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疙瘩治疗研究新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瘢痕疙瘩治疗研究新进展

朱莉熊霞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四川泸州646000)

【摘要】瘢痕疙瘩是皮肤创伤后引发的以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皮肤纤维化疾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手术、药物、物理治疗、基因及生长因子治疗等,由于发病机制复杂,且患者个体差异较大,迄今仍无一个令人十分满意的治疗方案。本文对多年来国内外瘢痕疙瘩治疗方法予以分类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瘢痕疙瘩;治疗

【中图分类号】R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8-0007-02

瘢痕疙瘩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表现为创伤后瘢痕组织过度生长,超过原伤口界限,侵犯邻近组织,不仅影响外观,严重时会造成功能受限。目前该病发病机制不清,临床治疗方法多,疗效欠佳,现对目前瘢痕疙瘩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短期缩小瘢痕面积效果较显著的常用方法。近年来软组织扩张术、组织瓣移植术等修复技术在整形外科的广泛应用,明显改善了外观和功能。但单纯手术切除复发率高,临床常与其他治疗联合使用。临床常联合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放疗、加压疗法等。

2.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主要包括加压治疗、冷冻治疗、硅凝胶片贴敷治疗、放射治疗、激光治疗以及光动力治疗。

2.1加压治疗

加压治疗是以弹性物对伤口愈合部位持续加压,通常作为手术和放射的辅助疗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瘢痕组织缺血、缺氧,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产生胶原纤维及基质能力下降有关。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早、紧、久,应尽早开始加压,疗程为6-12个月或更长,每天停息时间最好不超过30min。瘢痕疙瘩变软、变白时终止加压。

2.2冷冻治疗

冷冻治疗是用冷冻剂来破坏瘢痕组织细胞和血液微循环,使其坏死脱落,并导致瘢痕组织水肿和细胞间隙增大,使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更容易,多需要10个疗程以上才能使瘢痕疙瘩萎缩。

2.3硅凝胶片贴敷治疗

硅凝胶即耦合二甲基硅氧烷聚合体,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和预防瘢痕疙瘩。硅凝胶具有惰性,对成纤维细胞的功能及存活无直接作用,但是可提高角质细胞的水和状态,从而改变生长激素的分泌,使成纤维细胞的功能和胶原蛋白的产生受到影响[1]。

2.4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目前常用来预防手术后复发,其机制为增加瘢痕疙瘩组织成纤维细胞的凋亡,并重新调节细胞数量平衡。目前临床常用β射线,常用照射剂量为15~20Gy[2],开始时机可选择在术后即刻(<4h)、术后24~48h和7~10d3种情况。

2.5激光治疗

临床上治疗瘢痕的激光有:CO2激光、高能CO2激光、Nd:YAG点阵激光、超脉冲CO2点阵激光等。激光治疗可选择性作用于瘢痕中的血管,抑制瘢痕中微血管形成,达到抑制瘢痕增生,促使瘢痕萎缩的作用。

2.6光动力治疗

光动力治疗是通过光敏剂进入组织内受到适当波长光的激发产生的一系列光化学毒性效应,生成中间活性物质,与相应靶组织结合,导致不可逆的组织损伤和细胞死亡的一种治疗方法。对瘢痕疙瘩的成纤维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3]。

3.药物治疗

3.1糖皮质激素

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能够有效抑制成纤维细胞过度生长,同时减少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生成。临床上多采用具有强效而持久的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的复方倍他米松、曲安奈德,单一激素治疗对于面积较大或者病程较长的顽固性瘢痕疙瘩效果欠佳,临床需联合其他方法治疗。

3.2抗代谢药物

局部注射平阳霉素可抑制瘢痕组织血液供应,干扰瘢痕细胞的新陈代谢,抑制胶原合成酶的活性,使胶原沉积得以控制。博来霉素能够显著抑制瘢痕疙瘩或增生性瘢痕再生。丝裂霉素能够抑制纤维原细胞DNA的过度合成,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氟尿嘧啶(5-FU)能有效抑制瘢痕疙瘩增长,临床多采用5-FU与糖皮质激素联合注射。秋水仙碱能够抑制胶原质合成,破坏成纤维细胞内的微管组织,同时可增加胶原酶的活性,加速胶原的降解。

3.3透明质酸

透明质酸能够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分裂,抑制其分化,抑制Ⅰ型胶原的合成,促进Ⅱ型胶原的合成,抑制炎症反应和毛细血管增生,具有预防瘢痕增生的作用。

3.4钙通道阻滞剂

局部注射维拉帕米可导致瘢痕萎缩、变软、变平。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阻断钙离子通道,调节细胞内钙浓度而影响细胞周期中mRNA的合成,使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停滞在分裂期,减少胶原的合成。

3.5免疫调节剂

干扰素(IFN)可以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值、胶原的合成以及激活胶原酶的活性。曲尼司特可抑制胶原的脯氨酰基和赖氨酰基的羟化,并抑制胶原合成的限速酶—脯氨酰羟化酶的活性,且只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而对正常的成纤维细胞则无影响,可治疗和预防瘢痕疙瘩。咪喹莫特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过程有明显抑制作用,作用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Ⅰ型、Ⅲ型前胶原表达相应碱弱。甲氨蝶呤能够抑制瘢痕疙瘩切除伤口的过度愈合,减少复发。他克莫司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特性,能够明显地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合成,并抑制Ⅰ型胶原的分泌。

3.6中药

中医认为,瘢痕疙瘩是气血壅滞,经络痹疽,痰湿博结而起。外用黑布药膏是中医治疗瘢痕疙瘩的常用方药,另外实验研究发现丹参、川弓嗪、粉防己碱、积雪草苷、当归、五倍子、雷公藤、苦参碱提取物等可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合成[4]。

3.7另外有报道

对于瘢痕疙瘩的临床治疗和研究有积极意义的药物,包括抗组胺药、循环系统治疗药物、分子交联抑制剂、肝素类药物、维A酸类药物等,具体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4.基因及生长因子治疗

4.1P53基因

实验表明P53基因突变可以使细胞处于增殖状态,从而导致瘢痕疙瘩的形成。现在有学者正在进行将外源性P53基因导入瘢痕疙瘩的实验,以达到治疗瘢痕疙瘩的目的[5]。

4.2P16基因

韩军涛等[6]通过基因转染将含有p16cDNA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p16导入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发现成纤维细胞提前进入衰老期。

4.3转化生长因子-β

大量研究表明瘢痕疙瘩中TGF-β1及其表达持续增高,认为TGF-β1及其受体所介导的信号系统异常上调是瘢痕疙瘩形成的重要因素。商庆新等[7]应用脂质体将反义TGF-β1转染至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发现转染反义TGF-β1的KF体外增殖明显减少,认为反义TGF-β1可抑制体外培养的KF增殖,促进KF的凋亡。

4.4其他

鲁峰等[8]将正常人Fas基因转染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细胞,转染后的瘢痕疙瘩细胞处于增殖期的明显减少。陈骥扬等[9]构建了重组腺病毒Ad-TPTD,通过阻断端粒酶逆转录酶和端粒酶RNA模板的结合,降低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发现重组腺病毒Ad-TPTD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目前大多数基因治疗方案处于试验阶段,距临床广泛应用还有一定距离,但通过基因替代、修饰、转基因技术等方法将有望从根本上治疗瘢痕疙瘩。

5.小结

瘢痕疙瘩的治疗方法越来越丰富,目前国内外一般都主张多种方法联合治疗,将手术、药物、物理等疗法采用二联或者三联,将两种药物或者三种药物联合使用,联合治疗的疗效均优于各种方法的单独使用,能够缩短疗程、增加疗效、降低复发率。相信在医学界前辈和同仁们的不懈努力下,能够发现一种全新高效、成本低廉的治疗手段,彻底治愈瘢痕疙瘩这种顽疾。

【参考文献】

[1]ChangCC,KuoYF,ChiuHC,etal.Hydration,notsilicone,modulatestheefectsofkeratinocytesonfibroblasts[J].JSurgRes,1995,59:705.

[2]李晓丹,刘伟.瘢痕疙瘩术后放射治疗进展[J].江西医药,2013,48(5):462—464,468.

[3]岑瑛,刘全.ALA2PDT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1(2):222-225.

[4]杨新蕾,徐明达.瘢痕的中药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2002,6(8):1089.

[5]曹玮,黄立.瘢痕疙瘩基因治疗研究进程[J].中国康复,2005,20(2)115-116.

[6]韩军涛,陈璧,汤朝武,等.野生型p16基因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长及代谢影响的实验的研究[J].中华烧伤杂志,2003,19(4):226-228.

[7]商庆新,袁荣,王炜.反义TGF-β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研究[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1,17(6):325-327.

[8]鲁峰,高建华,黎小间.种族腺病毒介导Fas基因转染瘢痕疙瘩并诱导其凋亡的实验研究[J].第七届全军整形烧伤科会议论文汇编,2003:474-475.

[9]陈骥扬,张华彬,宋保强等.封闭端粒酶活性基因治疗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6,27(8):1231-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