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杜威教育哲学中的“教育是什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2

浅谈杜威教育哲学中的“教育是什么”

万言明

万言明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

摘要:“我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①这句话指出,教育是生活、生长,是经验的改造,反映了教育与生活的深刻联系。

关键词:杜威;教育哲学;实用主义;素质教育

大家对杜威并不陌生,杜威是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理论家、教育家、教育改革者。作为教育家,杜威在国际上被世人广泛推崇。杜威强调教育的实用、教育的普及,强调教育的开放性、创造性、个性化,强调学与用的一致、教育与生活的深刻联系,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成功地引领了许多国家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作为教育改革者,杜威一方面体现了他的实用主义哲学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他与夫人在芝加哥办实验学校,通过实践进行教育理论总结,验证他的教育哲学的可适用性。杜威写作了《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教育中的道德原则》、《民主主义与教育》等等教育哲学著作,对教育哲学进行深入探讨。杜威的探讨显示出他的教育哲学中蕴含的丰富的素质教育思想。其实,素质教育的思想很早就有了,尽管素质教育只是到现代才被重视、实施。如“因材施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统的教育观认为:教育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教师通过传道授业解感,引导青少年识字读书,把尽可能多的知识塞给学生;教育只是为了传承知识;一个人拥有的知识越多,他(或她)的才能就越高。这属于传统的知识论或认识论。

相比之下,杜威则认为:教育是生长、生活、经验的改造。“社会不仅通过传递、通过沟通继续生存,而且简直可以说,社会在传递中、在沟通中生存。”②在社会的传递和沟通中,文字就是进行社会传递、沟通的最主要工具。教导青少年读书写字,是有用的,不可缺少的;但社会进步了,社会生活变化很大。如果,学校的任务还只是教导青少年识字读书,将导致教育与实际生活分裂,教育将步入歧途,这样的传统教育应该改革。“明显的事实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经历一个彻底的和根本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生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③因此,杜威的教育哲学反映了传统的教育观的知识论、认识论,向现代教育的理解、应用、实践、创造的实用主义认识论的转向。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要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素质,而不仅是认字读书。

“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杜威教育哲学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了与传统不同的教育概念。他说,人类不同于一般的动物,人类是社会性动物,而社会的组成是因为大家具有彼此可以互通的信仰、理想、希望、目的、意识、感情等精神因素,缺乏了这些赖以互通的精神因素,人们尽管密集一处,也难以形成真正的社会。这些赖以互通的精神因素怎样养成呢?杜威说,这有赖于人们之间彼此的联系和沟通,而教育乃是有效的联系和沟通的的渠道。在最初的人类社会,人们在社会交往,生活中沟通思想和感情,增加了经验和知能,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教育。“就人类来说,信仰、理想、希望、快乐、痛苦和实践的重新创造,伴随着物质生存的更新。通过社会群体的更新,任何经验的延续是实在的事实。教育是它最广的意义上就是这种生活的社会延续。”④这样,杜威提出教育就是生活。青少年儿童在参加生活中,经验越来越丰富,经验的数量得到扩充,用经验指导生活的能力增强了,并发展为成人。他们可以用能力改造环境,推动时代向前发展。因此,时代的性质基本上取决于前一时代给予儿童活动的指导。儿童在生活中向着后来的成熟发展,他们现在还没有能力,到了成熟时才有能力。儿童从没有能力发展到有能力,就是生长,也就是发展,可以说儿童受到了圆满的教育。“我们的最后结论是,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用教育的术语来说,就是(1)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2)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⑤于是,杜威提出教育就是生长。教育是生长,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继续不断的生长过程,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实现现在的可能性,从而使个人更适于应付后来的要求,生长不断地通向未来。杜威认为,社会生活、环境不是静止的,永在变化,无终极之境。儿童应当适应环境,应当形成适应变化不定的社会需要的能力,在生活、生长、经验改造中获得知识、能力、思想、感情,审时度势,适应永在前进的社会,日后成为革新的先驱者。杜威把教育归结为生长,归结为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组和改造,在经验的每一个阶段,学到的东西都能构成经验的价值。“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⑥这样,杜威提出教育就是经验改造。

杜威提出,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没有生活和经验,就没生长,也就没有教育。在提出这新颖思想的同时,杜威批驳了一些教育学说。第一,他批判了斯宾塞的教育是成人生活的准备说,这种学说硬是把成人所需的知识灌输给缺乏理解的儿童,满足成人的需求,儿童很痛苦,近似于受虐待。杜威指出,如果引导儿童在逐步成长之中获得日益丰富的经验,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间过渡到成人的圆满生活之中了。第二,杜威批判了黑格尔和福禄培尔把教育理解为开展儿童先天理性的学说。黑格尔认为,人类有绝对纯全的理性秉赋,教育就是将这种理性由内而外地开发出来,不过,黑格尔说的开发所指的是将神秘难测的理性的开发作为教育,不是指继续不断的生活或生长。这种开发实际上也是成人生活的准备。因为天赋的理性和成人的需要都出乎儿童的理解,儿童缺乏理解这个关键因素仍然被忽视。第三,杜威批判了洛克把教育理解为训练心智的学说。洛克认为,人们有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心智能力的天赋,教育就是培训这些心智能力的。而事实上,人们并没有洛克所说的这些心智能力;如果说有,也只能在生活、生长的过程中即教育过程中,逐渐产生、增强。这种脱离现实生活孤立地抽象地训练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是荒唐的,就像没有饮食空着肚皮训练消化能力那样可笑。第四,杜威批判了赫尔巴特把教育理解为教师按照统觉过程向儿童提供教材从而形成儿童观念的学说。因为这种学说忽视青少年儿童的潜在动力,没有引导青少年儿童自觉地探求知识,青少年儿童被看作被动吸收知识的容器。第五,杜威批判了福禄培尔和少数赫尔巴特弟子们关于教育是复演人类文化的学说。福禄培尔及其一些弟子认为人类依赖生物进化而复演种族的生理发展,教育则是种族文化复演的过程,是回顾性工作,儿童时代应当以人类早期文化来教导,随着年龄的增长,再授以发达时代的文化。杜威提出过去文化应该是辅助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教育不能重蹈前人足迹。尽管古今联系不能断,但借古是为了知今,为了今天的青少年儿童更好地生活、生长。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与素质教育有相通之处。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生长、经验的改造的思想,强调了儿童应从书本记诵中解放出来。杜威认为,儿童天性好动,并能依活动带来的苦乐而调整、控制其活动,以适应环境。儿童这种天赋的潜在动力是强烈的,教育必须尊重和利用它,而传统的教育把教育错误地理解为教师告诉、学生被告诉,不激发儿童自动地求知的本性,强迫儿童学习背诵代表事物的符号即书本。这样的教育忽视儿童天性、压迫儿童天性,不调动儿童的内在动力,脱离儿童的需要,儿童缺乏学习的动机,填鸭似地灌输知识。为了好效果,有的教师想法引诱学生学,有的类似于牛不喝水强按头,强制儿童就范,简直是虐待,简直是对学生心智的残害,学生很痛苦,教育的失败就是自然的了。如果从儿童现实生活出发进行教育,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让儿童感觉到学习的兴趣和需要,儿童社会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儿童就能兴趣盎然,且能活学活用,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意义。这正如很多教育家所一致认同的:“要我学”不如“我要学”,“我要学”不如“我乐学”。当然,杜威教育哲学有旺盛的生命力,内涵是相当的丰富的,闪耀着很鲜明的素质教育的光芒。但愿本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学界同仁的广泛兴趣、深入讨论。

注释:

1、①、③分别引自《杜威教育文集》,吕达刘立德邹海燕主编2008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卷第7、39页。

2、②、④、⑤、⑥分别引自《杜威教育文集》吕达刘立德邹海燕主编2008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卷第9、7、52、77页。

作者简介:

万言明﹙1969-﹚男,汉,河南固始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外国哲学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