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对阵发性房颤的检测及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2-12
/ 2

动态心电图对阵发性房颤的检测及临床研究

肖谦郭彦芝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洛阳二零二医院内科471003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动态心电图对阵发性房颤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的15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疾病将所有患者分为心血管病患者组(100例)和非心血管病患者组(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1次以上的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及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测,观察是否发现阵发性房颤,对比分析两种检测方法在阵发性房颤的检出率中的不同表现,并对比分析不同长RR间期出现的平均心室率。结果:动态心电图检出阵发性房颤患者9例,检出率为6.0%;12导联心电图检出阵发性房颤患者2例,检出率为1.3%,数据差异显著,P<0.05,在动态心电图检出的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中,6例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占比为77.8%,其余2例为非心血管疾病患者,占比为22.2%,数据差异显著,P<0.05。不同长RR间期出现的平均心室率比较,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是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测方法,对于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阵发性房颤;检测及临床研究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心律失常的常见临床表现,通常多发于老年群体。相关资料显示,80岁以上的患者发病率达到7.5%[1]。心房颤动不仅会使患者频繁发生心悸,而且不规则的心房颤动极易导致心房血栓,造成脑卒中和体循环栓塞等并发症。目前,临床诊断阵发性房颤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动态心电图检查可以使房颤的检出率得到一定提高。因此本科室通过动态心电图对患者进行检测,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及房室传导阻滞的意义,评价动态心电图对阵发性房颤的诊断价值,以提高阵发性房颤的检出率,分析其发生机制,为心房颤动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的15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无永久性心房颤动。按照不同疾病将所有患者的分为心血管病患者组(100例)和非心血管病患者组(50例)。其中心血管病患者组有男性49例,女性51例,年龄分布为35~85岁,平均年龄为(60.0±14.5),疾病类型:风湿性心脏病3例,冠心病42例,高血压55例;非心血管病患者组有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分布为37~86岁,平均年龄为(61.5±15.5),疾病类型:胸闷、心悸症状但未确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17例,其余33例为其他系统疾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1次以上的动态心电图检测以及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测是否发生阵发性房颤。采用博英同步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分析系统进行24小时全程记录,同时对所有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次数进行分析,对两种检测方法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检出率进行比较,回放自动检出阵发性房颤伴长RR>2.0s间期的时限及出现的次数,并且对长RR>2.0s间期患者在窦性心律下的房室传导功能进行重复回放,最后对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与房室传导的关系进行分析。

1.3判定标准

阵发性房颤的判定标准:患者的心电图表现为间隔不均匀、形状不同且大小不同的f波,P波消失,QSR的形态呈现出室上型,群间距离呈现出绝对不规则,并且要求患者在阵发性房颤发作时的前后心律均属于窦性心律[2]。

1.4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SPSS19.O软件实现,检出率比较比较采用X2检验,不同RR间期平均心室率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x±s)标准差表示[3]。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阵发性房颤的检出率比较动态心电图检出阵发性房颤患者9例,检出率为6.0%;12导联心电图检出阵发性房颤患者2例,检出率为1.3%,两种检测方法的阵发性房颤检出率比较,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在动态心电图检出的9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中,6例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占比为77.8%,其余2例为非心血管疾病患者,占比为22.2%,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动态心电图检出阵发性伴长RR间期程度与相应的窦房传导能力动态心电图记录到6例心房颤动共41次长RR间期,仅有个别换则会多次记录到不同程度的长RR间期,在窦性心律患者中,有2例出现I度房室传导阻滞(其中RR间期为2.0~3.0s时1例,3.6s时1例),但没有出现晕厥、黑朦以及II度房室传导阻滞。RR间期>3.0s均出现在心室率低于60次/min的患者[RR间期2.0~3.0s的平均心室率为(69±8)次/min,平均(52±7)次/min],不同长RR间期出现的平均心室率比较,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阵发性房颤是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前驱表现,不仅能够引起心悸等不适症状,同时可以引发心功能不全和血栓栓塞。因此,早期发现并有效控制阵发性房颤对于预防和治疗心房颤动的发生于危害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4]。相关研究证明,动态心电图能够明确诊断阵发性房颤,可以为阵发性房产的诊断、评估以及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5]。本研究应用动态心电图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和非心血管疾病患者分别进行了动态心电图检测以及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测,结果发现,动态心电图检出阵发性房颤患者9例,检出率为6.0%,12导联心电图检出阵发性房颤患者2例,检出率为1.3%。动态心电图的检出率明显高于12导联心电图(P<0.05),并且,在动态心电图检出的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中,6例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占比为77.8%,其余2例为非心血管疾病患者,占比为22.2%,心血管疾病患者明显高于非心血管疾病患者(P<0.05)。由此表明,动态心电图检测对于阵发性房颤发作的心律事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检测诊断价值,对临床上疑似可能发生阵发性房颤的患者和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例都应该积极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以便能够及早发现并且明确诊断阵法性心房颤动。

一直以来,在我国临床上,对于心房颤动合并II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标准存在着不同的争议。近年来,随着动态心电图的在临床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以及绝大多数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复律后恢复窦性心律的患者并没有出现II度房室传导阻滞,由此表明,心房颤动发作时,RR间期的长短与II度房室传导阻滞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6]。本研究结果显示,动态心电图记录到6例心房颤动共41次长RR间期,仅有个别换则会多次记录到不同程度的长RR间期,最长为3.6s,在窦性心律患者中,没有出现晕厥、黑朦以及II度房室传导阻滞。近年来,有相关研究人员认为,心房颤动伴心室长间距是受到迷走神经张力和隐匿性传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而并不是II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表现[7]。在安静状态下,心脏受到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支配,迷走神经占有绝对优势,能够使交界区的不应期大大延长,抑制房室传导,从而增加隐匿传导,使更多的心房颤动受到阻滞而无法下传到心室,导致患者在睡眠过程中心率缓慢,出现长RR间距。而在白天的时候,交感神经占有绝对优势,能够使更多的f波下传给心室,使患者的心室率保持在较快的状态,几乎不会出现长RR间距。本研究结果与先关文献报道的数据相符[8]。

综上所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钙离子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使交界区的不应期大大延长,且大大增加了迷走神经的张力,是导致出现长RR间距的原因之一。因此,明确诊断阵发性房颤伴长RR间距是否合并房室传导阻滞非常重要。它与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如患者在清醒状态时,应考虑与服用了影响房室传导的药物有关,当患者在夜间出现长间歇时,应考虑与迷走神经张力增加有关。动态心电图是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测方法,对于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范爱珠,谢建国.动态心电图对阵发性房颤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08):1067-1069.

[2]於龙,郑先菊.房性期前收缩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动态心电图与心脏彩超检查的临床分析[J].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12,66(03):178-181.

[3]刘为民,姜锐,丁沙沙,等.稳心颗粒治疗心房颤动的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J].中国中药杂志,2012,79(01):109-114.

[4]白静,王一茹,陈杰,等.无症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77(03):202-204.

[5]吴双飞,钱小红,丁鸣,等.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阵发性房颤中的应用[J].中国医师杂志,2012,14(01):104-105.

[6]郭海鹏,唐其柱,卞洲艳.扩张型心肌病伴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的变化[J].实用医学杂志,2010,28(03):189-192.

[7]王志娟.动态心电图对阵发性心房颤动32例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24(14):174-176.

[8]胡钦,毛国顺,祝匡明.P波离散度与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关系的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0,23(11):1625-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