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性”的角度理解“媒介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28
/ 2
[摘要]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麦克卢汉曾凭借“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冷媒介”与“热媒介”等媒介理论,向人们阐述了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本文将通过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分析,试图以更加人性化的角度看待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从而证明麦克卢汉这种“技术决定论”不仅偏激,同时也是对人与技术关系的一种误读。
  [关键词]麦克卢汉 媒介理论 技术决定论 人性
  
  一、技术为什么产生
  
  在《媒介即讯息》一书中,麦克卢汉认为:“技术的影响并不是产生于意见和观念的层次上,而是体现在它悄悄地、毫无抗拒地改变感觉比例或知觉形式。”作为一个泛媒介论者,麦克卢汉所理解的媒介要比其他传播学者宽泛得多。他以铁路、飞机为例证说:“铁路并未给人类社会引入流动或交通运输或公路,但却使人类先前的功能加速,并扩大了其规模,开创了全新类型的城市和新兴的工作与休闲。这一切的发生,不管铁路是在热带环境中还是在北部环境中运转都一般无异,且与铁路媒介所运货物或所含之物无关。而飞机通过加快交通运输的速率,倾向于使铁路形式基础上的城市、政治和交往解体,这也与飞机被用于干什么无关。”
  这种论断是颇具争议的。一方面,麦克卢汉在他的作品中并未明确指出技术为什么产生;另一方面,他认为铁路、飞机媒介在速度上的革命使得人们开始依附这种媒介形式,从这种媒介形式中,人们获得工作与休闲。进而我们顺理成章地接受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社会、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种论断。
  事实上,麦克卢汉的这种文字表述本身并没有错误,但是却为人们造成一种因果逻辑上的错觉。技术并不是凭空产生,人类也从未享受过天上掉下的馅饼。历史证明,只有当人们有一种需求的时候,人们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开发技术满足自己的这种需求。
  喜怒哀乐是人的本性。人们听广播、看电视从来不是为了获得喜悦或是悲哀。仅仅是通过这种技术手段使得自己本身就有的这种感觉得以强化。所以我认为,需求诞生于技术之前,技术的产生是为了满足需求。换句话说,技术生来就具有某种使命,而非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派什么用途无关紧要,技术的诞生就是为了具有某种用途。
  
  二、技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麦克卢汉一反以媒介传递的信息内容为中心的研究传统,强调媒介技术本身对整个文化发展进程的影响,进而开创了一种新的研究传统。这种研究使得人们对技术的关注程度提高,特别是以媒介技术为焦点,以媒介技术史为主线,把人类文明发展串联起来,更显得技术在这一层面上的意义尤为可贵。
  但是客观来讲,在人和技术的“第一性”上,我们需要肯定人的作用。技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永远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然而,技术使得人类文明得以璀璨无庸质疑,就社会生产而言技术的“第一性”应该是值得承认的。这两个观点并行不悖,因为它们是在两个领域中提出的。
  对于技术而言,在不同领域是存在不同解读方式的。我们在肯定技术作用的同时,并不能否定人的作用。反之也是同样的道理。
  从而我个人认为,站在“人”的角度解读媒介技术,“技术决定论”显然过于偏执。
  
 三、从“人”的角度理解“技术决定论”
  
  在《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媒介即讯息》中,麦克卢汉把语音字母说成是创造“文明人”的技术手段,并断言惟有它才是这种技术手段,把印刷技术说成创造了公众,把电子技术说成创造了大众。他还声称:“我们时代对整体性、感情移入和意识深度的追求是电子技术的自然附属品。”不难看出,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的论断,虽然很有见地,却也很容易被推向“技术决定论”的极端。
  对于“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巧妙地把各种媒介技术解释为内容,并颇有自己的理解。他从媒介技术的功能作用的角度理解“内容”,提出任何媒介的“内容”总是另一媒介。“言语是文字的内容,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一样。而印刷则是电报的内容。如果有人问,‘言语的内容是什么?’那么就有必要回答说,‘它是思想的实际过程,这本身是非语言的。’”
  麦克卢汉的对于这一观点的解释十分有趣。因为他已经意识到对于言语这部分的阐释并不尽如人意。言语不同于语音字母,更多地强调的是言语所表达的思想含义。而这种单纯内容上的理解,麦克卢汉是无法把它归为某种技术之列的,所以只能把言语作为思想的反映。
  然而许多实验表明,长期脱离社会群体的人是不具有言语功能的。所以把言语理解为媒介技术却又显得合情合理。可是这样一来,言语作为媒介却又不是另外一种媒介的内容。
  所以我认为导致这种情况的产生是由于麦克卢汉忽略人的作用而过分强调技术作用的结果。作为一种媒介的理解方式,我们可以把某些媒介理解为另外一种媒介的“内容”。但是这不等于媒介技术可以同内容混为一谈。内容反映的是人的意愿,技术用来传达这种意愿。人们可以利用不同的媒介技术实现一个环节加上另外一个环节,最终表达自己意愿的目的。举了例子来说:我爱我的爸爸,我的爸爸爱汽车。依据麦克卢汉对内容的理解,把我对爸爸的爱和爸爸对汽车的爱混淆在一起,这是逻辑上的错误。技术可以对内容造成影响,可是却不能左右内容的产生,所以“技术决定论”在这一层面上说不通。

  在定义“冷媒介”与“热媒介”的时候,麦克卢汉认为,有些信息“低清晰度地”延伸人的感官,他们提供的信息清晰度低,且明确给出的信息量小,受众在信息接受过程中需要大力发挥想象,填补空白,参与程度高,这些媒介即“冷媒介”。另一些媒介则“高清晰度地”延伸人的某个单一感官,他们提供的信息清晰度高,且明确给出的信息量大,留下给受众凭借想象力填补的空白甚少,受众可用某个单一的感官承担起接受信息刺激的活动,参与程度低。并且麦克卢汉认为电视和电影应分属“冷媒介”和“热媒介”。
  麦克卢汉从技术的角度,以各种量化的指标,告诉人们为什么电视和电影要有此区分。这种研究,告诉我们在一种相对理想的条件下,电视和电影在本身的技术上能够造成受众对于接受信息程度的不同。
  然而这种理解在宏观层面上又显得很不必要。同样的信息量,电影和电视所能够产生的差别是微乎其微的。人们通过自身已有的一些经历,很轻易地就能够把其中的空白填补回来。事实上,很多人选择去电影院看电影而不选择用电视机,最重要的原因是电影在视觉和听觉上要比电视表现出众得多,能够给人们更大的心理愉悦感而非人们接收信息量多少的问题。也就是说麦克卢汉在区分“冷媒介”与“热媒介”的时候是通过运用技术手段和数据指标来做出的判断,这种判断十分可怕,因为这似乎完全抹杀了人性的存在。“技术决定论”在这种理论架构上,也难免摆脱不了“杀人”的嫌疑。
  
  参考文献
  
  [1]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
  [3]纪莉.论麦克卢汉传播观念的“技术乌托邦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