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壮举战争史上的奇观----纪念抗日战争七十三周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6
/ 3

中华民族的壮举战争史上的奇观----纪念抗日战争七十三周年

张彦

张彦(郑州二七纪念馆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

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和平的民族,也是一个不惜以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民族。每当国土沦丧、版图变色之际,便是炎黄子孙以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之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犹如一面旗帜,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壮举。

侵略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自明治维新起,日本就制定了以中国为目标的“大陆政策”。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日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中国的侵略。1904年日本在我国东北与沙俄发生战争;1914年日本军队在山东半岛登陆;1927年制造“皇姑屯事件”,企图在混乱中占领东北。当年日本炮制的《田中奏折》详细规划了日本对中国实施侵略的步骤,并照此于1931年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走上了全面灭亡中国的道路。从东北三省沦陷,到热河沦陷、到华北五省在“自治”,旗号下实现变相独立,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在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威胁下,中国共产党首先毅然捐弃前嫌,采取措施,消除国内的对立,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努力。在《八一宣言》和其他抗日宣传中,中国共产党人疾呼:中国是我们的祖国,中华民族就是我们全体同胞,我们能坐视国亡族灭而不起来救国自救吗?不能!绝对不能!“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大敌当前,全国各党派、各界同胞,决不应斤斤计较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以一当十,是我精神;以十当一,是我实力。中华民族之不亡,日本帝国主义之必倒,胜败之数,不辩自明”。在“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的现实威胁下,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人也不得不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对日态度逐渐强硬,发出了“如用尽政治方法而无效,危及国家民族之根本生存时,则必出以最后牺牲之决心,绝无丝毫犹豫之余地”的呼声。同时,在“国脉倾危,民命垂绝,非集中革命力量不足以抵抗侵略,挽救危亡”的思路下,国共两党开始接触和谈判,加强彼此了解,全力消除对立。终于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这是中华民族空前团结的体现,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抗日战争正是通过这条建筑在爱国主义基础上的统一战线而走上胜利之途的。

“我们中华氏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精神”,舍身为国、以身报国、视死如归的传统美德,在抗日战争中发扬光大,典型事例不胜枚举。1932年,19路军官兵在“以我们的爱国热血染成我们最后一页光荣的历史……殉难精神葬在四万万未死尽的人们心坎里”誓言激励下,以4万兵力顽强地抵抗着10万装备先进的侵略者,坚持33天,使日军三易主帅,付出伤亡万余人的沉重代价。是役,上海蕴藻浜的中国守军在阵地危急时,用汽油濡湿衣服,背负巨型炸弹冲入日方阵地,60多名官兵全部牺牲。1937年9月,在华北战事最危急的关头,八路军挺进敌后。平型关一战,战士们“用鲜血和尸体填平了冲击的道路……同敌人展开了白刃肉搏战”,一举歼灭敌板垣师团12旅团千余人,“耀武扬威的大大小小的太阳旗,都像垃圾一样乱扔在地下,被踏破了”。抗日战争期间最早为国捐躯的29军副军长佟麟阁将军在卢沟桥抗战期间,老父病重,虽阵地离家咫尺,却寸步未移,挥泪致书痛表为国尽忠,忠孝难全之情,最后血战多日壮烈殉国。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开赴前线之际写下了后来被周恩称之为“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的遗书:“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1940年5月16日,在与日军激战中,他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50岁。在孤悬敌后,环境极为恶劣的东北,抗联战士铺冰卧雪,报国之志毫不动摇。被日军包围在乌斯河畔的8名抗联女战士面对凶狠的敌人,在弹药殆尽的情况下,挽手攀肩投江殉国。杨靖宇将军率部转战深山密林分散游击,1940年2月23日被日军包围后杀敌多人壮烈牺牲。残暴的日军剖开他的尸体,在胃部只看到野菜、树皮和棉絮,而无一粒粮食!1942年5月,日军突袭八路军总部,副总参谋长左权指挥转移,命令部“太行山压顶也决不动摇,誓死保卫总部安全”。25日,突出敌包围的左权发现一批人尚未转移出来,遂率部重返敌阵,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7岁。朱德痛惜地写道:“名将以身殉国家,愿将热血卫吾华”。

空前的民族解放战争促成了空前的民族团结。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面前,与汉族一道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各少数民族,也积极投入到反侵略战争中。在冀中平原的献县,回族志士马本斋集合本村青年在清真寺前宣誓:国难当头,日寇毁我家园,杀我父老;穆斯林大义勇为,为国为民,雪耻报仇,死而无怨。这支最初由60人组成的“回民支队”发展成为冀鲁豫平原上一支“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卑鄙的日军抓捕马本斋的母亲,马母痛斥日军,绝食九天而死。1944年2月,44岁的马本斋英年早逝。朱德为之题词:壮志难移,回汉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远在世界各地的海外侨胞时刻关心祖国的命运,截止1940年,世界各地的华侨抗日救亡团体达到649个;卢沟桥事变后的6个月里,纽约华侨捐款100万美元支援祖国抗战。到1941年初,各地华侨共捐款助战26亿元,平均每月6000万元。大批华侨回国参战,来自美国及其他地区的华侨飞行员占当时中国空军驱逐机驾驶员的四分之二。来自印尼的华侨女青年李林以“甘愿征战血染衣,不灭倭寇誓不休”的豪情,投笔从戎,率八路军120师独立第6支队骑兵营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日军悬赏5000元捉拿她。1940年4月,李林在反扫荡中牺牲,年仅24岁。中共中央称她是“全国同胞所敬仰的女英雄”。

近代以来,几乎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落后就要挨打”,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下的中国,一次次的失败、签约、割地、赔款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沉痛的记忆。但是,民族精神的高度觉醒和复苏使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出现了完全不同的转机。亿万人民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造就了一场战争史上的奇观。

正义战胜邪恶,弱国打败强国,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战争之初,中日两国的力量对比是敌强我弱。1937年,日本的工业总产值为6O亿美元,而中国为13.6亿美元;生铁产量,日本为239.7万吨,中国为95.9万吨;钢产量,日本为635万吨,中国为55.6万吨;石油日本为39.3万吨,中国为0.O2万吨。日本能够生产各种军事武器,军队装备大大优越于中国军队。所以,卢沟桥事变后,日军疯狂地叫嚣“三正视敌我力量的悬殊,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是以弱胜强的前提和保证。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驳斥了散布悲观情绪的“亡国论’’和盲目乐观的“速胜论",科学地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人民的。这一科学的结论建筑在对中日战争四个特点的分析上,即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战争就是这四个特点的竞赛。战争的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我方的战略防御,而后三个特点将使我们由相持转入反攻,并最终赢得这场竞赛。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向蒋介石转述了毛泽东的观点,并在蒋的支持下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两句话,由军委会通令全国,作为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思想。

抗日战争所表现出的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光辉最特殊的方面。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处于战略内线的地位,但主力军在内线,游击战争在外线,形成夹攻敌军的奇观;各敌后游击区都以自己为内线,其他各区为外线,又形成了夹击敌人的战线;正规军的后退与游击军的前进相互配合,又形成了对敌的夹击。这就形成了有后方作战和无后方作战,包围与反包围、大块与小块的复杂形态。这种犬牙交错的形态也集中体现在两个战场的关系上,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和与共产党为主体的敌后战场,同样对日军形成了夹击之势。

充分发动人民群众抗战,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方法,造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是抗日战争成为战争史上奇观的重要根源。人类历史上有过不少的游击战争,但无一不是把它作为辅助正规战的一种作战形式,把它作为战役战术的配合。只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抗战的实际出发,将游击战提高到战略的地位去考察。正是从这一战略观点出发,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以开展游击战争为主,开创敌后抗日根据地,作为消灭敌人、保存和发展自己的基地,作为战略反攻的出发点。八年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19块抗日民主根据地,总面积95万平方公里,人口达955O万。在这场独特的战争中,无数军事人才大展身手,创造出许多克敌制胜的战法。1941年11月,左权在指挥反扫荡战役中以“咬牛筋’’的战术,布置两道防线与敌激战,经八个昼夜,以1500多人的兵力,抗击了50OO多日军的进攻,歼敌千余人,“开中日战况上敌我伤亡对比空前未有之记录”。更应该大书特书的是,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投身于反侵略战争中。(八年抗战中,正面战场征募壮丁1335万人;解放区战场1OO万主力军和220万民兵。)更有数不清的民众,与正规军的作战相结合,灵活机动的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形式,村自为战、人自为战的巧妙战术,使侵略者防不胜防。这种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结合、军队与民众相结合、正规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战争确实为人类战争史上所罕见。(美国军事评论家尔纳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一个地方的游击队能够担当游击战在中国将要而且能够担负的战略任务。

战争锻炼了人民,人民赢得了战争。同时,为了最终彻底消灭战

争,人民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

抗日战争是一场“惊天动地的伟业’’。千百万中国人民以“惊天地、泣鬼神’’的拼搏,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更以鲜血和生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全人类的正义与和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从1931年9.18算起到1945年9月日本投降签字,历时14年之久。从七七事变到战争结束,中国军队进行的重要战役200多次,大小战斗近207)-次,歼灭日军15O多万人,歼灭伪军118万多人;战争结束接受日军投降128U人,伪军投降1467)-人。

近代以来,外国列强对华发动侵咯战争,比较大的有六次,即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抗日战争。只有到了20~,30—4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正确的战略,动员起最广泛的民众参加,抗日战争才取得了最后胜利,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在这场决定民族存亡的殊死战争中,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弘扬光大,表现出新的特点。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概括的: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这种不断丰富和升华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战场,作为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区域,中国战场开辟最早(1931年9月18日;或者1937年7月;欧洲开辟于1939年9月);坚持时间最长(欧洲结束于1945年5月);牵制和消灭日军主力最多(歼灭日军150多万人,是美军太平洋战场的8倍,苏联红军击毙日军的31倍);付出的牺牲最大,直接经济损失10001'5美元,间接损失5ooo4L美元,人口伤亡3500~。中国的抗日战争得到了包括美国、苏联等许多友好国家的支持,中国人民也以自己的英勇奋斗和牺牲支持和配合了苏联的卫国战争和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进攻。不仅如此,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局,中国政府毅然两次派出10—20个师的精锐部队组成远征军开赴缅甸,解英军之圈,灭日军威风,打出了中华民族的气势。中国方面为此付出了损失两个军约1O万名军人的惨重代价。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所做的巨大付出,举世瞩目,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其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国参与发起创建了联合国,并任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抗日战争的历史昭示我们:国内分裂,外敌乘虚而入;经济落后,就会被动挨打。因此,我们要深刻领会和理解“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牢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力的强盛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也是我们对抗战先烈最好的纪念,对抗战精神最好的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