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如何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刘美好

刘美好(广东省佛山市妇幼保健院528000)

【摘要】静脉穿刺的顺利成功直接关系到能否及时准确地完成治疗任务和成功减少病人痛苦。我院门诊输液室平均每天接待500-600名输液患者,怎样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静脉穿刺已成为护理同仁探讨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静脉穿刺成功率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虽看似简单,却有不少技巧。如果使用得当不仅能有效减轻病患的疼痛感,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患纠纷。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现总结了几点技巧:

1血管的选择

静脉穿刺常选用肘部浅静脉及腕部、手背、足背、头皮浅静脉。对慢性疾病需要长期输液者,要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由细小静脉到大静脉,由远心端到近心端,且一根血管的同一部位不能连续使用(抢救除外)。血管的选择正确是穿刺成功的前提,当遇到血管状况不良的患者,一定要耐心细致认真地寻找血管。血管选择确定的原则是做到“心中有数”,即对欲穿刺血管的位置、方向、深浅、活动度等了如指掌,争取一次成功。因此,血管的选择决定穿刺的成败。

2输液针头的选择

不同型号的穿刺针对血管壁的影响不同。老年人及血管病病人输液速度宜慢,可选用5号半~6号针头,婴幼儿血管细,应选用4号半~5号针头。这样可减少针头对血管的机械损伤,减轻病人痛苦,预防静脉炎。对于脑出血或失血性休克患者应选用9~12号针头,输液速度快,可以迅速降低颅内压或补充血容量。

3穿刺的技巧

左手拇指及食指绷紧皮肤,右手用手腕力带动持针的两指,轻稳、快速进入表皮,再沿血管走向刺入血管。如头皮针在血管内,可见明显回血,反之,无回血。小儿静脉较细,可采用两度进针法,防止注射过程中针头穿透血管。即刺入静脉见回血后,推药少许,使静脉充盈,再度进针至适量深度,其进针角度为15°~20°。老年人血管脆性大,弹性减弱,甚至硬化,在穿刺时用持针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将输液管屈折,当针头斜面进入皮内时松开无名指和小指,此时血管内形成负压,继续穿刺,当针头入血管即迅速见回血,使穿刺的成功率明显提高。一般情况下,中青年的静脉比较充盈,显而易见,不易滑动,穿刺时可凭手感摸准静脉充盈及走行,确定穿刺血管,消毒后可选择45°~50°快速进针,刺入皮下后,再按下针尾,缩小至15°左右,沿静脉潜行刺入,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

4固定要领

穿刺后的固定方法是整个输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四肢的固定方法:成人静脉穿刺后固定,现在临床上多数用的是输液贴,在贴输液贴时先用一条胶布贴住针柄,再用一条贴于针眼上即可。对于有认知力,穿刺手足静脉的患儿,用纸盒固定即可。对年龄较小、哭闹不合作的患儿,可用硬纸板、木板或塑料板,宽度与患儿手掌、脚掌平齐,长度以超过关节两端3~5cm即可。头皮针的固定方法:穿刺成功后,若头皮针固定不牢,则会因针头滑出而前功尽弃。所以妥善固定针头极为重要,而固定的第一条胶布又是关键,以左手拇指固定针柄,右手取一条长度适宜的带有吸收垫的输液贴胶布斜着固定在针眼和针柄处,如针柄悬空,右手拿一个大小合适的干棉签头垫于针柄下,使头皮针与穿刺的静脉壁保持平行,再用第二根胶布以“V”形固定针柄,第三根胶布将头皮针细塑料管以“S”形固定于针柄左或右侧,再用第四根胶布固定靠近输液管接头的头皮针细塑料管于头皮上或头发上,不能绷紧头皮针细塑料管,这样能立即固定针头不易滑出,也可以节约胶布,且不易因拉扯导致针头脱出。如遇患儿头部出汗而影响胶布固定时,用医用透气胶带以头围固定法固定于穿刺点所粘胶布之上,可避免因出汗而胶布脱落。

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维权意识逐渐增强,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改进静脉穿刺技术。在临床上,常常看到由于没有选择好血管就急于穿刺,致使失败,造成患者身心痛苦。有的由于没有固定好针头,输液后又没有观察,造成液体外渗、肿胀,严重者局部皮肤坏死,从而引发护患纠纷。所以,护士在给患者行静脉穿刺时要静心找准血管,尽量避免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痛苦。输液后要严密观察,保证输液顺利。如要减少护患纠纷,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傅军.提高一次性输液器静脉穿刺成功率方法介绍[J].护士进修杂志,1993,8(1).

[2]刘月春.介绍一种负压静脉输液穿刺法[J].护理学杂志,2003,18(6):4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