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战略选择与定位(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09
/ 2

  (二)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国开行大力发展开发性金融,不断的深化改革,使国开行的经营业绩和资产水平不断提高,拥有了实行商业化的良好平台。国开行积极的参加各种优质项目的贷款投标活动,为商业化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经验。此外,中国经济长期的高速发展,为国开行的商业化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1.国开行具备商业化改革的运作条件。在对国开行近五年国开行的经营基本状况分析中,国开行在2001年的总资产为8899亿元,而在2005年的总资产达到18979亿元,在这五年间,国开行一直保持了资产快速增长趋势,同时盈利能力的提高和良好的成本控制使得利润大幅度增加,主要财务指标均呈良好发展态势。2006年,国开行实现税前利润人民币402亿元,同比增幅达22.3%。国开行的贷款规模在2006年度也保持较高质量的增长,这有力地保障了国开行净利息收入的大幅增长,同比增幅达31.9%。

  更重要的是,近些年,国开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市场建设模式,信贷资产不断上升,不良贷款逐年下降,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经营业绩远远超过国有商业银行。根据财务报表显示,国开行的经营业绩已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为国开行的商业化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业务方面,国开行在开发性金融阶段已进行市场化运作,实现了经营范围的多元化和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可见,国开行已经向商业性业务迈出了坚实并且成功的第一步,为国开行的商业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相对其他两家政策性银行,国开行商业化试点的条件更加充分。我国一共有三家政策性银行,除了国开行以外,还有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从经营状况分析,进出口行和农发行运营绩效等各方面条件低于国开行。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第一,国开行的资产,盈利能力远远强于进出口行、农发行;第二,这三年进出口行、农发行经营指标逐年好转,但和国开行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第三,进出口银行和农发行资产负债率较高,分别是97%和96%,而国开行是93%。[4]此外,进出口行和农发行在运营过程和融资方式上也都不具备商业化的条件,进出口行和农发行负债业务基本上是中央银行的再贷款,还没有开拓多渠道的融资方式和手段。在业务范围上,进出口行和农发行对自身性质定位还较模糊,较少运用市场机制,运作模式也较单一。

  

表2 2003-2006年三家政策性银行的基本经营情况

(单位:亿元)

银行

年份

资产

负债

净利润

经营总收入

利息收入

利息支出

贷款总额

存款总额

营业费用

净值

进出口 行

2003

1195

1139

0.4

40

32

28

1040

45

2

55

2004

1391

1334

0.4

55

36

36

1253

58

3

56

2005

2048

1991

0.7

93

65

63

1760

235

3

57

农发行

2003

7343

7147

2.1

286

282

7.4

6902

300

62

196

2004

7496

7299

0.73

287

283

7

7190

756

66

197

2005

8502

8304

0.24

327

322

32

7871

943

68

199

国开行

2003

12792

11897

132

601

592

347

11399

657

43

894

2004

15745

14670

174

752

720

410

14095

959

51

1075

2005

18979

17674

228

945

926

526

17318

1369

68

1305

资料来源:根据三家政策性银行的财务报表整理而得。

  

  三、国家开发银行实现商业化稳定运作的策略

  目前,国家提出了国开行商业化的三点原则:“实行分账经营;不增设营业网点;不吸收存款”。笔者认为,对于国开行而言,商业化运作将面临三个难点:第一,国开行已经发行但未到期兑付的存量债券将如何解决;第二,在丧失了国家信用后如何保持资金成本优势;第三,对于国家所规定的不增设营业网点和不吸收存款的原则所造成的竞争劣势如何克服。

  (一)实行分账经营

  1.商业性账目和政策性账目分账管理,专项核算。对于分离商业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方面,有分账经营和母子公司两种模式。但分账经营模式目前更适合我国及国开行实际情况,改革震动较小,也容易操作,是现阶段较好的选择。对于以前的用国家信用发行的债券与今后以商业信用发行实行分账经营。

  2.建立两种不同的风险补偿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目前的国开行,存在两种性质的业务。其中,政策性业务是由国家批准的并且是国开行商业化之前的业务。这一部分业务,应实行专项管理、单独核算,同时,财政应对这部分业务提供补贴和补偿。而商业性业务则需国开行自行承担经营收益与风险,也就是说,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对于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应使商业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完全隔离,对其进行严格限定范围,并进行独立审计审查,建立严格的防火墙,锁定风险。

  3.明确两种业务的经营原则。原来的国开行的经营原则是对于国家指定的贷款项目不仅要进行信用风险评估,还要评价整个项目对市场体制建设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个时候的国开行,可自主选择贷款对象,但对于国计民生的而风险较大的贷款,国开行也必须给以贷款支持。这部分的风险主要由国家承担。但国开行进行商业化改革后就要依靠自有资金,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经营原则。随着改革的深入,开发性的业务将是国开行的主要部分。所以在其商业性账户内,将结合市场的需求变化,按现代银行制度开办有关的业务,其资本金和拨备按照商业银行银行管理建立。除提取一般准备金以外,还应该按贷款的五级分类标准额提取专项准备金、呆账准备金。当然,商业性业务应接受国家银行业监管机构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内容的外部监管。而这个时候的政策性业务对国开行而言已不是主要业务。由于在国家金融工作会议上温总理提出对政策性业务要实行公开透明的招标制。国开行如果要进行政策性业务,必须与其他商业银行竞争,明确风险,与相关部门协商风险补偿机制。[5]

  (二)保持自身的成本优势

  长期以来,国开行在银行间市场持续发行拥有国家信用金融债券,稳居第三大发债体地位。其政策性银行的身份保证了国开行债券的旺盛需求和能以较低成本发行债券进行融资。随着国开行的商业化改革的推进,这样的优势有丧失的可能。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措施。

  1.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充实国开行的资本金。拥有较高的资本金可以提高投资者对国开行债券的信心,有效的缓解转变成商业信用以后对债券发行所造成的压力。但是国开行在资本金方面却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从资本充足率看,2005年末,国开行的资本充足率只有9.15%,低于国外同业。二是外汇资本金严重短缺。2005年国开行外汇资本金为5.62亿美元,占外汇贷款余额的0.74%。外汇资本金短缺已成为制约国开行外汇融资能力、增加筹资成本的重要因素。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看,资本金短缺的问题更加突出。据国开行对自身发展规模的测算,“十一五”时期,国开行需要补充大量资本金,从2006年至2010年的五年间,风险加权资产将分别达到19768、23871、28979、35341、43422亿元,如单靠国开行自身积累,国家不补充资本金,国开行的资本充足率将分别下降为8.44%、7.43%、6.36%、5.50%和4.76%。为维持8%的资本充足率标准,2007年至2010年分别需补充资本金136、474、882、1409亿元。[6]而补充资本金的路径有以下两步:

  第一步,通过中央汇金公司(或未来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对国开行进行外汇储备注资,填补国开行外汇资金缺口,初步满足其商业化运作的资本需求。

  第二步,在转型成功后通过发行长期次级债券申请公开上市、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等手段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率。[7]

  2.提高债券的收益率和债券的发行范围,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在国开行商业化以前,国开行的债券是拥有国家信用作为担保的,但是在转型商业化以后随着其债券风险的增加,投资者必然要求获得更高的回报,国开行通过提高其债券的市场利率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有效的保证其资金的供给。同时,目前国开行只能在银行间市场向金融机构发行债券,如果可以扩大到社会层面来发行,这样企业甚至居民个人都可以投资。发行范围的扩大会降低资金的成本。

  (三)克服自身经营障碍,保持自身竞争优势

  虽然国家规定了国开行在商业化以(下转第83页)(上接第79页)后不可以增设营业网点和吸收存款,为国开行今后的扩张与发展带来了不少的障碍,但是国开行可以通过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将这些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比如,可以与特定的企业进行协议存款。改革之后国开行肯定不会吸收个人存款,但可以考虑能吸收一些大额的企业存款。这样既可以有效的缓解资金压力又可以和大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达到彼此“双赢”。另外国开行可以按市场原则兼并一些金融机构,这些小银行成为国开行的子公司、孙公司后其银行性质没有变,还可以吸收存款。

  

  参考文献:

  [1] 丁孜山.中国政策性银行的发展与展望[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6).

  [2][3] 苏玮,梁士涛.开发性金融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07,(1).

  [4] 郑一萍,李力峰.政策性银行经营效率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12).

  [5] 张涛,卜永祥.关于中国政策性银行改革的若干问题[J].经济学动态2006,(5).

  [6] 马广奇.美国投资银行管理标准化问题研究[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1).

  [7] 郑燕宾,张磊,顾玮.我国商业银行走向混业经营的必然趋势[J].科技经济市场,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