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治疗经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1
/ 2

银屑病治疗经验

韩耀祥 张秀英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新城镇中心卫生院 甘肃省 兰州市 730060

摘 要:现代医学认为银屑病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临床根治困难且易复发,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一定的疗效。本文重点介绍从“血分伏热”理论来认识银屑病及以“透”为法来遣方用药,验之临床,疗效颇佳。

关键词:银屑病;治疗经验

临证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辨证论治,四诊合参,尤重舌诊。

现代医学认为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原因不明确、皮损呈红斑、丘疹、鳞屑性的慢性炎性和增殖性皮肤病。多由遗传、感染、代谢障碍、免疫等多种因素,通过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经过多种途径引起表皮细胞过度增生、角化不全及炎症反应。其特征性损害是在红色丘疹或斑片上覆盖银白色的鳞屑,皮损边界清楚,主要分布于四肢的伸面、头部和背部。根据其临床特征,可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型、红皮病型。现代医学目前对其尚无根治方法,几乎所有抗银屑病的药物和方法疗效均有限,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给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带来沉重的负担。

中医称银屑病为“白疕”、“疥癣”。其病因病机,古代医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如:明代李榳《医学入门》中说:“疥癣皆血分燥热,以致风毒客于皮肤,肤浅着为疥,深沉者为癣。”[1]清代许克昌、毕法合撰《外科证治全书·卷四·发无定处》中说:“白疕,皮肤燥痒,起于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渐至肢体枯燥拆裂,出血痛楚,十指间皮肤而不能瘙痒。因岁金太过,,至深秋燥金用事,乃得此证,多患于血虚体瘦之人。”[2]近代医家亦多从血燥、血热、血虚等论治,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要完全治愈此病尚需不断探求。

一 . 病因病机

作者认为本病多为患者汗出当风,风邪兼加寒、湿等邪气侵袭皮毛腠理,营卫失和,风、寒、湿等邪气郁闭日久化热,热邪入里,渐至营血,热邪深伏血分则搏结难解,邪无出路则出现发斑,发疹。如清代刘吉人著《伏邪新书》云“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而未能尽除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为之伏邪”。故本病主要为:血分伏热,搏结难解。正如戴天章说“伏气温热,邪从里发,必先由血分转出气分,表症皆里症浮越于外也。新感轻而易治,伏气重而难疗”,故银屑病的治疗是棘手和困难的。根据银屑病的临床进展可分为:病变早期,血分热盛,则红斑泛布、疹色鲜红、续出不已;热伤营阴,脉络瘀阻,气血运行不畅,则起丘疹、斑疹;病久暗耗营血,肌肤失养,则肌肤甲错或气血失和,气滞血瘀,则皮肤紫暗,缠绵不愈,甚或筋脉失养而关节活动障碍。

诊治特点

1 .以“透”为法;以“通”为用

《黄帝内经·素问》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叶天士《温热论》云“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云:“伏邪既久,气血必伤,故灵其气机,清其血热”。要在辨证的基础上因势利导,给血分伏热以出路。故对银屑病的治疗以“透”为法,使深伏血分的伏热从肌肤腠理中宣透外散。《素问》云“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故本病与肺脏的功能亦甚是紧密。外邪客于皮毛腠理则肺脏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气机不利,气机郁闭日久则化热,邪热伏肺,则发斑、发疹。在银屑病的治疗中常选用金银花、连翘、荆芥、防风等使血分伏热从肌肤腠理间以宣透外解,兼以宣散肺热。确如吴鞠通《温病条辨》中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3]。对于病情严重的常加用皂角刺,白芷等加强透热散邪之力。金银花其煎服时宜后下,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清气实四肢,浊阴归六腑。”金银花久煎可得其味,短煎可取其气。银屑病其病位在表,气轻属阳,清阳走表,外透皮肤,直达病所[4]

《黄帝内经·素问》云“六腑以通为用”。大肠虽为传化糟粕之腑,但它的功能状态往往与银屑病的转归密切相关。肠腑通畅,其体内的邪热可随大便而去;如果肠腑秘结不通,则体内热邪无路可出,则熏蒸肌肤体表。同时肺与大肠相表里,肠腑不通,则肺经伏热难以清解。因此大便的通畅与否,往往对银屑病的治疗及转归有重要的影响。在遣方时宜佐以酒大黄,凉血散瘀,引伏热之邪从肠腑外出。

2. 健脾胃,化湿浊

在银屑病的发病过程中常兼加痰湿之邪,湿性重浊黏滞,湿与热合则胶结难解。只清热不除湿,则湿邪难除;只除湿不清热,则热邪难清。《黄帝内经》云“脾为生痰之源”,脾胃虚弱则痰湿易生;同时湿邪内盛则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二者常相互为用。湿邪去,则脾胃健,脾胃健则气血生化充盈,气血充足,病邪安在。又:脾为肺之母,培土可以生金。脾健则肺旺,肺气旺则卫气充盈,驱邪外出,如《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对于脾虚明显的则选用茯苓、白术 、薏苡仁、苍术等健脾化湿之品;对于湿邪偏盛而脾胃虚弱不明显的则选用清热利湿之品,如车前子、通草、苦参、滑石等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值得一提的是,赤芍:“气味苦、平,无毒,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利小便,益气”。(《神农本草经》)能够凉血活血且具利小便之功,使邪热从小便而去,此药妙用,其义深远。

3.虫类药物的运用

对于银屑病长期治疗效果不佳或鳞屑较厚不易剥落者,说明患者邪毒深入血分,血分伏热,搏结蕴淫。一般的祛风散邪药物难以入里。故在治疗过程中须辅以虫类药物,直达病所,引血分伏热从肌肤腠理透散,效如俘鼓。如:乌梢蛇:主诸风瘙疹,疥癣,皮肤不仁,顽痹诸风。(《开宝本草》)蝉蜕、蜂房、白僵蚕等透伏热邪气外散兼具祛风通络之功。

4 .合理运用寒凉之品

《素问·汤液醪醴论第十四》云“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其旨就是要求医师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分清寒热虚实,视病情的轻重,而恰当的用药。银屑病的治疗过程中往往要用到清热解毒之品,来清解血分热邪。但这类药物苦寒之性较重,只能用于银屑病急性期的治疗,正如叶天士指出血分证,治宜“凉血散血”。在辨证的基础上选用寒凉类药物。如果寒凉太过则肌肤腠理闭塞,如寒冰伏遏,血分热邪无外散透达之机,使鳞屑凝结于皮肤之上,久久不能剥落。且寒凉之品易损伤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既伤,正气不足,邪热内陷。在治疗过程中宜根据患者的皮损特点选用寒凉之品。银屑病急性期红斑泛布,疹色鲜红往往提示热邪较重可以加重清热解毒之品。“气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慢性期鳞屑颜色变淡,此时应慎用寒凉之品,须辅以益气健脾之药,驱邪外出。

三、 典型病案

1.范玉兰,女 82 农民2014年7月3日就诊。主诉:双上肢、背部、头面部红斑,上覆盖银白色鳞屑,伴瘙痒不适一月。

曾在某医院诊为“银屑病”,经中西药物治疗后,症状有所减轻,但未痊愈。近期头部瘙痒不适加重,随来求诊,症见:患者双上肢、头部、背部、头面部红斑,上覆盖银白色鳞屑,伴瘙痒散在分布浸润性红斑,如蚕豆大小,上覆盖银白色鳞屑,伴瘙痒不适。大便粘滞不爽,小便色黄,瘙痒难眠。查:舌质红绛,苔厚黄腻,脉滑数。BP:130/86MMHG。

诊断:银屑病————寻常型

辨证:血分热盛兼加湿浊

治则:清热凉血,健脾化湿

方药如下:金银花15g,连翘10g,蝉衣6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地30克,当归10克,苦参10克,乌蛇15克,白僵蚕10克,荆芥6克,白芷10克,苍术15克,生薏苡仁30克,赤芍10克,甘草10克

7付

用法:1.凉水泡15分钟,水开煎10分钟 ,水煎二次共600毫升,每次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2.药渣加鲜花椒50克煎水药浴

3. 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及肥甘荤腥发物

二诊,2014年7月11日,患者:双上肢、头部、背部、头面部红斑,大减,瘙痒已除,斑块色泽明显变淡,大便爽,睡眠佳。查:舌红,苔白,脉稍滑。原方治疗有效,改生地20克,7付。患者服药21剂,红色斑块及鳞屑消退,随访4月无复发。

四.小结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生活工作的压力不断增加以及空气、水质、噪音、电磁等对环境的影响、变化,银屑病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目前,西医对银屑病的治疗多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临床以外用药物为主,且疗效有限,病愈后易于复发。中医学对银屑病的诊治形成了完善的理论及实践经验,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运用中医药学理论,在治疗银屑病过程中不断探索,取的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明.李榳.医学入门[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483.

[2] 清.许克昌,毕法.外科证治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 122.

[3]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74.

[4] 张志明.清热消银汤加减治疗银屑病12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8(8):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