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 1

如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王霞(四川康骨医院四川成都610041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0-0129-02

静脉穿刺是临床治疗、抢救和实验检查的最常用基础护理操作,如何提高外周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与减轻疼痛,一直是护理工作者研究的内容,我在临床工作近十年,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与实践,现将操作体会报道如下:

1静脉的选择

宜选择粗直,弹性好,不易滑动和易于固定的静脉,应避开关节和把痕,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2止血带的使用时机、方法与技巧

2.1对周围静脉充盈不佳的患者采用垂吊法或甩臀法扎止血带,有利于静脉充盈显露.即患者取平卧位,输液肢体与床沿呈30°,垂掉3-5min后扎止血带或在上臂下垂状态用力往下甩5-6次,在保持下垂状态下扎止血带,然后将手臂平放行穿刺。病情许可的情况下患者去坐位或半卧位,使上肢下垂扎止血带后握拳。由于静脉回流减少,手背静脉充盈更好。需注意的是,不应采用握拳后扎止血带法,宜采用手臂下垂或

手自然平伸。

2.2扎两根止血带法

行静脉穿刺采血时,如遇因消瘦、血管不固定、不充盈、肌张力低下,衰竭及无力握拳者,以及脑血栓致偏瘫。结核性脑膜炎后遗症致肢体麻木等不能配合握拳患者。可在肘关节上及腕关节(内关穴处)各扎一根止血带,一次性成功率达98%以上。

如遇明显水肿及肥胖者,可用两根止血带,上下相距约15cm,捆扎肢体1分钟,松开下面一根止血带,此时该部位可看到靛蓝色静脉,利于穿刺。

3握拳的时机与技巧

手背部静脉穿刺时扎止血带后,不可用力握拳,拳心要呈空心状态,如用力握拳则手背皮肤被拉紧,压迫血管使管腔变扁变瘪,进针后易穿透血管。在给消瘦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做手背静脉穿刺时,嘱其被穿刺手自然松开,操作者

用左手将患者的被穿刺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手或操作者左手握紧被穿刺手的4或5个手指,使其手向掌面弯曲成弧形,这样可使手背血管充分显露,有利于穿刺成功。手臂部静脉穿刺时扎止血带后应用力握拳,肌肉收缩促使血液向心回流,使手臂的静脉充盈明显,易于穿刺。

4提高血管充盈度

对周围血管显露不明显、血管痉挛穿刺困难的患者,可先用热毛巾(水温60~70℃)或热水袋(内装水温60~70℃)热敷局部10~20min,使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此法适用于循环不良、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患者,如无效,可局部涂血管扩张剂,如1%硝酸甘油、2%利多卡因和阿托品(同时辅以热敷)、2%山莨菪碱及手指静脉穿刺局部敷硝酸甘油贴剂等,均能迅速扩张表浅小静脉,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穿刺成功率。但此法不适合婴幼儿、青光眼及心血管患者。高热抽搐、烦躁者慎用。

5降低输液管内压力法

一次性输液器的应用,存在着头皮针进入血管后,不易回血或回血量较少的缺点,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穿刺时,将调节器置于紧贴茂菲氏滴管下端,将输液瓶挂于输液架调节器旋钮上。因为调节器置高位或输液瓶低位,均可降低输液管内压力,使头皮针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到针管内。

6穿破后的补救方法

静脉穿刺时扎穿血管后,主张采用指压扎穿部位法止血进行补救,即扎穿血管后,针头缓慢往外撤,如有回血将针头再前行少许,使针头超过扎穿部位,立即指压扎穿部位,同时松开止血带,用1条胶布固定针柄。先以指重压1s左右,然后打开输液调节器,手指轻按以液体能缓慢通过为准,观察1min左右无外渗可停止按压,胶布固定针头,调整滴数。此法特别适用于婴幼儿、老年人和不易寻找血管的患者。还有一种补救措施即扎穿血管后,针头外撤有回血后,不应停止,还应将针头再前行少许,使针头超过扎穿部位,可避免渗漏。此法简单实用同,但需要强调的是在作静脉穿刺时,输液针头应留1/4长度的针梗在皮肤外,才能实现穿破血管后加以补救。

7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接受静脉穿刺,尤其是采用常规穿刺方法成功率较低的患者,我们应根据穿刺的部位、静脉的条件及特点、个体的差异等,采取有效的方法,以便提高穿刺成功率。还需强调的是,我们的心理素质也相当重要,我们必须要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只有控制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才能有效地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成功控制静脉穿刺进针速度,动作轻稳是保证穿刺成功与无痛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