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德育“三化式”管理对教学的促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2

谈德育“三化式”管理对教学的促进

杨永忠

珠海市香洲区广昌小学广东珠海519000

摘要:德育和智育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主导和促进智育,智育承载和融合德育。以德促教,以精细化、自主化和多样化的德育管理,从小事做起,由内省到自律,通过多样化活动,将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德育;精细化;自主化;多样化

德育和智育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既具有不同的特质,又具有天然的联系,两者的联系,表现为德育主导和促进智育,智育承载和融合德育,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智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多种能力。智育的成效,不仅取决于教师教育的效果,更取决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与学的过程是一个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德育对智育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德育所培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成才的思想基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轨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摆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目标和理想的前提,是学生找准人生方向的保证;另一方面,德育为智育提供了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支持。古人讲,志不坚者智不达。在人的智能发展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如信仰、意志、情感、欲望、兴趣等具有重要作用,学生“愿不愿意学”、“能不能坚持”、“采取何种态度学”等问题,都直接跟这些因素有关。通过德育而形成的正确思想、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习惯,都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毅力和成效。

以德促教,以精细化、自主化和多样化的德育管理,从小事做起,由内省到自律,通过多样的活动,将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我们做了这些尝试:

一、德育管理精细化,为教学工作提供保障

精细化管理就是管理工作的具体化,明确化。建立健全一套精细化的德育管理制度,设计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德育课程,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从细节小事中落实德育标准和行为准则,让精细化管理为教学工作提供保障。

1、设计精细化校本课程

以课程为引领,开发教材,推进德育,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根据城郊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和其他综合情况,分低中高三个年段设计了实施目标:低年级为起始阶段,主要是听课习惯和文明礼貌的养成。中年级为巩固阶段,主要是学习习惯和文明自律的培养。高年级为深化阶段,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依据这个实施目标,低年级开发了“爱学习,有礼貌”系列活动,中、高年级开展的“会学习,爱生活”和“勤学习,立志向”等系列活动,也得到了学生的热情参与和支持。分目标设计的校本课程,贴近学生的心理和实际,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树立学习信心,起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2、制定精细化标准

精细化标准是实行精细化管理的保障。每一条具体的细则要求,都规范着学生的行为和习惯,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我们的细则有校规和班规,从升旗仪式到大课间活动,从眼操纪律到放学路队,都有细则严格的规定。如课间操的规定,除了快、静、齐以外,还有队伍的横平竖直,正确的站姿,精神面貌和动作方面也有要求。再如教室卫生,规定得特别细,垃圾桶超过半桶一定要清除掉,拖把挂在教室的固定位置等。上课要求也非常详细具体,学生怎么做课前准备,怎样发言,怎样讨论,都要求学生记住并做到。学生每天的学习和生活,都受到这些规定的约束,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立起来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规范好了,学习成绩也自然提高了。

3、实现精细化反馈

反馈是德育常规的关键环节,及时对活动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活动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学校教师,无论是在管理过程中还是在活动开展后,都要及时搜集和评定活动效果,及时反馈。精细化反馈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进行:观察交谈、现场提问、跟踪调查等。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值周的领导会反馈上周的情况,对做得好的地方提出表扬,不足的地方提出改进要求。每天,大队部对各个班的十项常规检查,也及时以表格的形式公布。各班主任对本班的《打分通报单》及时处理等。及时反馈信息,能随时发现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处理化解,不使问题累积。

德育管理的精细化,是开展正常教学工作的保障。精细化的德育课程,让德育贴近学生,营造了必要的道德理想氛围,保障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制定精细化标准,让德育走向实践,形成了文明有序的校园风气,从秩序上保障教学工作;实现精细化反馈,通过表扬不断向学生输送正能量,通过批评不断矫正负面行为,使德育对教学的保障持续化,从而形成长效保障机制。

二、德育管理自主化,为教学工作提供动力

德育的精细化管理,为教学提供了优良的保障,而德育的自主化,则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动力系统。德育管理自主化,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德育的参与权、体验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逐渐形成德育内涵和德育品质,这种通过自主化管理获取的品质,能内化成学习能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获得最佳的学习动力。

1、开展自评自省活动

泰戈尔说过一句话:“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警察式德育,保姆式德育不符合现在学生的心理。为了培养学生的自省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我们专门印制了学生自省手册,各年级、各班先开展自评,政教处随后进行检查。自评手册中,学生要给自己打分,还要填写本学期最大进步、缺点不足及下学期打算,班主任要书写寄语,家长要签字。自评手册是学生自省自审的工具,同时也为师生沟通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2、学生参与检查管理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扬学生的小主人意识,培养他们的协调管理能力,学校在日常管理工作,加入了少先队员的力量。我们设立了“红领巾流动岗”,协助检查学校环境卫生和文明礼仪,每天上岗学生干部多达20人。他们戴着红色袖标,拿着值日本,在指定岗位上开展工作,或重新给低年级学生佩戴红领巾,或低声制止奔跑追逐的学生,或引导学生上下楼。他们的存在是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学生管理学生,缩短了制度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了学校管理的亲和力。

自主化管理,让学生感受到自我的力量,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管理的成功,让学生内心的“小宇宙”爆发,心智模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与潜能被点燃了。

三、德育管理多样化,为教学工作增添活力

德育管理多样化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我们从学生心理特征、年龄特点、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等方面出发,打造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网络,多样化地开展德育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活泼地发展。

1、发挥“三结合”教育的作用

苏联普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中指出“教育效果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家庭、社会、学校和劳动集体的共同努力和对学生要求的一致”。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构建德育立体网络。我们通过举办家长学校讲座,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展家访工作等,和家长一道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沟通学生在校和家庭情况,提出学生在家、在校的学习常规要求。我们还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科技节、诗歌朗诵会,让有学术专长的家长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做培训。比如家长是农艺专家,我们请他到学校种植园现场讲授嫁接知识。有的家长懂航模知识,我们请他给航模兴趣班的学生上课。家长的参与让学生在学习当中有新鲜感、自豪感,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劲头。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解决“信”和“行”统一的问题,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德育方式。我们从学生兴趣、情感需要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道德实践的机会。实践活动包含科技、劳动、法制、环保、历史等多方面教育,有学生干部竞选活动、读书教育活动,文艺汇演,运动会、社会实践考察、书法、绘画、球类比赛,慈善一日捐、环保征文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人生体验,促进了良好的校风、班风形成,为教学工作增添了活力。

有人说,没有德育参与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没有德育支撑的质量是没有底蕴的质量;德育有多深厚,教学就能走多远。德育为体,教学为用,走德育教学一体化道路,我们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王立仁《论德育的价值》《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第12期

黄正平《新世纪德育与智育关系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0年Z1期

蔡元培《蔡元培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