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记诵与高考语文备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小议记诵与高考语文备考

李章国

江苏省滨海县獐沟中学李章国

中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薄弱、表达能力不强,究其原因,就是脑中无素材,胸中无原料。这样写作当然感到困难。因此,高考备考的当务之急,是素材和原料的输入。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需要丰富的词汇和语言素材的积累,而记诵是其中最有效的语言输入方法。那么,在备考过程中,学生记诵什么,如何记诵,才能脑中有素材。胸中有原料呢?

一、记诵课文

1.有利于积累词汇。

字音字形、成语、文言文的虚词和实词意义和用法需要记忆和积累。课文给字音字形提供了语境,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词的准确意义和用法。在课文背诵中,学生把词语放到句子、段落、篇章中更容易去理解、记忆和体味。其中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就会给学生留下印象,渐渐地随着量的积累,许多词、句在语言表达中便会不假思索的表达出来,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的判断和翻泽也不成问题了。

2.有利于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过程中,对文章的风采格调,脉络层次,语言表达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潜移默化地理解吸收、融会贯通。比如,记诵理解王维的《山居秋瞑》,便可体味到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以及王维诗歌情感的普遍一致性;由王维进而联想到陶渊明和谢灵运的田园诗,分析其中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这样学生融会贯通之后,阅读分析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依此类推,学生的背诵能力,逐渐就能转化成阅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积累素材。

记诵能够提高写作能力,原因就在于记诵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明代学者张溥,他每读一部书,都要用蝇头小楷抄写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再烧,如是者七,遂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七录斋》。很明显,张溥这“七录”,实际上是把别人的书录在纸上了,所以他才思敏捷。杜甫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破”了万卷书,写起文章来还会没有神来之笔吗?可见,记诵是与写作是紧密相连的。这些例子告诉我们一个写作规律:记诵是为写作筑坝蓄水,只有大量储存,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输出。通过背诵,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掌握和运用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

二、记诵的运用

记诵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但在实际备考过程中,学生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数理化和外语,语文简单机械的背诵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因而学习效率很低。因此,在组织学生记诵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背诵的有效运用,以使记诵保持对学生的吸引力。在背诵的有效用和注意拓展是关键。

在写作训练中,要对学生适时点拨,点出所记诵的优秀篇章中,哪些开头做得好,哪些讲究遣词造句,哪些首尾呼应过渡自然等等,然后做多方面指导。比如如何利用所记诵篇章使自己的文章能登堂入室;如何引用名言作点睛之笔;如何选用词句、过渡自然;如何讲究遣词、表达贴切;如何首尾呼应,圆满收尾等。这样,借鉴别人的东西来精心策划自己文章的开篇、布局、主题、内容、修辞、结尾等,再融入自己的东西,从而创造出自己的作品。学以致用,让学生的作文有亮点,这样,学生的记诵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平时多做仿写训练,课文的精彩语句和句段、课文的篇章结构和写法,都是学生仿写的主要对象。特别是有些课文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苏洵的《六国论》是议论文的经典之作,无论是章法结构,还是论据运用分析,都是无懈可击的,学生学习借鉴起来,有章可循,可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又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其中激情澎湃的胸襟、气势恢弘的排比,都是学生易于理解与学习的。当学生把更多优秀篇章熟读于心的时候,其阅读和写作能力必然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总而言之,记诵是高考备考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师指导学生在记诵过程中多写、多看、多用。坚持下去,必然会让学生脑中有素材,胸中有原料,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识记、阅读和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