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缺乳的特色辨证与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产后缺乳的特色辨证与治疗

薛亭万华(通讯作者)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0000)

【摘要】产后缺乳是指产妇在产后哺乳期内乳汁甚少或全无。通过对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的文献进行归纳及总结,着重论述产后缺乳的辨证论治,以期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在今后的临床应用中更有前景。

【关键词】产后缺乳;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9-0316-02

产后缺乳是指产妇在哺乳期内乳汁甚少或全无,又称“乳汁不全”,“产后乳无汁”等[1]。近年来,由于产妇年龄增高、剖宫产率上升、压力过大等因素,导致产后缺乳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在城市妇女中更为常见,约占产后人数的20%~30%[2,3]。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在治疗产后缺乳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基于此,本文就产后缺乳的辨证论治方面作一综述。

1.辨证论治

由于产后缺乳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各医家对本病辨证分型的观点也不尽一致,但可总结归纳成气血亏虚、肝郁气滞、气滞热壅、气滞血瘀、痰湿阻络、先天不足六个证型。

1.1气血亏虚型

产后耗气伤血,加之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无以化乳。治疗以健脾益气,养血通乳为法。《景岳全书》中言此型乳不行“治当补化源而兼通利,宜猪蹄汤”[4]。《医宗金鉴》言:“产后血虚乳汁少,四物花粉不留行,木通猪蹄汤熬服,葱白煎汤乳房淋”[5]。

而现代医家多应用经典方加减,如丁袢华[6]自拟通乳汤治疗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90例,结果示治疗组有效率达95.56%,在乳汁分泌时间及乳汁量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庞庆平[7]等应用自拟升清下乳汤治疗乳房柔软,乳汁清晰量少或点滴全无的产后乳无汁患者78例,在补气养血之品中加入健脾药,2周后有效率达100%。

也有医家注重单味药的使用。如段先志[8]等认为白芷芳香醒脾开胃,鼓舞胃气上行达表而化乳。赵瑞芬[9]等临床治疗缺乳重用赤小豆,言其味平甘酸,《医宗必读》亦言其“通乳汁,下胞衣,产科要药矣”。张娅如[5]特别提及漏芦与麦冬在通乳中的重要作用:漏芦性味甘寒,《本经》云其下乳汁;麦冬养阴生津,润肺益胃,《医学启源》道“麦冬通经枯乳汁不下,兼有下乳之用”。

1.2肝郁气滞型

新产之妇,若产后所愿不遂,或过分关注胎儿,多愁善感,易致情志不疏,肝气郁结,乳汁不出。治疗以疏肝解郁,通络下乳为法。

陈波[10]采用自拟方(黄芪、党参、柴胡、香附、枳壳、郁金、王不留行、穿山甲)治疗此型缺乳,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张更生[11]老中医经验方(炒王不留行、路路通、香附、丝瓜络、蒲公英、柴胡、当归、天花粉、穿山甲、漏芦、通草、甘草)治疗此型产后缺乳疗效明显,方中不仅有疏肝通乳之辈,还加以活血化瘀之味。

钟晓玲[12]在治疗此型的缺乳中强调应用白芍,言“用白芍疏肝理气以治缺乳之标,且其能化阴养血,引药达肝经,实有一药三用之妙”。

1.3气滞热壅型

产妇产后情志不畅,加之饮食不节,脾胃运化失司,阳明胃热壅滞,发为乳痈。《医宗金鉴》[5]记载:“乳疽、乳痈总由肝气郁结,胃热壅滞而成。初起寒热往来,宜服瓜蒌牛蒡汤”。

在我科长期治疗乳腺炎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乳痈患者多为此型,故重用清热、散结、通乳之药,拟瓜蒌牛蒡汤加减。方用柴胡、黄芩疏肝理气,丹皮、赤芍、蒲公英清热凉血,全瓜蒌、橘核叶、制香附、栀子清胃热、理气散结,路路通、留行子、漏芦、丝瓜络、皂角刺疏通乳络、下乳消肿。

1.4气滞血瘀型

产程中脉络受损,脏腑气机失调,气运不畅则血瘀,瘀血阻络,乳汁不下。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下乳为法。《医宗金鉴》[5]乳证门中用涌泉散治疗气滞血瘀而乳汁不行者,道:“气脉壅塞乳胀痛,涌泉散用白丁香,王不留行天花粉,漏芦僵蚕猪蹄汤”。

吴文芝[13]治疗血脉壅滞型缺乳意为《傅青主女科》生化汤合下乳涌泉散加减,服药后可见恶露排出量增加,血块渐少,乳汁量增加,乳房疼痛缓解。

1.5痰湿阻络型

肥胖之人,或产后盲补,损伤脾胃,脾失健运,升清降浊功能失调,水湿内停,练液成痰,瘀滞乳络,造成乳汁不行。治以健脾化痰,通络下乳为法。《良方》漏芦汤治妇人肥盛,脉气壅结,乳少,方为漏芦二两,蛇蜕一条,土瓜根,上共为末,调酒下二钱。

张更生[11]认为此型产后缺乳应燥湿化痰,通经下乳,方用燥湿化痰通乳汤,疗效显著。苏慧森[14]等提出临床治疗此类型患者应慎用寒凉药物,用药宜温宜行,以振奋阳气,运化精微,促之行乳,但也提出“有形之痰不能速化”,应用二陈汤合地蒌霜加减治疗本病,疗效甚好。

1.6先天不足型

素体发育不良,冲任不调,乳汁无源可生。治疗以补气养血,活血通乳。王还乐[15]应用经验方(党参、黄芪、当归、白芍、丹参、通草、黑芝麻、路路通等)治疗此型缺乳患者,鲜有效者。苏慧森[14]等认为此型不治,言其同《儒门事亲》:“妇人本身无乳者不治”。

2.总结

产后乳无汁是临床常见病,西医在临床上使用催产素、甲状腺素、维生素E等药物治疗产后缺乳。中医药在治疗产后缺乳方面历史悠久,其优点总结为以下两点:其一,中药药性平和、副作用小;其二,临床患者症状多复杂,医家可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辨证用药,调节机体的整体状况。在药物治疗期间,我们也应该对产妇及家属进行哺乳宣教,饮食宜清淡,保持情绪稳定,让患者树立哺乳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加倍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陆德铭,吴建新,等.实用中医乳房病学[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4.350.

[2]BoskabadiH,BagheriS.Comparisonbetweeninfantsreceivingtraditionalsupplements(camelthorn,flixweed,andsugarwater)andexclusivelybreastfedinfants[J].AvicennaJPhytomed.2015,5(6):479-484.

[3]林毅,唐汉钧,等.现代中医乳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8.

[4]张景岳.景岳全书[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56-457.

[5]吴谦等.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42.

[6]丁袢华.通乳汤治疗产后缺乳的效果观察[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5,31(1):295-296.

[7]庞庆平,李猷河.升清下乳汤治疗产后缺乳[J].四川中医,2003,21(7):66.

[8]段先志,张春娥.白芷下乳效亦著[J].中医杂志,2000,41(7):393-394.

[9]赵瑞芬,王洪燕.赤豆归芪汤治疗产后缺乳64例[J].新中医,2001,33(12):53-54.

[10]陈波.自拟方治疗产后缺乳45例[J].新中医,2009,41(9):84.

[11]张庆好.张更生老中医治疗产后缺乳经验[J].新中医,2001,33(9):8.

[12]钟晓玲.加味通乳丹治疗产后缺乳50例[J].陕西中医,2000,21(12):564.

[13]吴文芝.缺乳的中医辨证治疗[J].四川中医,2005,23(6):68-69.

[14]苏惠森,袁媛,等.产后缺乳的特色分型与治疗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3):642-643.

[15]王还乐.缺乳辨证分型之管见[J].山西中医,1998,1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