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流通产业竞争力观点述评(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02
/ 1
  其二是商品流通理论。产权制度改革论。万典武(2003)认为,产权制度改革是中国商业企业现代化的基础。这一观点能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但是有悖于商务部提出的在5-8年建立流通产业“航空母舰”的目标,解决国有股比率偏高的措施不是减少国有股,而应是增加民间股的比重。中国民营资本发展时间短,单靠民间资本很难培育大型流通产业集团,因此,国有股的转让应是流通产业集团军建立以后的应对措施。大型流通集团模式。孙前进(2003)认为,面对外资流通企业大规模进入,我们必须组建起“我们自己”的“零售连锁业”,占领一部分市场。2003年上海市政府将上海一百、华联、友谊、物资4家大型流通业合并组成百联集团来抗衡外资流通企业。但是百联集团成立以来的绩效目前理论界还缺乏实证分析。其根源是照般国外奥克玛零售连锁模式。“鸡蛋碰石头”将导致中国市场更加恶性竞争。宋则(2003)认为,批发商的发达程度是衡量市场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尺度,是流通领域不可取代的重要环节,也是新时期壮大批发市场的关键。在新时期,我国最迫切需要的不止是万元、百万元的传统批发市场,更需要诞生年成交额在千万元、亿元、十亿元、百亿元以上的现代批发商。零售业态创新。李荣融、晏维龙、王波等(2003,2004)提出了加速流通业态革命和制度创新。颜迪明(2004)探讨了传统百货业创新战略,认为应创新经营业态,转变经营模式。李智(2004)根据日本“大店法”和法国的“听证制度”,建议加快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步伐。沈敏能(2004)提出了四项原则。加强区域市场零售网点的管理是提高流通效率,消除极度竞争的有效措施。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国流通产业改革的深化千头万绪,在纵横交错的矛盾交织中,必有一个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就牵动了流通产业改革深化的“牛鼻子”。为了努力实现商务部提出的战略目标,在理论上探讨大型流通集团资源禀赋优势和发展路径选择。流通产业战略布局。流通产业组织理论。流通产业产权制度。其逻辑关系是:战略布局是商品流通规律的反映,是资源禀赋优势,是大型流通集团及其集团核心竞争力存在的基础。从企业与市场替代原理探讨流通集团内部企业的核心管理层、科层组织、市场替代关系。从企业建设上探讨资本聚集的渠道来源。
  流通产业的先导作用表现在:通过大额定单决定和垄断生产,实现“以订单驱动物流”,以网络结点带动电子商务和控制零售,防止零售业的极度竞争。改革开放以来,在理论上长期形成一个误区,把“三多一少”商品流通体制作为市场经济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排斥批发在流通领域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商品流通体制是“短缺经济”效益的反映。如果我们以零售巨头为发展方向,只能是低水平的模仿,不符合中国市场空间大的特点,也不能避其锋芒而引发新一轮的竞争,显然我们是没有优势的。如果我们把时间、空间理解为商品流通经济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在当前“过剩经济”条件下,满足的最优解是45度夹角线,而批发企业作为完成商品大市场、大流通的职能,其经济效益正表现于此。
  
  参考文献:
  1.武云亮等.关于贸易经济学科改造的思考[J].江苏商论,2004.4
  2.王波.外资商业进入中国市场状况及其影响的研究综述.江苏商论,2004.8
  3.赵洪斌.论产业竞争力[J].当代财经,2004.12
  4.蔡柏良.构建流通战略联盟是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J].江苏商论,2004.9
  5.陈耀.战略联盟的理论思考及其启示.经济学动态,2004.8
  6.刘建湖.影响目前中国商业安全内外因素的思考[J].江苏商论,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