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分析

张艳敬 马小彤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脑血栓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对降低致残率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急性脑血栓患者计76例,随机分为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n=38)与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干预实验组(n=38),对比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Barthel评分、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脑血栓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干预效果理想,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对降低致残率有显著意义,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肢体功能

急性脑血栓属于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并,起病急且进展迅速,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后遗症对,患者治疗后普遍伴随生活能力、运动能力部分丧失的问题,对其后期生活质量存在较大的不良影响,且容易诱发多种负性情绪,不利于患者预后[1]。为降低急性脑血栓致残率,本次研究从护理角度入手,引入了早期康复护理方案,以我院收治急性脑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估了常规护理与并行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急性脑血栓患者计76例,随机分为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n=38)与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干预实验组(n=38)。对照组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45~73岁,均数(61.25±4.61)岁,实验组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44~75岁,均数(62.10±4.85)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P>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并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1)卧床休息指导,要求患者在卧床休息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床上活动,包括间侧肢体关节的主动运动以及患侧肢体的被动运动,以改善血运,避免肢体功能退化,并配合按摩、患肢限位等,确保体位恰当。(2)遵医嘱用药,使用7%二氧化碳+50%~95%氧气混合吸入,并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注射液,每日1次,并以罂粟碱配比葡萄糖注射液250ml缓慢静滴,每日1次,用药2周。(3)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做好对患者负性情绪的疏导,并以成功康复的案例给以患者信心。待到患者稳定后,以床为支撑辅助患者床旁站立,再进行缓慢的原地踏步与行走,初次时间以5min为宜,根据患者表现增加训练时间[2]。(4)应用中医适宜技术,对肺腑痹症,利用拔、揉、按、扳等手法进行肩颈位置的按摩,并配合水沟穴、风池穴、三阴交、内关穴、曲池穴、合谷穴、太冲穴、大椎穴、天柱穴等的针灸,并配合适当的听力以及发音训练,改善患者的听觉与发音。

1.3观察指标

(1)对比护理效果,分为显效、有效与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75%以上,判定为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30%~69%,判定为有效,未达到有效标准则判定为无效。(2)对比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分别采用Barthel评分与FMA评分进行判定。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1.0处理,设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护理效果

实验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效果对比表 [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对照组

实验组

X2

P值

38

38

17(44.74)

19(50.00)

0.555

0.456

11(28.95)

17(44.74)

5.357

0.021

10(26.32)

2(5.26)

16.678

0.000

28(73.68)

36(94.74)

16.678

0.000

2.2日常生活与运动能力

实验组Barthel评分为(82.51±7.13)分,高于对照组(68.25±6.82)分,P<0.05(t=8.9093,P=0.0000)。实验组FMA评分为(86.57±6.12)分,高于对照组(78.11±5.23)分,P<0.05(t=6.4781,P=0.0000)。

讨论

急性脑血栓发生率较高,在急性脑血管病变中占构成比约50%~60%,致死率与致残率均较高,严重时可诱发脑梗死,患者预后情况普遍不理想,容易遗留偏瘫、失语等后遗症。为了减少急性脑血栓患者治疗后的残疾率,有必要从早期康复护理的角度入手,通过训练加快肢体功能的恢复。而就本次所制定早期康复训练方案来看,通过床上活动,可减少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也有利于预防肌肉的萎缩,可加快血运,促进神经代偿功能的重建。通过遵医嘱用药,能够减轻脑组织缺氧的损伤,配合其他药物,则可进一步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配合对患者的沟通,可改善其负性情绪,并提高其康复训练的积极性,而后循序渐进的进行下地训练,则可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3]。最后根据患者发音、听觉障碍等问题,从中医角度入手进行辩证干预,则可改善血液循环,激活患者的免疫反应,加快其症状的改善。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在采用早期康复训练方案后,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Barthel评分、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该方案效果理想。综上所述,对急性脑血栓患者采用早期康复训练效果理想,能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可降低致残率。

参考文献:

[1]胡兰芳. 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9(8):138-139.

[2]卫芳芳. 观察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20):4191-4191.

[3]崔芳英. 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作用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 7(12):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