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高职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2

浅析我国高职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王颖

王颖/黑龙江省大庆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摘要】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于综合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我国高职院校应逐步提高高职办学质量,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三师型”教师队伍。正确认识“三师型”教师的内涵,制定相关配套的考核制度和管理体系,逐步增加教师岗位职能的内容,积极向“三师型”转变,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三师型”教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迅速发展,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出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等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不断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主要依靠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我国高职院校已经从原有的双师型教师向“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三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与建设目标

(一)“三师型”教师的基本内涵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标准被提出,当时的高职

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而轻视实践技能。而今,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复合型技能型人才,要求高职教师不仅具有教师和专业技师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外,还应做到教学、实践、就业指导三位一体。也就是“三师型”教师。

“三师型”教师的概念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研究并不是简单地将“双师型”教师与就业、创业指导师进行叠加,而是要求教师具备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专业技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教师工作内容不断丰富化、扩大化。“三师型”教师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做到教书育人,还应具备专业实践能力以及指导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创业进行指导的能力。只有“三师型”教师队伍的不断建设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生产力不断的进步,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因此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技能以及良好的职业指导能力将作为“三师型”教师队伍具体内涵重要的三个方面。

(二)“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

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日渐清晰明确,重点培养具有合格的理论知识、专业的实践能力、自主创造力、就业和创业能力。“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要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服务学生就业为导向,不断加强教师的业务能力,丰富和发展教师的职业要求,以培养身心健康、具有良好心态、扎实的专业技能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切实发挥“三师型”教师的优势和功效,从而真正培养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水平,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竞争力。

二、“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一)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高校与职业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张,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严峻,必将对我国高职院校的构建产生不利影响。而“三师型”教师概念提出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基于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发展需要,“三师型”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就业前景以及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利于职业院校学生以后的发展和进步,职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高职院校的一般性教师,还必须大力培养“三师型”教师队伍才能够给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服务,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对我国整体的职业教育来讲,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成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院校的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取决于所具备的实训、实习条件及各种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情况。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将专业实践指导、专业技能指导、职业指导有效地结合起来,给予学生的正确的职业发展规划。“三师型”教师应该对学生如何正确认识专业与择业的关系、如何进行有效地专业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心态、良好的职业操守,在择业等方面进行全程、全面辅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自主学习态度,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师型”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选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职业能力,完成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

“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目标是为了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在“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中我们应有效克服陈旧的管理理念,解决好教学与实践向脱节的现象。不断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体系,注重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取得教师的理解,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在制度上和理念上不断推动“三师型”队伍建设的稳步进行。

(一)完善“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体系

“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高职院校形成清晰的管理思路,将积极推动“三师型”队伍建设作为教师建设及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从政策上和管理体系上支持“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应协调好个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对各项工作进行具体的规划和组织协调。落实具体的岗位职责,将各项具体工作稳步落实。“三师型”教师可以由专职教师和校内从事就业指导规划的教师以及相关专业教学的工作者组成,兼职教师由企事业单位相关专业部门的专业人士组成。

(二)规范“三师型”教师的考核制度

目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主要职责是理论教学,让教师参与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指导和就业指导有一定难度,“三师型”教师对教师的任职资格和条件要求较高,具有较大的工作难度。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对于“三师型”教师的考核制度应该重新制定,符合“三师型”教师的考核要求。

教师们在向“三师型”教师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实际难题,包括如何提升自己的实践指导能力、如何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就业问题给予正确的指导,如何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保持工作热情。因此“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重点在于做出合理的制度保证,从教师任职资格条件、岗位职责与考核、岗位待遇、教师个人发展、问题处理等方面做出合理的制度性的考核,从任职资格条件、岗位职责与考核、岗位待遇、个人发展、纠纷处理等方面做出制度性的规定,做到规范聘任、科学考核、有效激励。不断促进“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逐步增加“三师型”教师的岗位职能

如何增加教师的岗位职能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三师型”教师要求教师理论教学、实践指导、就业指导三方面的岗位职责,相对传统教师要求较高。在初步建设阶段,哥高职院校应循序渐进,逐步转变教师岗位职能。各院校应从校内选拔优秀的具有任职资格的教师进行培训,展开教师培训教学课程,针对教师的就业指导能力给予培训,完成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熟悉国家的就业政策,掌握学生的心理,早日承担就业指导的教学工作,逐步增加岗位职能。在各高职院校建立一支成熟的“三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

(四)利用校企合作的有效资源建设“三师型”教师队伍

现阶段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工作模式,为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重要性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各院校无论是在资金投入还是在人员配备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是对高职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三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把建设“三师型”教师队伍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有计划、定期地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学习、实践,同时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支持教师参与企业横向课题,并鼓励他们参加评审或通过考试获得教师系列之外的专业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证书。

高职院校还应鼓励在企业锻炼获得实践操作经验和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参加国家“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试,鼓励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培训课程。将专业的心理知识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逐步形成具有较高水准的“三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王赣华,葛莉.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新思路[J].大学时代,2006(12).

[2]李闷管,葛莉,宋海宁.“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探究[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3]周济.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C].2008,3.

[4]金崇华.试论强化高职生的就业素质[J].职教论坛,2009(7):55-57.

[5]魏宏聚.教育质量观的内涵、演进与启示[J].教育导刊,201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