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静态不同体位左心室每搏量特征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人体静态不同体位左心室每搏量特征研究

程玮赵雪

长春科技学院吉林长春130600

摘要:目的:近年来,人们研究的热点始终聚焦在心搏出量上(即每搏量)。人们通过分析得到了一些关于心搏出量的理论模型,其中有线性理论模型也有非线性理论模型。这些理论模型在采用医疗器械测量心搏出量的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通过实验测量人体在不同体位的每搏量的数据存在一定差异。本文研究了解了理论模型和实验结果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多大范围内波动。研究了不同体位心室的每搏出量的多少,对于人在静态是采用什么姿势休息以及人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方法:本文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统计法和文献资料(综述)法,对安庆师范学院的学生进行了左心室射血距离测量、左心室射血时间测量、心率、射血分数、每搏量、每分输出量和血压等心脏数据进行测量。又对不同体位诸如直立位、仰卧位、30°,90°等体位进行血管内径和最大血流速的测量等数据进行了测量研究和处理。结果:通过以上的各种测量,更为直观的了解到左心室心肌向心性的收缩做功情况,可以测得左心室的射血时间,进而算出每搏量。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所采纳的实验数据平均值,在静态直立位的每搏量为44.49ml/搏,在仰卧位每搏量为45.79ml/搏,在身体与地面呈30°时每搏量为48.95ml/搏,而在身体与地面呈90°时每搏量则为47.08ml/搏。结论:人体在运动状态下的每搏量较大。但当人体在静止不动时,即人在静态时,人体的不同体位对每搏量有较大的影响。根据已有的测量数据显示,人在直立位、仰卧位、90°、30°的每搏量是呈上升趋势的。随着姿势的变化,左心室的射血距离在不断的增加,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都有小幅度的增长。而左心室的射血时间却在减小。但大体上趋于稳定,在静态直立位的每搏量为44.49±29ml/搏,在仰卧位则为45.79+25ml/搏,在身体与地面呈30°时为48.95±22ml/搏,而在身体与地面呈90°时每搏量为47.08±22ml/搏。综上所述,在人体静态情况下,不同体位的每搏量是不同的。

关键词:每搏量;不同体位;心脏:左心室

1前言

人体耐力水平和体力的好坏与心脏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人体心脏功能的好坏能够从每搏输出量上表现出来(每搏量)。所以提高人体的心输出量,对提高人的运动水平、增强运动能力、提高体质、改善体能有着关键作用。

调研指出,每搏量大大的低于外国运动员是我国优秀运动员的耐力水平明显低于外国运动员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原因进而导致了我们在耐力项目上的劣势。

每搏量是指一次心搏,在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正常人的每搏量大部分在60-80ml。中国运动员在运动时每搏量可达155ml,外国运动员的每搏量可达196ml,所以每搏量的提高对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都有着重大意义。

每搏输出量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受遗传影响,但是同样也受到后天的健康、锻炼、营养、体质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在从事体育训练之中,应该注重保护人体的心脏,使人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训练的手段和强度是否合理,会对心脏的发育和功能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会关系到心脏的每搏量的大小。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安庆师范学院的师生。他们来自于不同的专业,有体教、体表、休闲体育、公体,还设置了测试组、对照组和退休组。其中有男性也有女性,其年龄大多分布在25岁以下,也有部分的实验对象在25-55岁之间。本研究通过对这部分实验对象的测验来研究人体静态不同体位左心室每搏量特征。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本人通过在安庆师范学院的图书馆和体育学院的阅览室中,浏览了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等网站,并查阅了最近数年发表的大量有关人体静态每搏量的文献资料和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对完成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2.2.2实验法

实验时间为2018年3月初至2018年四月中旬。测试的地点为安庆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实验内容为,组织在校的大学生,对他们进行编号并登记,按照实验要求和研究目的分别对其进行相关的身体素质检测。运用相关的器材对被实验者进行身体检测,通过相关体检机器记录了参与者的左心室射血距离、心率、射血分数、血压、每分输出量并算出了每搏量,这些为心脏数据。

2.2.3统计法

在对实验的数据和相关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之后,对实验的数据在EXCEL软件上进行录入,并绘制表格和图表。并排除了由于机器误差而测量的过大或者过小的数据,并计算了实验数据的平均值和方差并进行统计和分析。

2.2.4观察法

在实验过程中尽量让每一个被测者都保持的平静,杜绝其嬉笑打闹,通过观察其体貌特征,并严格要求被测者保持一个严谨的态度和对待学术的敬畏感,准确记录了实验数据。

2.2.5图像法

在对实验数据进行测量和输入之后,又采用图像法,即将已得数据绘制成图像,从而利用图象的这种特殊的形式,更加形象的来表达每搏量和其他相关变量的变化规律。采用图像法的优点是能让数据的变化更加直观的呈现出来,能让我们对数据的走势有一个大体的把握。

3结果

在左心室搏出的末期,左心室的搏出功也是缓慢增加的,当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便趋于稳定。每搏量随着心率的增长而逐渐增长,但心率达到某一值之后,再提高心率每搏量反而会下降,这也表明了心脏是有承受范围的,在人体静态情况下,不同体位的每搏量是不同的。

4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体位的变换,每搏量呈递增的趋势[3]。我们知道,不同的体位有不同的心脏的功能的形态,但是其中的机制并没有十分明确。造成心脏每搏量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人体在不同体位下,血液循环要进行重新分配[6],这一动作会引起血容量的增加,从而会导致舒张期末容积增加。同时,在非直立体位下,左室的平均动脉压和左心室的充盈压上升,压力所导致的的前负荷增大,心肌收缩能力显著提高,因而在30°体位与90°体位时每搏量比正常值要稍大。

5存在的问题

在整个实验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体育系的学生身体素质较好,其各项身体指标较之普通人更为优秀。所以根据实验的样本来看实验结果,实验数据普遍偏大。另一方面,每搏量是通过测量射血速度等一系列指标而计算出来的,首先仪器的不精准度会影响结果,其次每个人都会因为个体差异,结果也会有偏差。另外,尽管要求学生处在相对平静的状态,但是难免会有个别人情绪激动,对实验过程不够重视,因而出现了数据不准等问题,对数据的精确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都是可控因素,尽量的减小了误差,使得数据的测量更加贴近于实际。

6结论建议

人体处在静态之中不同的体位左心室的每搏量都有着微小的变化,因此我们应当保持一个合理的姿势,来减小我们心脏的负担15],以便于心脏能够更好的运作。另一方面,实验数据也表明了当前大学生体质的下降,每搏量对于心脏来说就好比发动机与汽车的关系。每搏量是心脏能够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的参数。因此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采用一个合理的、正确的静态姿势,这不仅有利于人体在发育阶段的能量的新陈代谢的顺利进行,更有利于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人群的心脏血管系统的发育与健康。

参考文献

[1]孙步高,周铭,郭冠军,李捷,彭钰,张宁.主动脉瓣狭窄搏出量指数与左室长轴应变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7,19(12):812-815.

[2]王英凤,吴斌,吴萍,王跃,刘敏,黄伟芬,周越.不同模式反复体位改变对人体心血管调节功能的影响[J].空军医学杂志,2016,32(06):408.

[3]李赢.不同平卧间隔的反复体位改变对人体心血管应答和脑血氧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