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体裁衣,让英语课堂小组合作生态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1
/ 1

量体裁衣,让英语课堂小组合作生态化

孙户

——“建构式英语生态课堂”之感悟

孙户江苏省灌云县陡沟中学222211

摘要:“建构式英语生态课堂”模式是我市教研室对全市教育部门的硬性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之路。新课改告诉我们,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事实上,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在交往中实现的,没有交往和互动,教育活动便不可能发生。学生就是在师生、生生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的。

关键词:问题分析树信心促合作

笔者在普通的农村中学任教,却有几次难得的机会,有幸到市、县高级中学去听课、听讲座,主要内容正是“建构式英语生态课堂”模式相关的内容。回校后,我便在自己的课堂上加以模仿、运用,但是在小组合作方面并不理想,整体效果也不好。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析是非因果,提出解决问题的做法,以达到小组合作生态化,真正符合“建构式英语生态课堂”的要求。

一、问题分析

1.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任教的是高一年级。刚开始,我班按照上级精神,将4—6人分成一组,结果课堂死气沉沉,很少有人愿意讨论和举手发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如下,起始年级学生刚入学不久,来自不同学校,情况互不相同,似乎还有点陌生,多数人不想“出风头”。经谈话了解到,部分同学说读初中时没有讨论的习惯,即便曾经讨论过,也只是硬着头皮在那里被迫地“表演”。部分同学说,自己也想按照老师说的小组讨论,可是害怕说错,引起哄堂大笑,造成尴尬的局面。

2.信心不足。后来经过我不断地思想纠正、动员,课堂小组讨论的氛围浓了,不再是寂静一片,似乎激起了思维的浪花。不过,我发现,多数学生还是显得信心不足。我校高一学生中考总分多数在450分以下,基础薄弱。我班学生共55人,英语中考成绩及格的也就是11人,50分以下的就有13人。这些学生中,多数人在九年级时不是老师的宠儿,一直在被遗忘的角落。在学习方面,他们怎么有信心?

3.规则不明。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实际上这是“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二、问题解决

1.树立学生信心,引导合作方法。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缺乏信心的问题,我不断鼓励他们:在新课中,只要你大声、大胆地讨论、回答,你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即使你的答案是不妥的,你也有了思维的过程、讨论的过程。这个知识点肯定比没有讨论的同学印象深。就算是那个知识点真的不会,你的勇气和魄力,你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锻炼。

2.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3.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4.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各种方式的奖励。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笔者将不断加强研究、实践,并结合本班学情,因材施教,按照“建构式英语生态课堂”模式,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理论与策略》.学范出版社。

2.王坦《合作学习简论》.《中国教育学刊》,浙江大学民办教育,2002年,第1期。

3.李小平《合作学习及其教学策略的构建》。

4.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建构式生态课堂”模式内涵要求.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