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炎Ⅰ号对急性湿疹外周血Th1/Th2细胞的调控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4
/ 2

【关键词】  抗炎Ⅰ号 急性湿疹 外周血 Th1/Th2 细胞

急性湿疹是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性疾病,发病较迅速,皮疹呈多形性、剧痒,易受内外因素剌激后复发或转变成慢性。许多研究表明Th1/Th2分化失衡及相关细胞因子分泌异常,在急性湿疹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针对急性湿疹本科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为探讨抗炎Ⅰ号在免疫学方面对急性湿疹患者Th1/Th2细胞的调控作用,作者自2006年11月至2007年12月进行了以下研究,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3~35岁,平均(15.85±8.51)岁,病程2周~3个月;对照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3~36岁,平均(14.6±10.69)岁,病程2周~3个月。两组间平均年龄、性别、病程经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诊断、入选及剔除标准[1]:(1)有急性湿疹典型临床表现:发病迅速,皮疹以丘疱疹为主,呈多形性,皮损在红斑,水肿基础上出现密集性、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或水疱,疱破后出现点状糜烂、渗出、结痂,自觉瘙痒,皮损界限不清;(2)半年内准备生育的男女患者,妊娠哺乳期妇女,有心、肝、肾疾病及糖尿病患者不在入选范围。正常组20例,来自本院健康体检人员,无皮炎湿疹等过敏性疾病史,男8例,女12例;年龄6~35岁,平均(16.15±9.47)岁。所有患者治疗前3周未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生素,无本病以外的免疫性、系统性和感染性疾病。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外周血Th1细胞水平和Th1/ Th2比值均低于正常组,而Th2细胞水平均高于正常组,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间Th1、Th2细胞水平及Th1/Th2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表1  治疗前 急性湿疹治疗组、对照组与正常组间Th1、Th2细胞水平及Th1/ Th2比值分析(注:与正常组比较,p<0.01

    1.2  方法  (1)给药方法:治疗组服用抗炎Ⅰ号(由××中药制剂室制成提供,药物组成为黄芩12g、柴胡12g、白花蛇舌草15g、丹皮12g、汉防己9g),为中药颗粒剂, 10g/包,3~5岁,每次0.5包;5~9岁,每次1包;10~14岁,每次1.5包;>14岁每次2包,3次/d,开水冲服,连续服用2个月。对照组服用开瑞坦(××公司生产 10mg/片),按常规用法用量口服(成人及>12岁儿童 10mg/d 10mg,3~12岁儿童体重>30kg,10mg/d;体重<30kg,5mg/d)。正常组不服用药物。(2)检测方法:分别抽取治疗组、对照组给药前后及正常组空腹外周静脉血,肝素抗凝,加入RPMI-1640 以1:1稀释调节细胞浓度,加入刺激剂[含25 ng/ml 佛波醇酯(PMA)+1μg/ml离子霉素+10μg/ml 布雷菲德菌素A(BFA)],置于37℃ 5% CO2培养箱培养 4h。将细胞分为2份,分别为实验管与对照管,每管加100μl激活的全血,再加入表面染色剂CD4-Percp 20μl,混匀,室温暗处孵育15 min,加2ml FACS溶血素,室温暗处孵育10 min,离心500g 5min,弃上清液;加500μl FACS 通透液,室温暗处孵育10min ,加PBS洗液2 ml,离心500g 5min,弃上清液;实验管加双色标记干扰素-γ-FITC/白介素-4-PE,对照管加同型对照抗体G2a- FITC/ G1-PE,混匀,室温暗处孵育30min,加PBS洗液2 ml,离心500g 5min,弃上清液,加1ml PBS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最终以IFN-γ和IL-4的散点图表示Th1和Th2细胞。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完成。所测实验数据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2  结果

    治疗后,急性湿疹治疗组Th1、 Th1/ Th2水平升高,Th2水平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Th1、Th2、Th1/ Th2水平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治疗组与正常组比较Th2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表2  治疗后,急性湿疹治疗组、对照组与正常组Th1、Th2 细胞水平及Th1/Th2比值分析注:与正常组比较,#p<0.05,##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p<0.05,▲▲p<0.01

    3  讨论

    急性湿疹是常见的皮肤病,初起时多为红斑,迅速形成肿胀,丘疹或水疱,分布常对称,泛发边缘不清,病变继续发展后,水疱破裂、渗液,出现红色湿润的糜烂面,待炎症消退后,肿胀和渗液消失,表面干燥结痂,以上过程可反复多次。中医认为急性湿疹是由风、湿、热邪相互博结, 侵及人体,浸淫肌肤留恋不解所致, 证属湿热风邪蕴结肌肤[2]。针对急性湿疹,作者采用黄芩、柴胡、白花蛇舌草、丹皮、汉防己组成抗炎Ⅰ号冲剂治疗,临床试验显示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据报道, Th1 /Th2分化失衡引起细胞因子分泌异常在急性湿疹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3]。 Th1细胞主要分泌IL-2、IFN-γ、TNF-a等,称为Th1型细胞因子,介导细胞免疫,抑制Th2细胞和IgE的合成。Th2细胞主要分泌IL-4、5、6等,称为Th2型细胞因子,介导体液免疫,诱导B细胞产生IgE并参与皮损的炎症反应。Th1、Th2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之间存在互相拮抗,IL-4能抑制IFN-γ的产生,下调Th1细胞分化;相反,IL-4促进Th2细胞分化[4,5]。急性湿疹患者急性期皮损中的T细胞及循环T细胞均呈现IL-4、IL-5、IL-13表达增高和IFN-γ表达降低,血清总IgE升高,血中Th2细胞占优势[6]。本研究发现:治疗前,急性湿疹患者血中以IFN-γ+代表的Th1细胞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以IL-4+代表的Th2细胞水平高于正常组(P<0.01)。这说明湿热型急性湿疹患者存在Th2细胞亚群优势,而Th1(IFN-γ+)细胞亚群相对不足,表现为Th2细胞占优势的Th1/Th2细胞亚群失衡状态,与文献报道一致。

      治疗后,结果表明,抗炎Ⅰ号能促进急性湿疹患者Th1类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Th2类细胞因子的分泌,使Th1/Th2比值升高,虽然未完全达到正常组水平,但较对照组明显,在下调Th2细胞水平方面已接近正常组。这表明抗炎Ⅰ号主要是通过下调Th2细胞而起作用的,这可能是抗炎Ⅰ号治疗急性湿疹的部分免疫学机制。治疗后急性湿疹患者皮损颜色变淡,皮损处灼热感减轻,渗出明显减少,瘙痒缓解,睡眠质量提高,可见该药对于急性湿疹有确切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90~91.

2 杨峰. 中医治疗急性湿疹40例报告. 福建医药杂志 , 2001,23(5):197.

3 赵小燕,张学军,杨森. 急性湿疹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5,31(4):215~217.

4 Singh VK,Mehmtra S,Agarwal SS.The paradigm of Th1 and Th2 cytokines:its relerance to autoimmunity and allergy.J Immunol kes,1999,20(2):147.

5 刘允辉.与急性湿疹有关的细胞因子.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8,24(6):337~339.

6 Novak N,Valenta R,Bohle B,et al.Fcepsilon Rl engagement of Langerhans cell-like dendritic cells and inflammatory dendritic epidermal cell-like dendritic cells induces chew otactic signals and different T-cell phenotypes in vitro.Jallergy Clin Immunol,2004,113:949~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