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历史街区的排水改造规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2

文化历史街区的排水改造规划

吴迪

汕头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一、总体概况

汕头市旧城区位于汕头市中心城区的西部,金平区所辖范围内,东以大华路—外马路—饶平路为界,北以梅溪河主航道为界,西、南临海,现状总用地面积3.85km2,其中大部分旧建筑主要集中在利安路以西的历史街区,该片区为传统意义上的开埠区。

汕头小公园为汕头历史街区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是汕头老城的核心地标和文化标志。狭义的小公园,指位于小公园片区核心的中山纪念亭;广义的小公园,涵盖中山纪念亭周边的街区,包括安平路、升平路、国平路等,统称小公园历史文化区。

二、降雨概况

汕头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莲花山脉南麓,东南临南海。受山地和海洋气候影响,春夏多锋面雨,夏秋多台风雨,属华南多雨区,雨量充沛;但滨海一带则为低值区。降水量具有年际、年内分布不均的特点,多年平均年降雨量自沿海向内陆递增。汕头市区最大年降水量2370mm(1983年),最小年降水量857mm(1967年),年际变化2.8倍。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夏秋(汛期)雨量占全年雨量的82﹪左右,冬春雨量仅占全年雨量的18﹪,故常出现春旱夏涝。

三、历史街区的现状排水概况及问题分析

1、现状概况

汕头市中心城区北岸地处韩江下游沿海地区,是易受潮水顶托的易涝区,一碰上暴雨天气和潮水顶托,城区不少道路就会出现排水不畅和“水浸街”情况。特别是历史街区,其雨污合流箱涵虽然在出海口均设置简易闸门,以防海水倒灌,但遭遇暴雨和高潮位关闭闸门就会导致雨水不能自排入海,形成内涝,影响旧城市民正常工作和生活。

2、内涝成因分析

(1)地势低洼,形成“漏斗”

一方面,由于部分建筑建设较早,原地坪标高设计过低,加之整体沉降而形成地势洼地,雨季时成为雨水的汇集点,淹水过高、积水难退的情况在所难免。另一方面,由于建筑单体的沉降量较大,部分建筑底层地坪标高低于外部路面的情况,导致汛期雨水进入建筑底层。

(2)水面和绿地不足

雨水下垫面情况较差,水面、绿地及未开发用地面积逐年减少,不透水面积逐年增大,造成径流系数高,集流时间短等问题,加剧了汛期雨水淹水的状况。

(3)管网年久失修,老化移位

由于建筑历史悠久,导致资料缺失。管道的建设年代久远也导致部分管网平面里面的位置发生偏移,立面上产生的高差导致了局部的积水和反坡。管道老化、道路沉降等原因引起建筑内部及地区市政管道损坏、堵塞、渗漏现象严重,部分雨水管道为碎混凝土块、垃圾所堵,有的甚至内部伸进了树根,其过水断面偏小,渗漏严重,养护困难,对地区排水造成很大的隐患。

(4)原设计标准过低、管网布局不合理

历史街区的排水系统原设计标准较低,难以应对目前频发的台风和暴雨,部分合流管道,设计时更是只考虑了路面排水,难以负荷周边建筑单元涌入的雨水,形成“小马拉大车”的局面。通过复核发现,原有雨水系统管径过小,无法负荷汛期时屋面、路面同时排水的需求。另一方面,管网布局也不尽合理,管道绕行、大管接小管、支管顶冲、雨水口过少等现象也是影响雨水排水的重要因素。

四、排水改造工程规划

1、总体改造思路

(1)蓄、挡、疏、排

由于建筑的地势低洼或沉降造成的内涝,无法通过填高地坪解决,因此考虑通过“蓄、挡、疏、排”的系统布局和工程措施来解决。

蓄:以建筑组团的内部水景作为调蓄水体;

挡:建筑与道路相接处设置挡水坡;

疏:建筑组团的雨水管网分散排水,降低埋深;

排:在局部高差较大的出水口设置排水泵房,防止暴雨时雨污水倒灌。

(2)径流控制,就地调蓄

由于历史街区的建筑密度较高,大规模建设水面或绿地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建议推广屋顶绿化的建设,以迟滞雨水集流时间,降低雨水径流强度。同时,结合小区改造、道路改建逐步增加集水罐、地下储水设施、透水地面、透水停车场等调蓄设施。

绿色屋顶:绿色植被覆盖的建筑屋顶,主要功能包括吸收、净化、降解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削减峰值流量,减轻大气污染和城市热岛效应,提高绿化率,美化城市景观等。规划鼓励在有条件的屋面推广采用,尤其鼓励在大型居住区、商业中心、体育场馆、公共建筑等占地面积较大的独立建筑物上使用。

集水罐:与屋顶落水管网直接连接,用于拦截、储存由建筑屋顶产生、排放的雨水的收集设施,主要功能包括收集屋面雨水,减少径流量,回收利用等。由于集水罐造价低、占地小等特点,规划在村庄整治中推行,缓解内涝问题。

地下储水设施:通过管道等运输雨水,建在道路、建筑物、绿地下的蓄水构筑物,主要功能包括减少径流量,削减洪峰流量值。规划在道路交叉口和可利用的绿地下预设储水设施,针对性地在现状易涝点和内涝中高风险区域设置。

透水铺装:透水铺装指以各种人工材料铺设的透水地面,主要功能包括雨水入渗,促进地下水更新,减少雨水径流量,减轻周围城市排水管渠的压力。规划新建及改造广场的硬化地面、室外停车场须按照透水铺装进行设计施工。

(3)更新管渠,加强维护

对管道进行清通、修复及更换,建立相应的养护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专人管理,以保障系统的有效运转。对现状淤塞的管渠进行清通,以保证管道的排水能力。加强对排水管渠,特别是合流管渠的维护,定时清通。

(4)提高标准,优化分区

提高雨水重现期设计标准,对建筑组团分区域、管段复核排水能力,并相应调整,优化管网走向、适当加密雨水口等。

2、管网改造思路

(1)结合相应的控制性规划要求,改造工程的规模和使用年限满足地块开发的需要,保证管网工程实施的合理性、适用性。

(2)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小区雨水排水的设计标准,根据选取标准复核原排水系统荷载能力,对于现有的排水管道,符合系统整体要求的予以保留利用,管径过小、过水能力不足或不符合系统要求的管道应予以废除,支管的起始点埋深,以方便居民入户管的接入为主,并考虑地面标高合理确定。

(3)结合现有道路布置管线,处理好新建管线与周边原有管线的衔接问题,参照已有的资料合理设置管位、标高,使新建管线不与原有各类管线冲突。考虑到传统形式的雨水沟渠沿地面铺设,与常规雨水管道相比,没有覆土限制、没有与其他工程管线及与建筑物的净距等要求,而且施工及检修相对简便,特别适合于地面及地下空间紧张的历史街巷,因此在保护区范围内建议多采用该传统形式以加强雨水的排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