺瘤有恶变倾向,一旦发现,应及时摘除。

1.内镜下切除

良性息肉,尤其直径在3cm以下的有蒂或亚蒂息肉,内镜下切除或灼除安全有效。广基息肉内镜下切除息肉后创面缺损会形成溃疡甚至出血穿孔,宜慎重,术后可预防性应用抗酸剂及黏膜保护剂2周。

2.外科手术

适用于广基或蒂粗大的巨大腺瘤(直径4cm以上)或腺瘤已恶变者,可作胃大部乃至全胃切除。

(二)平滑肌瘤

胃平滑肌瘤为较常见的胃良性肿瘤,起源于胃平滑肌。男女发病相等,多发生在胃体及胃底。肿瘤常向黏膜面生长,突入胃腔;也可向浆膜方向生长,部分突出于胃黏膜面;若同时向内和向外生长,就形成哑铃状肿物。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1)症状取决于瘤体大小,可有不同表现。

①一般瘤体直径小于2cm时无临床症状,超过2cm时可有症状,表现为上腹不适等消化不良症状。

②约半数平滑肌瘤表面有溃疡形成并有腹痛、黑便或贫血。

③贲门部肿瘤可引起吞咽困难;幽门处肿块可引起梗阻。

(2)体征胃大、小弯肿瘤若向浆膜方向生长,突出于胃体外面,肿块大时可触及上腹包块。

2.辅助检查

(1)X线胃肠钡餐检查可显示胃内充盈缺损,表面光滑、规则且整齐。

(2)内镜检查内镜和活检组织病理检查为主要诊断方法。内镜下见半球状的隆起肿块,表面光滑、色泽与周围黏膜相同。肿块基底宽大,境界不太明确。顶部有时见到缺血坏死性溃疡,并可见桥形皱襞。由于肿瘤位于黏膜下,活检不易取到瘤组织,应尽量深取组织,或先用高频电灼、微波或激光预灼,造成人工溃疡,再在溃疡底部取标本,以提高诊断率。

(3)超声内镜检查可确定肿瘤的位置、形态及大小,对判断性质有一定价值。

3.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胃平滑肌肉瘤、脂肪瘤及异位胰腺作鉴别。平滑肌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而平滑肌肉瘤属恶性肿瘤,约占胃恶性肿瘤的1%。两者的临床表现相似,但平滑肌肉瘤病灶常较平滑肌瘤大。平滑肌肉瘤与平滑肌瘤的鉴别依靠病理学检查及结合手术中所见病变是否向周围浸润或远处转移来确诊。

【治疗】

(1)无症状者不必处理,定期复查。

(2)平滑肌瘤有症状者,病灶较小的可行内镜切除术,如病灶较大宜作外科手术局部切除。

参考文献

[1]王存川,陈均,陈俊威,徐以浩.腹腔镜胃肠道手术30例探讨[J].中国内镜杂志;1997年05期.

[2]宗春华,徐雷鸣,陈惠芳.内镜超声检查术在胃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06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