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临床体会点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针灸临床体会点滴

高祺

高祺

(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职工医院理疗科四川成都610209)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对临床常见病进行详细的问诊和查体,针灸治疗时做出循经感传。结果详细的问诊查体、针刺感传可有效提高诊疗效果。结论1、详细的问诊和查体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依据;2、针灸的循经感传现象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针灸疗法问诊查体循经感传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9-0056-02

针灸疗法是我国历代医家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显著、操作方便、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在近几十年的迅猛发展,为中医针灸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了很多有用的检查方法和治疗手段,使中医针灸的内容更加丰富,疗效越来越高。

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问题。我们过多的依赖现代实验室检查设备,如B超、CT、MRI等,忽略了中医最基本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过多的依赖于电针仪、中频治疗仪、微波治疗仪等仪器,忽略了最传统的针刺手法。

(一)重拾四诊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是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而在针灸推拿科的临床诊疗工作中,望、问、切诊更为重要。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临床诊断手段越来越先进,有些临床医生诊断疾病过多的依赖诊断设备的诊断结果,特别是病人较多的时候,临床的问诊和体格检查不够细致,这直接导致的结果是诊断可能不够准确,进而影响临床疗效。当实验室检查不能充分解释患者的病情时,当实验室检查指导临床治疗无效或疗效不好时,详细的问诊和查体,有时会给我们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指导我们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病例分析

1、郑某,男,72岁,退休干部,因“右侧大腿内侧疼痛1月”就诊。院外CT示:“L4-5、L5-S1椎间盘向中央突出3mm,骨质增生。”院外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院外治疗主要从腰论治,行腰骶部针灸、中频、火罐治疗十余天,效果不甚明显,来我院治疗。

患者自述腰部无疼痛等不适症状。查体:L2-S1棘上无压痛,脊旁无压痛,双侧竖脊肌肌张力不高,局部检查发现,右大腿内收肌靠近耻骨联合部压痛明显,肌张力明显高于左侧,屈髋、下蹲时疼痛加剧。诊断:右大腿内收肌痉挛。治疗:局部阿是穴电针治疗,留针30分钟,取针后再用弹拨手法推拿内收肌,缓解肌肉痉挛。第一次治疗后症状即明显缓解,治疗5次后痊愈。

2、陈某某,男,33岁,因左侧腰部疼痛,伴左下肢放射痛,跛行1月前来就诊。院外CT示:“L4-5椎间盘突出,L5左侧隐窝狭窄”。院外行针灸治疗效果不甚明显,来我院就诊。

查体发现患者左侧腰部及下肢足太阳膀胱经有诸多压痛点,坐位时左侧屈髋明显受限,不能穿袜。先行电针治疗,取穴:肾俞(左)、大肠俞(左)、膀胱俞(左)、秩边(左)、环跳(左)、承扶(左)、委中(左)、承山(左),治疗一个疗程(10次)后,腰部疼痛症状基本消失,无跛行。唯有坐位时左侧屈髋仍受限,不能穿袜,左小腿后侧胀痛,左足背麻木不适。继续前法治疗5次,效果不甚明显。再行详细查体,发现左侧腰臀部压痛不明显,唯有左大腿后内侧靠近耻骨联合处内收肌痉挛,压痛明显,持续重手法点按该处时,有明显的向小腿后侧及足背的放射感,对其左侧内收肌、股二头肌内侧肌行电针、推拿治疗后,左小腿后侧胀痛,左足背麻木不适感好转,坐位屈髋明显改善,后经7次治疗而愈。

(二)针刺手法

针刺手法除了常用的提插补泻、捻转补泻手法外,针刺方向也十分重要。针刺方向不同,引起的循经感传现象也不同,而循经感传现象对提高针灸临床疗效至关重要。针灸名家陆瘦燕老先生在其论著中说:“施术时欲气向上,针芒上刺,同时用押手的拇指,切压所针腧穴的下方,闭其下气;欲气向下,针须下刺,一面切压腧穴上方,闭其上气,这样就可以控制经气传导导的方向。”[1]

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治疗中,针灸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而针刺过程中有无经气的循经感传现象,对针灸的疗效有着明显的影响。

病例分析

1、杨某某,男,17岁,2013年5月27日因从高处跌落,造成T12压缩性骨折,右下肢瘫痪伴大小便困难,院外行内固定手术后,大便恢复正常,小便困难,右下肢肌力1级,右足背屈肌力0级。在外院做针灸康复治疗至今已有7个多月。晨起小便困难,需导尿,白天小便需卧床,站立位无法小便;大便正常。查体:右臀部及右下肢肌肉萎缩明显,右下肢肌力4级,右足背屈肌力0级。详细询问外院治疗情况,诉主要以电针治疗为主,配合中频、短波治疗等康复治疗手段。电针针刺得气后,酸胀感多在针刺穴位局部,循经感传不明显,且最近3-4个月,病情稳定,症状恢复不明显,经介绍来我院治疗。予两组治疗方案,每日一组,交替进行。

⑴腹部穴位:气海、关元、中极、水道(双)、归来(双);右下肢穴位:血海(右)、足三里(右)、三阴交(右)。

腹部针法,针尖向会阴部,与皮肤成30°角斜刺,针感必须向下传导至会阴部或大腿内侧。针刺后腹部穴位、足三里、三阴交用灸法,5分钟行针一次,留针30分钟。

⑵腰部穴位:肾俞(双)、大肠俞(双)、膀胱俞(双)、八髎穴、承山(右)。

腰部针法,针尖向下,与皮肤成30°角斜刺,肾俞、大肠俞、膀胱俞必须有向骶尾部的针感传导,八髎穴针感必须向下传导至会阴部或大腿内侧,针刺后腰部用灸法,5分钟行针一次,留针30分钟。

针灸3次后,患者晨起即可卧床自行小便,无需导尿。针灸5次后,患者白天可站立解部分小便,但仍有部分小便需卧床排净,今已治疗8次,疗效稳定,仍在继续治疗中。

2、张某某,女,72岁,因突发左耳鸣伴听力明显下降一周前来就诊。五官科检查除左耳听力下降外,余无异常。诊其脉象,左关弦大,舌红苔薄白,自述晨起口微干苦。诊断:耳鸣,肝火上扰型。[2]

针灸处方:听宫(左)、听会(左)、耳门(左)、翳风(左)、外关(左)、太冲(左)。[2]

针用泻法,针刺以局部得气为度,10分钟行针一次,留针30分钟。

针灸5次后,患者自觉症状有所好转,但变化不大。仍觉耳鸣,听力下降,安静时耳鸣更加明显。详细询问患者针灸时的情况,患者述针刺时翳风、外关、太冲针刺时针感明显,而耳前的听宫、听会、耳门因局部组织菲薄,针刺时针感较弱,且针感仅在局部浅表部位,有时有刺痛感。

遂调整针刺方法,针刺听宫、听会、耳门穴时,针刺得气后,缓慢行捻转泻法,调整针感,患者自觉针感传入耳心深部,方停止行针;然后用悬灸法灸听宫、听会、耳门穴20分钟,使患者觉热力直透耳心。10分钟行针一次,留针30分钟。依此法针灸3次后,患者自觉症状改善明显,效果较前佳,继续针灸7次而愈。

(三)结语

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在临床诊断中时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只有详细的问诊、仔细的查体,才能使我们的辩证准确,治疗得法。针刺手法与针刺选穴同等重要,都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现代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方法,我们应择其优而用之,既不全盘照搬,也不全盘否定。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在临床诊疗中取得更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吴绍德等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79.

[2]张新红.朱秀莲.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32例[J].陕西中医2012.33(7):88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