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基因的分离定律”一节的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8-11-21
/ 2

探讨“基因的分离定律”一节的教学策略

马恒杰

【摘要】对“基因的分离定律”一节(3课时)课堂教学活动策略的探讨,即设计创设问题情景,注重“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并完成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注重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训练、注重科学思想的确立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及教学反馈的教学过程并进行反思。

【关键词】基因分离定律假说——演绎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孟德尔定律之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涉及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发育、遗传的物质基础等,它以减数分裂为细胞学基础,是学习的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等的基础;是孟德尔通过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运用“假说——演绎”科学方法,经历“提出问题——构建假说——验证假说——获取结论”建立起来的,揭示了杂合子内等位基因的独立性、分离性和随机结合性等一系列连续的遗传行为。它是由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相对性状、性状分离等一系列概念组成的严密逻辑体系,它不仅是构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的基石,而且本身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呢?

一、创设问题情景与多种教学方式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采用启发式与发现式、合作式与讨论式、研究式与实验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组织教学;结合教材图表、多媒体教学课件、鼓励学生上黑板进行板演等教学媒体。

在教学中,设计以下教学过程:创设情景,诱导启发→阅读讨论,分析问题→寻求解法,重点讲解→得出结论→知识迁移,效果检查。

二、帮助学生构建基因分离定律的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对“基因分离定律”一节的内容形成知识点——知识链(线)——知识板块(面),并巧妙地转化为板书提纲(或多媒体展示),同时还要尝试用这些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生活中、生产中、社会中的生物学问题。

注重相关遗传学术语的说明和解释,包括杂交、自交、正交、反交;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建立遗传图解的基本符号并理解其含义——P(亲本)、♀(母本)、♂(父本)、F1(子一代)、F2(子二代)、×(杂交)、(自交)。

通过师生互动,逐渐展开、逐渐生成完整的概念体系。主要有:①揭示基因分离定律过程的知识体系(见表1:引入探究学习内容并进行板书项目);②采用概念图建立有关基因与性状关系的概念体系;③采用表格式建立等位基因的概念;④采用比较表比较纯合子与杂合子;⑤构建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图。

三、以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训练为核心统领教学

科学方法一般包括以下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总结规律。孟德尔是通过“测交试验”来证明假说(理论)的正确性。孟德尔设计的科学实验程序可以概括为:从“实践”到“理论——发现问题,得到结果,建立“假说”,解释问题和结果;从“理论”到“实践”——设计测交实验来验证“假说”的正确性,从而使假说上升为“真理”。微观的基因传递规律是由宏观的性状来推知的,透过生命现象理解生命本质。[2]

1.凸现科学思维过程(表2)

1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和结果……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科学现象

↓↓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分析问题,提出假说……科学思考

↓↓

测交试验和结果……设计实验,验证假说……科学确认

↓↓

基因分离定律的本质……分析归纳,寻找规律……科学结论

↓↓

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理论推广,指导实践……科学理论应用

认真领悟“基因的分离定律”一节提供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原则,主要包括:人工杂交方法、统计学方法、“假说——演绎”方法、概率论方法、定量分析方法,选择性原则、平行重复原则、程序性原则等。

2.凸现孟德尔采用的“假说——演绎”的科学思维方法

孟德尔通过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运用“假说——演绎”科学方法,经历“提出问题——构建假说——验证假说——获得结论”建立起来的。

(1)领悟“假说——演绎”方法的基本内涵“假说——演绎”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其基本内涵是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当前最流行的“假说——演绎模型,其意义是:某项研究从解决一个问题(P)开始,通过逻辑推理或想象(……),导出一个假说(H),由此推演出(∝)必然的可观察的待检验陈述(Oc),如果这些陈述被证明是正确的,就得出(→)被确证的结论(Hc)。[3]

(2)引导学生弄清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后来改称为基因)假说。

1)假说(推测性成分):用文字叙述(略)和遗传图解(略)表示。

2)假说的作用:解释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结果(科学事实),具体内容(略)。

(3)帮助学生理解孟德尔进行的演绎推理及测交试验

演绎是在假说的基础上所做的一种逻辑产物。具体包括:演绎推理内容(略)和验证方法(测交试验):①预期或预测;②测交试验及结果;③理性分析,获得结论。

四、以科学思想的确立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为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学发现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科学研究过程是充满艰辛的,成功背后蕴涵着无数次失败,因此,不仅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而且要有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探索和创新精神;科学发展要受到重视和公认,必须要有更多、更有力的佐证,需经历“试验(现象)→解释(思考)→验证(确认)→结论(确定)的过程。领悟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最大价值是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实践起指导作用,即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五、强化训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下列问题:

1.向学生提供3种验证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方案——①F1Dd×DD;②F1Dd×Dd;F1Dd×dd。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讨论选出最佳方案,以验证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真实性。

2.请从细胞水平解释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要求:用文字叙述并用遗传图解表示)。

3.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玉米果穗上有非甜玉米籽粒,而非甜玉米果穗上却无甜玉米籽粒。怎样解释这一现象呢?[4]

教师引导:

假设1(假说):甜是显性性状,由基因R控制;非甜是隐性性状,由基因r控制。

预期:

(1)在甜玉米果穗上:

1)P:♀RR(甜玉米)×♂RR(甜玉米)→F1:RR(甜玉米)

2)P:♀RR(甜玉米)×♂rr(非甜玉米)→F1:RR(甜玉米)

(2)在非玉米果穗上:

1)P:♀rr(非甜玉米)×♂rr(非甜玉米)→F1:rr(非甜玉米)

2)P:♀rr(非甜玉米)×♂RR(甜玉米)→F1:RR(甜玉米)

结论:预期与试验结果(现象)不相符合,说明假设是错误的。

以下由学生独立完成:

假设2(假说):

预期:

(1)在甜玉米果穗上

(2)在非玉米果穗上

结论: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利用“问题情景及问题探讨教学模式”,即介绍杂交试验过程→得出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解释→加以验证→总结规律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思考探究过程中参与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体,从知识的被动接受变成研究者、探索者,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并同时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采用文字描述、绘图描述(符号语言、图象语言)、定量数据描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中应遵循贴近生活、低起点、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倡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学生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使其亲历科学探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同时积累各种学习的策略。适时组合精讲、设疑、启发、讨论、观察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

参考文献

1苏明学.“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教学分析与设计.生物学通报,2006.41(1):30~32

2龚雷雨.谈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线的课堂教学设计—从“基因的分离定律”一节课说起.生物学通报,2002.37(12):26~27

3李红.“遗传与进化”模块中“假说——演绎法”的教学.生物学通报,2007.42(4):36~38

4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自然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