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痹中医诊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12
/ 2

风湿痹中医诊疗

郭明光

郭明光(黑龙江省方正县中医院150800)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0411-02

【摘要】凡因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流注经络、肌肉、关节,损伤血脉及心,引起肢体关节红肿、疼痛、重着、挛急、麻木,并伴有寒热表证者,称为风湿痹。又名脉痹、风湿。以其感受邪气偏盛不同,又有行痹、痛痹、着痹、热痹之称。痹者,闭也。为气血凝塞不行之义。治疗不当,或病势转剧,复感于邪,可由脉及心,累及心脏,出现心悸、气短、胸闷等症,日久损害心脏,而成心痹。

【关键词】风湿痹中医诊疗

病因病理

风湿痹的产生,系由风、寒、湿之邪杂至,侵袭全身,损害肌表、经络、关节而成。但外邪所以长驱直入,又与生活环境、气候条件、抗病能力等因素有关。

1.生活环境

居处潮湿,或水中作业,易受邪侵。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内停,内湿与外湿相引,最易罹病。故《黄帝内经》说:“饮食居处,为其病本。”

2.气候变化

气候剧变,或昼夜寒温变化剧烈,卫外之力不能适应,易受寒潮冷风的侵袭而为病。正如张子和说:“此疾之作,多在四时阴雨之时,及三月九月,太阳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为甚。”说明气候变化是引起风湿痹的一个原因。

3.体虚阳虚

体弱阳虚,腠理空疏,卫阳不固,风寒湿之邪乘虚而入。宋赵佶曰:“盖由真气虚弱,为风湿所袭”(《圣济总录》)。《医鉴》亦指出:“由元精内虚,而三气所袭,不能随时祛散,流注经络,久而成痹。”说明人体抵抗力差,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入,是导致风湿痹的主要原因。

症候特征

1.全身症候

风湿痹虽以关节损害为主,但全身各部均受波及,多有全身各部的症候反应。起病之初,常有表证,可见发热恶风,恶寒声重,一身尽痛,肢节烦疼,咽干咽痛,口苦口干或口腻。以后可见自汗乏力,食欲不振,小便不利,面色苍白,心悸烦躁,胸闷气促。病势发展有缓有急,最易反复。

2.关节损害征

关节肿痛或掣痛,不可曲伸。或见关节部位红肿、发热、疼痛。或见肢体关节疼痛,局部冷湿。常见膝踝关节损害,肩、肘、腕等关节受累次之,手足指趾等小关节波及甚少,关节疼痛可呈对称性发作。或见全身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发作,肢体重着,麻木困倦,活动不灵。

儿童及青少年,关节症候比成人轻。

3.心脏损害征

自汗淋漓,呼吸气促,轻者多劳累后明显,重则静止时也有影响。胸部疼痛或隐痛,以左心下为甚。甚则心脏增大,胸痛常作,损伤心阴心阳,耗散心气,症候也逐渐加剧。发热之时,心悸烦躁,或见怔忡不已,脉律失常。迁延失治,或病势转剧,可导致心水和心气脱。

4.湿结征

在肘、膝、枕骨后和前额等肌腠间,有形如豌豆样小核,隐而复现,存在数日或数月,一般多在风湿痹晚期出现。正如《续名医内案》痹症类医案所说:“蒋仲芳治张莳官,春来遍身筋骨疼痛,渐生小骨。久药不效,视其身累累如龙眼,盖筋非骨也,因湿邪气入筋缩结而然,譬之颈病结核而硬。”此处所谓“小骨”、“缩结”,即是湿结。

5.隐疹征

隐疹与风湿痹同时存在,是风湿的特殊症候特征群,此即现代医学所谓“环状红斑”,可见隐疹中心色淡,四周红而色深,多见于四肢,可历时数月,时隐时现,或经久不退,游走不定。

6.颤摇征

四肢颤摇,或见动掣不能自止。王肯堂在其所著《证治准绳》一书中定名为“惊瘫候”。按王氏自己的解释,惊瘫候的临床表现是“手足掣动不随,四肢颤摇”。有如现代医学所述风湿性舞蹈病。

7.脉舌征

风盛型脉浮数或浮紧,舌质淡,苔白或黄;寒盛型脉沉紧或迟沉,舌质淡或青,苔白或白厚;湿盛型脉濡或滑,舌质淡,苔白滑或白腻;热盛型脉浮数,或急数,苔黄腻,或黄燥或黄厚。侵损心脏,脉多动疾,或结代,或迟虚。舌质红绛或青紫,或见散在瘀点,苔白或黄,或少苔。部分舌体胖大而嫩,有齿痕,色多淡白。

诊断

望患者的面色、舌色、隐疹、神采,及局部关节损害情况。如有否红肿、关节运动是否受限等。另外还应观察口咽的症候,肌表有关的症候,以助诊断。

闻诊:闻患者的语声、咳声,一般无特殊病气,闻有无鼻塞声不扬等。了解早期有否表证。

问诊: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原因、时间、季节,问起病之先有否患乳蛾、咽痛、咳嗽、烂喉痧等发热性疾病。问现有症候特征,如寒热的表现,关节疼痛的久暂、红肿、热痛或冷凝等特征,以及关节疼痛有否移动,是否对称等。此外,还应了解全身其他症群,分析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属性,为诊断与辨证论治积累资料。

切诊:切患者寸口脉,察湿结、按压红肿的关节有否压痛。

通过四诊,作出诊断,并根据症候,分析病机,辨证论治。

通过四诊,症见心慌气短,胸部隐痛,关节对称性疼痛,湿结颤摇,初期可有发热身痛等表证,参考现代医学检查,明确诊断。观察虚实变化,辨证中药、针灸、气功综合治疗。

治则

风湿痹的治疗,历代著述,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资料。明?张景岳说:“其有遇风雨阴晦而甚者,此正阴邪侮阳之证也;或得暖遇热而甚者,此湿热伤阴之火证也。有火者,宜从清凉;有寒者,宜从温热。若筋脉拘滞,伸缩不利者,此血虚血燥证也,非养血养气不可”(《景岳全书》风痹)。

又清·李用粹也说:“风宜疏散,寒宜温经,湿宜清燥,审虚实标本治之。有余则发散攻邪,不足则补养气血”(《证治汇补》)。这些有益的论述,对以后治疗风湿痹有良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除痹止痛方治疗风湿病临床观察-《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年12期.

[2]沈仲圭,风湿热痹治验[J];新中医;1980年01期.

[3]张绪生,张明亮.痹证140例辨证论治的体会[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