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古琴简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2

中国历代古琴简史

陈昊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省成都市610101)

摘要:古琴前期成琴,在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之中,其称谓、形制、制材、音响、字谱、受众等诸多方面也随之不断在发生改变,汉末已经大体定性为后世通用的形制,且多为文人雅士所“赏”,本文将以朝代线索为背景,列举中国从周代至近代中国古琴发展的简况。

关键词:古琴琴家音乐琴派

周朝:作为宫廷里雅乐伴奏,以弹右手散音为主,弦数由五至二十七弦不等。主要作为歌唱的伴奏。作为纯器乐弹奏有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千古觅知音的故事。著名琴师有春秋时期的钟仪、师旷,战国时期的伯牙、雍门周。著名琴曲有《高山流水》、《阳春、白雪》。

汉朝:古琴又称七弦琴制基本定型,左手指法已有相当发展。著名琴论专著有桓谭的《新论》、蔡邕的《琴操》、扬雄的《琴清英》、刘向的《琴说》。著名琴曲有《聂政刺韩王曲》、《蔡氏五弄》、《别鹤操》、《饮马长城窟》。

魏晋南北朝:出现一批向往超世隐逸思想的文人琴家,如魏晋时期的阮籍、嵇康、左思,南北朝时代的戴喁、宗炳、柳恽和柳谐。其他著名琴家有魏晋的蔡琰(文姬)、阮咸、刘琨。著名琴曲有《广陵散》、《酒狂》、《梅花三弄》、《乌夜啼》及现存最早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丘明所传)。重要琴论专著有嵇康的《琴赋》、谢庄的《琴论》、曲瞻的《琴声律图》、陈仲儒的《琴用指法》。

隋唐:唐曹柔发明减字谱,制琴术的发展。著名琴人有:隋的李疑、贺若弼、王通、王绩和唐的赵耶利、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陈拙。著名琴曲有《大胡笳》、《小胡笳》、《昭君怨》、《离骚》、《阳关三叠》、《渔歌调》。琴论专著有薛易简的《琴书正声》。

宋元:一弦、二弦、七弦、九弦琴的制作。阁谱、江西谱、浙谱的流行。北宋时调子的盛行。北的琴僧系统,琴僧有夷中、知白、义海则全、照旷。文人琴家有欧阳修、沈遵、崔闲、苏轼;浙派琴家有郭楚望、杨瓒、徐天民、毛敏仲;金元琴家有苗秀实、耶律楚材。代表琴曲有《胡笳十八拍》、《楚歌》、《潇湘水云》、《渔歌》、《泽畔吟》、《醉翁吟》、《古怨》。琴论专著有朱长文的《琴史》、崔尊度的《琴笺》、刘藉的《琴议》、陈敏子的《琴律发微》、则全和尚的《节奏-指法》等。现存较早的减字谱谱式有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元《事林广记》中的《黄莺吟》和宋杨瓒的《紫霞洞琴谱》。明朝:琴派兴盛,著名的琴家有徐仲和、严徵、徐青山。代表琴曲有《秋鸿》、《平沙落雁》、《渔樵问答》、《释谈章》等。琴论有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和徐青山的《溪山琴况》,刊印琴谱流行。

清朝:刊印了大量的古琴谱集,琴家有:庄臻凤、程雄、徐祺等。代表琴曲有《水仙操》、《龙翔操》。琴论有戴源的《鼓琴八则》、蒋文勋的《琴学粹言》、庄臻凤的《琴学心声-凡例》。

近代:著名琴人有:闽派的祝桐君、川派的张孔山、诸城派的王溥长(心源)、王露(心葵)、王鲁宾及黄勉之、杨宗稷。代表琴曲有《流水》(《天闻阁琴谱》)、《醉渔唱晚》、《长门怨》、《关山月》。论著有杨宗稷的《琴学丛书》、祝桐君的《与古斋琴谱》、陈世骥的《制曲要篇》。琴曲中工尺谱的引进。

现代前期:琴社活动盛行,琴论有周庆云的《琴史补》、《琴史续》《琴书存目》,今虞琴社编的《今虞琴刊》,中国音乐研究所和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的《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历代琴人传》。琴曲有《忆故人》、《泣颜回》。古琴改革的推行。

两千多年来,出现过许多伟大的琴家。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是其中之一。他所教授的课程“六艺”中的“乐”,就有弹琴咏唱诗歌的项目。

俞伯牙和钟子期更是许多人所知晓的。伯牙弹琴子期知音的故事,在《吕氏春秋》中有明确的记录。通过这个记载可以看到,最晚在秦代以前,古琴已可以用独奏的形式,用纯器乐的手段,来表现人对客观世界的感受,沟通人的思想感情。这也是先秦音乐思想、音乐水平的一个反映。

汉代名琴家不少,而东汉的蔡邕尤为重要。他能作曲,作有《春游》等曲,称为蔡氏五弄,可惜失传。所幸的是,他所撰的《琴操》一书传到了今天。《琴操》记录了四十多首当时弹奏、吟唱的琴曲的曲名和内容。

晋代的琴家嵇康更为突出。他在政治上有主见,鄙视腐朽的司马氏政权。在文学上和音乐上有创造,写作颇丰。他在被害临刑时,还要来了古琴,最后一次弹奏《广陵散》,成为千古传诵不绝的逸闻奇事,也为我们考察《广陵散》提供了一种重要材料。嵇康所作的《琴赋》向我们展示了琴的艺术所达到的水平,所占的地位,所具有的技巧,所产生的影响,并证明当时的琴已经有了标示泛音和音位的“徽”,是完善的琴了。

隋代丘明传《幽兰》一曲是现存唯一的一件唐人手抄的文字谱,文字谱是用文字把演奏过程逐一记写下来的古琴专用谱,是世界最早的乐谱。此铺传到日本,被日本视为国宝,清代晚期才有复制本传回我国。唐代出现的减字谱是在文字谱的准备之下改进形成的,这种记录演奏指法的谱子,是把演奏指法的名称、术语简化成笔画很少的、类似符号的字谱,一直沿用到天。大量的数百年上千年古琴曲正是用它记录流传下来的。唐代有不少造琴名家,如雷威、雷霄兄弟以及郭亮张越等。从传到今天的唐琴看,工艺、造形、音响,都令人叹服。这个时期能弹琴的诗人、文学家不少,琴家也不少。从不少著名诗人写下的许多描写古琴的诗也可以看出当时琴的水平是高的。然而很可惜的是,当时的琴谱(即收录古琴曲谱的专书),竟然一种也没有留下来。其原因固然主要是因为还没有印刷书籍出现,但不可忽视的是官方典礼排斥古琴,使它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再则残唐五代社会动乱,文化被破坏,书籍散失,所幸在史料方面还有宋人记下的宝贵的文字。例如记下了薛易简这位盛唐时期的琴家,并说他曾在宫中供职。僧人颖师更是一位高手,李贺曾有诗赠他。尤其是韩愈的诗,写出颖师所奏的琴曲的深度和难度,反映了颖师高度的艺术造诣。

南宋的不朽琴家郭楚望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他一方面有高超的琴艺。培养了造诣甚高的弟子;一方面能创作,并有寄托爱国思想的作品《潇湘水云》传世。再有文学家姜白石,特意创作的琴歌《古怨》,传到今天。这是一首个性鲜明、音乐优美的声乐作品。

元代耶楚材是一个极爱古琴的人。他记下了一位琴艺很高的琴家:姓苗,号栖岩老人。栖岩老人对《广陵散》的演奏使耶律楚材惊服。

明代古琴有很大发展。朱权虽是一个藩王,却对古琴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主持撰辑了《神奇秘谱》(1425年刊行),为我们保存了音乐史中的至宝。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琴谱。它所收的四十多首器乐化琴曲,多是唐宋以前的珍品。就其历史价值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因为现在世界上,这些是最古的器乐曲了。声乐派(琴歌派)的代表扬抡所著《伯牙心法》(1609年前刊印)收了大量的琴歌。

清代琴艺由兴盛而走向衰落。《大还阁琴谱》、《五知斋琴谱》中许多明以前的琴曲有了极大的发展,成为更深刻细致的作品了。但到了晚清,则弹琴人减少,演奏曲目日窄,演奏水平高的日少。

近代四川张孔山一系,对《流水》作了较大发展。湖南杨时百撰辑了巨篇的《琴学丛书》,是一部有系统的综合性琴书,并且对《幽兰》、《广陵散》作了突出的研究。

古琴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君子”,古代被众多文人赏识,得到发展、传颂、保留,至今仍属于中华民族的瑰宝。

参考文献

[1]见于《吕氏春秋》、《列子》

[2]又称琴歌

[3]见于《琴学丛书-琴镜》

[4]朱元璋第十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