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提问艺术六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7-17
/ 2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提问艺术六法

冉崇山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提问艺术六法

冉崇山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马武中学校邮编:409111

摘要:问需有法,问需得法,问需要有创造性和艺术性。化深为浅、曲径通幽、关键处提问,注意比较性、研究性、发散式提问艺术,都是创造性提问艺术的具体体现。只要我们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认真探求提问的艺术,学生就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造性提问六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知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话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而且强调了提问要有艺术性和创造性。上海特级教师“语文导读法”的创始人钱梦龙先生认为:“课堂教学艺术从某种角度看,也正是提问的艺术。提问方式的巧妙与否,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由此看出,注意提问中的创造性和艺术性,的确是我们每一位老师,特别是一线耕耘的语文老师,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问需有法,问需得法。同样一个问题,我们提问的角度不同,提问的方法不同,产生的效果绝对不同,这就是问的艺术。对提问艺术有深刻研究的钱梦龙先生,一贯主张:“提问要‘巧’,这个巧,表现在问的时机恰到好处、难易程度把握准确、有较强的启发性等方面。反对的是‘笨问’,问得过于简单、过于艰涩,或毫无价值的连环问、满堂问。”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造性提问艺术六法,愿与同仁共勉。

1、化深为简,注意过渡性提问。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处于“初级阶段”,所以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接受状况。如果课堂提问难度过大,不仅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导致训练“卡壳”,而且挫伤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长期以往,会严重丧失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对一些艰深问题做一些浅易的过渡处理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学生对这段话的深刻含义,较难把握。我们不妨先设置过渡性提问:“文中的‘路’仅指地上之路吗?”“‘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学生在对这两个问题做出正确解答后,最后问:“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这样一问,这个对学生来说比较深奥的问题,也就轻松解决了。

2、曲径通幽,设置“跳摘”式提问。所谓“跳摘”式提问,以钱梦龙先生的观点,就是要避免直来直去的问,要让学生“跳一跳”而后摘到树上的果子。也就是说有些问题很简单,在书上直接就能找到答案。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又感觉有必要针对这个内容提问,我们就可以尽量设置“跳摘”式提问,让学生必须对书上的相关内容作一番理解和揣摩后,才能做出正确解答。这样的提问,既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又有利于调动学生阅读与思考的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真可谓一举数得。有人将“跳摘”式提问,称之为“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力棒,通过它,能产生‘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艺术功效”。

3、洞悉文本,在关键处提问。教师在设置提问前,必须下一番功夫,对文本内容作深入浅出的解读,并就相关要素做一番精心的思考和整合,拟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旦确定,整堂课的提问框架也就大致构成。确定课堂提问时,我们还得做一番审慎的思考,力争在关键处提问,以提高提问的质量,有效推进课堂教学的进程。比如,在教学《故乡》一文时,针对“造成闰土变成木偶人的诸多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官、匪、绅”,可以设置这样的提问:“使闰土成为木偶人的众多原因中,哪个是最根本的原因?”这个提问就比较关键,因为该问题的解答有利于学生把握该篇文章的主旨。

4、融会贯通,设置比较性提问。比较性提问,分为一篇文章内的比较、不同文章之间的比较和不同体裁之间、不同作者之间的文章比较。学生解答这类型问题,不但要求他们准确把握文中主题、材料组织、人物形象、语言艺术等相关信息,而且还要求他们准确的从被比较的文体中提取有用信息,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所以这类问题的设置,既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也是对学生迁移能力的训练,更是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一种提升。这正是新课标中要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的体现。比如,在《故乡》一文中,既有同一人物之间的比较(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昔日年轻漂亮的杨二嫂与现在枯瘦的圆规),也有不同人物之间的比较(杨二嫂与闰土),还有人物群像的比较(我与闰土之间的友谊与宏儿和水生之间的友谊的比较)。根据这些内容,设置一些比较性问题,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5、质疑问难,设置研究性提问。“尽信书不如无书”,因为各种原因,教材中的内容和观点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而是有值得质疑与商榷的地方。教师有效地抓住这些契机,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敢于向文本挑战,敢于向权威挑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问的谨慎态度,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养成对别人的理论或思想,不是盲从迷信,而是要经过自己一番仔细的斟酌与思考,这对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是大有益处的,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加之学生通过质疑解惑的过程,不仅能领略到成功的满足感,而且还能培养他们对语文甚至学问的浓厚兴趣,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与成才将会发挥重大作用,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在这方面的典范应该是钱梦龙先生,他在教学《死海不死》一文时,依据课文最后一段“近十年来死海每年水面下降40到50厘米……按照这样的速度下降……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提出研究性问题:“按照作者这样的推算思路和方法,死海真的会干涸吗?”学生通过探究明白:“当死海水的蒸发量等于约旦河水的输入量时,死海就死不了。那时的死海当然不像现在这样波涛起伏,无边无际,而是死也死不了,活也活得不像样,呈半死不活的状况。”

6、激发兴趣,设置发散式提问。发散式提问,是一种具有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提问。这种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设置广泛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结合文本内容,巧妙地设置这种类型的提问,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有时还能形成高潮,迸射出学生智慧的火花。

总之:问无定法,但问需有法。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我们如何利用教学中“问”这个平台,落实新课程理念,让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全面提升,我们仍需继续努力,不懈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窦爱君编著《钱梦龙与语文导读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2.李兆基中学语文课组强精凤著《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3.六安中学会员著《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