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插上拓展的翅膀,飞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语文教学拓展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3

让学生插上拓展的翅膀,飞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语文教学拓展性研究

陈静

陈静

(四川省成都市通锦中学,四川成都610031)

摘要:语文是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就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论文将从语文学科内部知识技能的拓展和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拓展这两个角度来谈语文教学的拓展性。

关键词:语文知识;技能;拓展;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6-0000-02

一、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拓展

语文知识纷繁复杂,但语文知识体系内部又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我们通过拓展,将他们内在的联系很好地衔接起来,那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就来谈谈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拓展方法。

(一)归纳总结法。

所谓归纳总结法就是把我们学过的语文知识加以归纳、分类,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这种方法应用很广,许多语文知识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如修辞手法中的比喻与拟人容易混淆,但只要归纳出比喻是把“把什么比作什么”,例:“孩子的脸像一个红彤彤大石榴”句中把“脸”比作“石榴”符合把“什么比作什么”的规律,就是比喻句。而拟人是“把物拟作人具有了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例:“院门外的那棵树像一个守门人,细心看守着院子里的一草一木。”这个句子就是一个拟人句,因为具有了人的动作“看守”。又如在补充语法知识时,很多同学分不清楚定语、状语、补语在句子中的具体位置,这时通过归纳就可以形成这样一个规律,那就是定语放在主语或宾语前。例(美丽)的女孩端来(一盘)葡萄。句中“美丽”、“一盘”就是定语分别放在主语和宾语前。状语一般情况下则放在主谓之间。例:“我〔慢慢〕地吃下药。”,“慢慢”就是状语,放在主语“我”和谓语“吃下”之间。补语则放在谓语后,修饰、限制谓语。如:“妈妈高兴得〈要命〉。”“要命”就是补语。再如划分句子主干,许多同学也是张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老师只要告诉他们两个口诀即:“谁干什么?”,“什么怎么样?”问题就变得容易多了,如“美丽的小鸟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中“谁”就是“小鸟”,”干”就是“翱翔”,最后主干就是“小鸟翱翔”。以上就是通过归纳总结法,让语文知识更容易掌握。

(二)举一反三法。

这种方法,就是通过一个知识点联想到几个或多个与之相同的知识点。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是用得较多。如文言文中表时间短的词有“未几”、“俄而”、“既而”,如:蒲松龄的《狼》一文中,“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中“而”表转折,就要让学生联想到已经学过的文言文中与之相同的用法有《论语十则》中的“人不知而不愠”,《马说》中的“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又如看到《童趣》中的“徐喷以烟”即“徐以烟喷”中的“以”字,就要让学生联想到《狼》一课中“以骨投之”,“以刀劈狼首”的用法,它们用法一样都是“用”的意思。就要想到通过联想法让学生可以把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印象,便于记忆。

(三)延展法。

拓展法,是通过一个知识点,拓展出多个与之有关联知识点。如让学生由记叙的表达方式延展出议论、抒情、说明、描写的其它几种表达方式。又由描写拓展出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又由环境描写拓展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又由人物描写拓展出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又如“而”的用法由其中一个用法“并列”(黑质而白章。)拓展出“顺接”(马无故亡而入胡。),“转折”(前狼止而后狼又至。),“假设”(人而无信),“修饰”(暮而大亡其财)等用法。由《智子疑邻》中“暮而大亡器财”“丢失”拓展出《塞翁失马》“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由《狼》中“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拓展出“家祭无忘告乃翁”(你,你的);“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乃悟前狼假寐”(才),这样通过拓展、延伸就可以把初中阶段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复习与归纳。语文学习的效率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四)比较法。

通过对比,揭示彼此的不同,从而达到轻松掌握知识点的目的。如很多同学对含有“像”“好像”的句子无法判断它是不是比喻句,通过比较法,就可以摆脱困扰。因为含有“像”“好像”的句子有三种用法:1、比喻句。当句子符合“把什么比作什么”就是比喻句,如:那朵花像小姑娘圆圆的脸蛋。把“花”比作“脸蛋”就是比喻句。2、表比较。如:“我长得像我爸”就把“我”和“爸爸”外貌作了一个比较。3、表猜测。如:“今天,张老师没来,好像生病了。”这个句子就是对张老师没来的情况作一个猜测、估计。把通过比较便可以知道它是不是比喻句了。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分不清修辞手法、说明方法,那就可以通过比较明确三者的区别:说明方法一般都是三个字,而且第一个字一般都是动词如:作比较、打比方、作诠释……而修辞手法一般都是两个字。修辞手法中“比喻”变成说明方法就是“打比方”这样通过比较拓展,许多知识难道迎刃而解。

(五)中西合璧法。

这种方法,就是把东西方语言结合起来讲解,可以大大增加了语文知识的趣味性。如:在讲词性中的能愿动词时,就可以把能愿动词中的“能”、“需要”、“可以”、“必须”和英语中的情态动词“can”、“need”、“may”、“must”,对应着讲。在讲人称代词时把你我他(她)和you、I、he(she),我们、你们、他们和we、you、they对应着讲。在将疑问代词时把谁、哪里、什么和who、where、what对应着讲。再讲指示代词时把这、那、这些、那些和this、that、these、those对应着讲,枯燥的语法知识就学起来就轻松多了。

(六)温故法。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由此可见,及时复习、巩固旧知识对于语文学习是很重要的。如何复习呢?我认为最重要的要做到“每天两过”。第一要“过脑”,即每天把自己当天所学语文知识理出一条线索,在脑子里过一遍,加深记忆。在回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想不起来的内容,此时要及时翻一下书,然后合上书本再回忆一遍,第二要“过手”,把每天学习的语文知识在草稿纸上写一写,边写边记,进一步加深印象,这样每天坚持,以语文学习就会越来越容易。

(七)积累法。

荀子在他的《劝学》中说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用自然现象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那语文学习也是一样,要想学好语文,积累很重要。怎样积累?首先要在课堂上认真记笔记,把老师讲的知识点记下来,一天天坚持下来,就会积少成多。其次定期整理笔记。把笔记中相同的知识点找出来,加以完善。如:文言文中“为”的意思。初一积累的有“二虫皆为所吞”“被”;“项为之僵”“因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为人谋而不忠乎”(给、替)。初二积累的有“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成为)“为宫室,为器皿”(雕刻)这些不同意思一天天积累起来“为”的意思就完善了。通过积累我们也可以完善我们的文体知识。如:通过初一的积累我们加深了对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初二的积累,学生就可以获得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摹状貌、打比方、作诠释、列图表……),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初三的学习,了解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掌握了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通过积累,学生的语文知识就能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二、语文教学中其他学科的拓展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他包容,渗透着地理、音乐、美术、历史、时事政治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所以语文除了在自身知识体系内的拓展外,与其他学科在横向上也存在许多联系与拓展。因此《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使学生在不同方法的相互交流、渗透、融合中开阔视野,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适时、适当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实现其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语文教学中历史知识的融入。讲《隆中对》时讲讲东汉末年雄踞割据的形势,天下三分格局的形成;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讲讲南宋国势衰微,江山岌岌可危的状况;讲《藤野先生》讲讲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学生就能深刻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真切体会他的爱国精神。……这些都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领会的思想感情。

(二)语文教学中音乐的融入。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好的音乐适时运用到语文教学中,那将会把学生带入文本,深切体会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用古筝曲《高山流水》配以“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诵读,学生就能理解他贬官后内心抑郁之情,以及想解脱却又不得的痛苦。《云南的歌会》中,对歌的几种形式1.见景生情,即物起兴;2.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3.提出问题,等待对方解答;4.互嘲互赞,随事押韵用文字写出来显得深奥、难解,学生也缺乏阅读的兴趣。如果把与这几种形式相对应的民歌(《天仙配》《刘海砍樵》《刘三姐》选段《康定情歌》)用视频的形式放给学生看,跟学生听那学生对“对歌”就会一目了然。而《音乐巨人贝多芬》则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他的《命运交响曲》使得学生深刻感悟他面对厄运而勇敢地与命运作斗争的坚强、执著。

(三)语文教学中美术的融入。有人说中国的语言文字讲究意境,追究一种境界,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适时与美术教学结合起来,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一幅典型的水墨画。课堂上边赏析,边让学生在凄婉音乐的配合下在黑板上绘出这幅图画,根本无须老师多费唇舌,学生肯定能理解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话的内涵,从而深刻体悟作者的羁旅他乡的愁苦和无尽的思乡之情。而《紫藤萝瀑布》则是一幅美丽的工笔画,每一片叶子,每一个花瓣,每一种颜色都清清楚楚,毫不含糊。学生看到的紫藤萝图画应该是生机和活力的,这就为下文中心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理解扫清了障碍。

(四)语文教学中地理知识的融入。语文知识很多都与地理知识联系在一起,将语文教学和“地理知识”适机结合起来,对文章的理解也很有帮助。如李白的《蜀道难》“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应该知道四川盆地四面环山的地形,了解国人出川的艰辛。《安塞腰鼓》就应该了解黄土高原的贫瘠,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粗犷、豪迈、乐观。《春夜细雨》就应该了解成都平原春雨绵绵,夜雨晓停的特点。文言文中的“阳”指“山南水北”;而“阴”,则指“山北水北南。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插上拓展的翅膀,让他们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其人文修养,让他们在语文天地里快乐自由地翱翔。

作者简介:陈静,36岁,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任职于成都市通锦中学,从事初中语文教学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