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腹茧症的诊断与治疗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原发性腹茧症的诊断与治疗探讨

蒋鸿元

(乐山市人民医院四川乐山614000)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茧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间接诊的15例原发性腹茧症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该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诊断与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行腹部X线平片、CT、B超检查,12例行消化道钡餐检查。检查结果提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小肠扩张,并伴有阶梯状气液平面。可以见到扩张后的小肠盘曲成团,被纤维包膜所包裹,纤维包膜密度明显大于周围组织,增强后包膜延迟强化。行消化道钡餐检查显示造影剂通过小肠缓慢,钡柱前进行态呈“M”形,而非正常的“Z”形,造影剂长时间不能排空。手术病理特征为小肠全部或部分器官被一层灰白色、致密坚韧的纤维膜所包裹,形状酷似蚕茧。术后有4例患者出现早期炎性肠梗阻,给予小剂量激素、生长抑素及静脉营养治疗后痊愈。患者在术后2~4d排气,术后4~6d拔除胃管,5~7d进食无渣营养粉,7~10d进全流食,10d后恢复正常饮食。所有患者经过治疗于术后10~14d康复出院。结论:如果患者出现不明原因肠梗阻症状并伴有腹部包块,应考虑有原发性腹茧症的可能,诊断以B超、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为主要依据,治疗方法采用以松解粘连为目的的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关键词】原发性腹茧症;腹膜疾病;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3-0189-01

原发性腹茧症是一种临床上较为罕见的腹腔疾病,其解剖特征为小肠全部或部分器官被一层灰白色、致密坚韧的纤维膜所包裹,形状酷似蚕茧,于1978年由Foo等首先报道,并正式命名为腹茧症[1]。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多与急慢性肠梗阻临床表现相似并伴有腹部包块,术前很难作出准确诊断,通常是在剖腹探查后方能确诊。因此,提高对原发性腹茧症的认识,增强术前诊断的准确性,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对于提高治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腹茧症的诊断与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间接诊的15例原发性腹茧症患者临床资料,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22~49岁,平均年龄(38.5±2.4)岁。均无腹腔炎症史、腹部手术史及外伤史,均以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肠鸣音活跃、排便排气减少等急、慢性肠梗阻为主要表现。

1.2方法

1.2.1辅助检查所有患者均行腹部X线平片、CT、B超检查,12例行消化道钡餐检查。

1.2.2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首先给予非手术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解痉、抗感染、灌肠、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肠外营养支持等,治疗效果不佳,后全部实施手术治疗。手术以松解粘连为目的,首先将纤维包膜与腹膜完全分离,然后剥离纤维包膜与肠管,反复冲洗腹腔,在肠管表面涂抹医用透明质酸钠凝胶防止发生粘连,行肠排列。术后按常规禁食禁饮,给予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支持、抗感染等治疗。

2.结果

2.1影像学特征

腹部X线平片提示,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小肠扩张,并伴有阶梯状气液平面,可判断发生肠梗阻,但病因不详。腹部CT检查具有显著特征,可以见到扩张后的小肠盘曲成团,被纤维包膜所包裹,纤维包膜密度明显大于周围组织,增强后包膜延迟强化。腹部B超检查均提示小肠扩张,其中有5例显示有少量腹水。有12例行消化道钡餐检查,显示小肠折叠呈花菜状,形态稳定,加压后肠管仍不分离,推动外腹壁时随之移动。造影剂通过小肠缓慢,钡柱前进行态呈“M”形,而非正常的“Z”形,造影剂长时间不能排空。

2.2术中病理学特征

所有患者均实施开腹手术治疗,经探查有10例小肠全部被纤维膜所包裹,有5例部分被包裹,大网膜缺如。包膜呈灰白色,厚约0.1~0.2cm,厚薄不等,质密而有韧性,表面光滑。囊性包块张力较大,形状形酷似蚕茧。

2.3治疗结果

术后有4例患者出现早期炎性肠梗阻,给予小剂量激素、生长抑素及静脉营养治疗后痊愈。患者在术后2~4d排气,术后4~6d拔除胃管,5~7d进食无渣营养粉,7~10d进全流食,10d后恢复正常饮食。所有患者经过治疗于术后10~14d康复出院,经过1年随访恢复良好,无1例肠梗阻发生。

3.讨论

原发性腹茧症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腹腔疾病,其临床表现与急慢性肠梗阻极为相似,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有研究认为可能与先天发育异常、腹部透析及药物作用等因素有关[3]。由于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较为困难,如果患者出现不明原因肠梗阻症状并伴有腹部包块,应考虑有原发性腹茧症的可能,本病采用腹部X线平片、CT、B超、消化道钡餐检查等影像学检查进行辅助诊断[4]。如果检查结果提示有类似茧样包膜包裹小肠,小肠折叠呈花菜状,形态稳定,加压后肠管仍不分离,推动外腹壁时随之移动。造影剂通过小肠缓慢,钡柱前进行态呈“M”形,而非正常的“Z”形,造影剂长时间不能排空等,可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腹茧症。

腹茧症的治疗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治疗方式,若无症状或者症状较轻则可以不实施处理或者进行保守治疗。对患者的腹部体征变化进行密切观察,针对病情较重的患者要实施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以松解纤维包膜及小肠粘连、以及解除肠梗阻为目的。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尽可能地切除包裹的纤维膜、松懈粘连,解除肠梗阻,如果患者的粘连较重,可实施肠排列术,避免再次肠梗阻。手术不能为彻底切除包膜而切除整个包块,以防止短肠综合征的发生。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术后有4例患者出现早期炎性肠梗阻,给予小剂量激素、生长抑素及静脉营养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经过治疗于术后10~14d后康复出院,经过1年随访恢复良好,无1例肠梗阻发生。

综上所述,原发性腹茧症的诊治要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与影像辅助检查下进行确诊,并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郭俊超,夏蜀珺,张太平,等.原发性腹茧症的诊断及外科治疗:12例病例分析[J].协和医学杂志,2013,4(2):165-168.

[2]刘春远,张爱红,王荣华.原发性腹茧症的诊断及治疗(附7例报告)[J].山东医药,2011,51(38):58-59.

[3]李有国,宋茂民,白日星,等.原发性腹茧症的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2,33(1):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