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平针灸临床经验浅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2

马小平针灸临床经验浅谈

顾玉娟

顾玉娟(海安县中医院江苏南通226600)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0-0294-01

马小平是我院针灸科主任中医师,南通市名中医,从事针灸学工作30多年,善于运用针灸治疗临床各种疑难病症,主持多项省市级科研课题研究。笔者有幸跟随德技双馨的马小平老师学习多年,收益良多,现将其针灸临床经验浅谈如下。

一、刺法多样各显疗效

1.头皮针

病案:血管性痴呆

汪某,男,69岁。初诊时家属代诉:患者于3年前患脑梗塞经治好转,遗留右偏瘫,余情况如常。2天前突然出现表情淡漠,沉默寡言,答非所问,健忘,动作反应迟钝,舌质绛,苔厚腻,脉弦滑。诊为血管性痴呆,证属肝阳挟痰浊痹阻经络,上蒙清窍,神志失用。治疗取百会、四神聪、太阳以醒脑开窍,配合中脘、丰隆、太溪、四关等针之,治疗5次,语言基本恢复,记忆有改善,言语增多,继续治疗20次,诸症明显好转,已能和家人正常交流。

按:头皮针是马老师在临床研究并运用非常广泛的针刺方法。它是指在头皮部的穴位和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的头皮相应投射区进行针刺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一种特殊针刺疗法。明、张介宾注解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这说明头与体内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它提出了脑和头之间的特殊关系,故脏腑功能失调的疾病和脑部病变可运用头上穴位和头皮相应投射区进行治疗。头皮针常用刺激部位有:运动区、感觉区、额中线、顶中线、四神聪、语言区、颞三针、头维、太阳、百会、风池等。头皮针有调节脏腑阴阳、疏通经络气血、安神定志、养血健脑、增智的作用。马老师通过临床研究表明:头皮针刺激可增强脑部的血液灌流量,改善脑部供血,促进脑细胞发育益脑增智作用,也活化和利用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细胞,重组新的神经细胞功能集团的网络系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马老师强调要提高头皮针的疗效一定要正确选穴和选区,还要重视手法,进针轻快捻转熟练,刺激量大,针感强,疗效好。临床针刺额中线、顶中线、枕上正中线等能提高皮质醇和生长激素、调节电解质可以促进儿童增智治疗儿童弱智。针刺百会、四神聪、运动区、颞三针等能改善儿童脑瘫,其疗效显著因而成立脑瘫儿童康复中心。又针刺四神聪、额中线、配合外劳宫、内关、三阴交、耳神门、皮质下等,以头针为主结合体、耳针三联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经观察研究发现针刺可显著降低脑血管性痴呆的血脂、血压、血粘度,改善脑组织的血液循环,成果有创新性,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已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2.火针

病案:类风湿性关节炎

张某,女,65岁,10年前出现双踝关节肿痛,经多方治疗效不显,双踝关节仍肿痛,晨起刚下床行走困难,稍事活动方可行走,每逢阴雨天疼痛加重,踝关节屈伸活动不利,查血示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46mm/h,。排除其它疾病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马老师于双踝肿胀处火针各针刺12针,然后拔火罐,首诊肿痛明显好转,后继续每周1次,共治5次后诸症消失,患者方行走自如。

按:火针古称燔针、焠针、烧针等,是将针体烧至通红,然后刺入人体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灵枢》“官针篇”云:“焠针者,刺燔针则取痹也。”明?吴鹤皋曰:“焠针者,用烧赤其针而后针,此治寒痹之在骨也。”《素问?调经记》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故马老师运用火针主要治疗寒痹痛证。针刺部位有病灶局部、经穴、压痛点。操作时针身要烧至通红,注意勿刺入过深防刺伤内脏、血管神经。火针具有驱风散寒,活血通络之功。火针运用温度高,将有效热能转输至组织深处,并向周围扩散,痉挛组织得到松弛,明显消除或改善局部组织水肿、充血、渗出等病理变化,达到止痛和恢复正常功能的效果。另外火针还可使针体周围微小范围内的病变组织被灼至炭化,粘连、瘢痕、板滞僵硬的组织得到疏通松解,改善局部微循环而恢复功能。

3.针刺夹脊穴:

病案:

王某,男,45岁。患者于半年前腰部扭伤,出现腰及右下肢放射痛,时轻时重,卧床休息后疼痛减轻,5天前因打喷嚏导致疼痛加重且剧烈,腰椎CT示:腰4、5椎间盘右后突出,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取腰4、5夹脊穴,针刺予连续波治疗30min,每日1次,5次后疼痛明显好转,连续治疗2个疗程疼痛消失。。

按:马老师擅长针刺夹脊穴治疗与脊神经相关的疼痛性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盘突出症、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夹脊穴属经外奇穴,其内夹督脉外邻膀胱经,其脉气相通,针刺夹脊穴可使各经经气通畅,气血和顺,阴阳和调。夹脊穴位下有斜方肌、上踞肌及骶棘肌和横突、棘间肌,深部有相应椎体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脉和静脉分布,采用电刺激夹脊穴则可直接刺激病变部位的脊神经根,改善神经根周围组织的微循环,激发神经冲动的传导,从而有利于局部无菌性炎症的吸收,促进损伤神经的修复。操作时要注意针尖略向脊柱方向斜向刺入,当针下感觉无涩滞感,且针感向一侧或双侧沿脊神经分布区域放射,有此针感效好。

二、针药结合相得益彰

针药结合治疗疾病,早在《左传》就有记载,医缓治晋候疾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这里所说的攻就是灸,达就是针,药就是药物。《史记》扁鹊治虢太子病“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剂和煮之,更熨两胁下,太子起坐;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这是疾病不同阶段用针石、灸熨、汤药治疗。后来《伤寒杂病论》中针药同用较普遍,如“太阳痛,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千金方》中说到“知针知药,固是良医”。可见古人十分重视针药结合治疗疾病。

针药结合治病,是马老师最擅长的特色。针灸和药物结合使用,扬长避短,提高疗效,以缓解病人疾苦。在临症时马老师善于灵活运用针、药,常会因人因病制宜,根据辨证论治的需要和病情的轻重缓急及病灶的大小而决定,若范围小,痛轻者多采用针法,对全身性疾病和急重病者采用针和药相结合的方法治疗。针灸和中药治疗都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整体观念出发,调和阴阳气血,祛邪扶正,治疗疾病,二者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对加强疗效、缩短病程,可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常用针药结合治疗的疾病有:面神经麻痹、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风等

1.面神经麻痹:又称周围性面瘫,区别于脑血管病变引起中枢性面瘫。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本病起病迅速,数小时至3~4天内症状可达高峰,多数起病前或发病时有同侧耳后乳突部疼痛,患者头痛,常于晨起洗漱时发现面部麻木,板滞不适,目闭不全,口角歪斜,患侧不能蹙额、皱眉、闭眼、吹口哨、鼓腮等动作,伴有流泪、流涎、咀嚼不便,食物残渣易滞留于病侧齿龈面颊之间。中医认为,外感风邪或挟寒或挟热,侵入面部经筋,经气阻滞,筋脉失于濡养,而导致面肌纵缓不收,故发口眼歪斜。本病早期宜疏风祛邪、舒筋通络,后期予益气活血通络之法,针灸取穴患侧阳白、丝竹空、四白、迎香、地仓、夹承浆、双合谷,早期轻刺激不接电针,中药牵正散加减,风寒症加荆防,风热症加银花、连翘、板蓝根等,亦可同时配合西药维生素B1以营养神经,激素以消除神经水肿,稳定期和恢复期针刺加电针,中等刺激强度,中药牵正散加黄芪、当归、红花等益气养血活血之品以扶正治疗。

病案:符某,男,42岁,口眼歪斜2天,患者于2天去山东出差,适逢大雪,夜间宾馆空调坏了,因而受寒冷而出现右乳突后疼痛,右目闭不全、流泪、口角向左歪斜,检查,右额纹消失,右目闭不全贝尔氏征(+),右鼻唇沟浅,口角向左歪斜,右蹙额、抬眉,鼓腮、露齿受限,伸舌居中,舌淡苔薄白,脉浮,余神经系统(-),诊为面神经麻痹,予面部常规取穴针刺,牵正散加荆防、防风、治疗1周病情稍好转,续予电针、牵正散加黄芪、当归、红花等治疗10天愈。

2.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反复发作以关节炎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与免疫、遗传、感染等因素有关,寒冷、潮湿、外伤、劳累等均为本病的诱发因素,其典型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对称的多发性小关节炎,以指、趾、腕、踝等关节最常受累,病变关节表现为晨僵、疼痛、肿胀、运动障碍。中医学将本病归属于“痹症”中“厉节风”、“尫痹”、“顽痹”等范畴。本病多由风寒湿邪乘虚侵入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通则痛,如《素问?痹症》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若阳盛或阴虚火旺之体,复惑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则为热痹,痹久致痰瘀痹阻,或久痹肝肾亏虚之正虚邪恋之症。针灸治疗根据疼痛部位选穴,即局部取穴为主,配合全身取穴,如风池、大椎、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关元、气海等,每次全身取4~5穴,局部关节2~3穴,针用平补平泻法。寒痹针刺或加灸或用火针,热痹但针不灸或浅刺出血,痹症日久,疼痛固定不移者可用针刺放血。中药治疗应随症施治。马老师善于运用针药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特别是对风寒湿痹症进行临床研究,总结研制出五藤胶囊治疗风寒湿痹并取得满意疗效。五藤胶囊组成:石楠藤、络石藤、鸡血藤、海风藤、青风藤,制川草乌,鹿角霜、稀莶草、补骨脂,威灵仙、干姜、细辛等,具有祛风通络、活血壮骨功效,研究发现它能有效地消除晨僵,改善肿胀,对缓解症情有显著的疗效。

病案:陈某,女,62岁,双手指关节肿痛3月,患者于3月前正值初冬,家里盖新房,过多用冷水劳作后出现双手指关节疼痛,渐则疼痛加重,远端指关节有肿胀,劳作后肿痛加重,晨起活动不利,来诊时查类风湿性因子阳性,血沉增快,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此乃风寒湿邪痹阻关节,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通,治疗予疏风散寒,祛湿利关节,针刺局部骨空穴,并予五藤胶囊,治疗10天1疗程,症状稍有缓解,续治3疗程后肿痛消失停针,再予五藤胶囊巩固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