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下)(3)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07
/ 2

四、国际货币制度(国际金融体系)

§4.1 国际货币制度的含义

国际货币制度,顾名思义,其含义是国际社会对国际货币事务的制度安排。什么是国际货币事务?它包括许多方面,例如,关于各国货币发行基础的规定,各国货币对外兑换的规定,各国进行货币结算和清算的安排,各国在国际收支问题上的相互协调和合作,等等。

从历史观点看,在很长时间中,各国政府并不就国际货币事务进行相互协调,而是各自决定和处理属于各自管辖范围内的货币事务,而且也将货币的是否可兑换、货币发行的储备基础、国际收支的调节等等看做是主权事务,其决策不受外国影响。19世纪中,各国陆续实行的金本位制或银本位制事实上都是各国自行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各国相互磋商或协议的产物。可以说,那时的国际货币制度是以各国自行选择和国际惯例为基础的不成文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许多国家认识到,对待国际货币事务再也不能采取“放任自流”或“任其发展”的态度了,应当有一个经过各国协商并达成一致协议的规定,以成文形式约定处理国际货币事务的基本原则,并就国际合作事项作出原则性安排,同时设立专门负责国际货币事务的国际性机构(IMF和世界银行等)。这个国际协议,在1944年美国新泽西州布雷顿森林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得到确认,因而被称之为“布雷顿森林制度”或“布雷顿森林体系”。这是国际货币制度向国际法、国际协调机制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

1970年代初,国际经济出现一系列重大事件,包括石油危机,美国的国际收支危机和美元危机。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采取了让国际社会感到吃惊的几个举措,单方面中止了美元与黄金的挂钩关系,并事实上让美元贬值。原以维持国际汇率稳定为宗旨的“布雷顿森林制度”因此遭受重大冲击,许多国家的货币纷纷浮动起来,1930年代曾经出现过的竞相贬值的局面再次浮现(回想19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所伴随的事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个时候,国际社会作出了一些探讨,并达成一些妥协性协议,例如,尊重各国对货币事务的主权资格,允许一定范围内的汇率浮动,同时强调对国际货币事务的多边协调,并积极推进个例事务上的国际协调。这些协议的基本精神延续至今。但是,1980年代的国际债务危机和1990年代的几次金融危机都对这个“后布雷顿森林制度”提出了重大挑战,不同国家提出了不尽相同的改革方案。

国际货币制度涉及到的主要问题有:

① 各国是否应采用共同的货币单位?黄金、白银、美元、或者别的某种东西?

② 各国货币之间是否应当实行固定汇率制或浮动汇率制?

③ 遇到一些国家发生汇率危机时,其他国家是否应当伸出“援助之手”,如何安排国际援助,附加条件的界限在哪里?

④ 各国是否应当就货币可兑换事项作出安排?这是主权事务还是一个可协商的国际事务?

§4.2 关于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争论

§4.2.1 汇率制度简介

固定汇率制:

① 金平价汇率制

② 国际协议安排(布雷顿森林货币体制)

③ 货币区域(欧洲)

④ 联系汇率制(香港,currency board system)

⑤ 汇率目标盯住制:公开承诺和隐性实行(中国,单方面);单一目标与组合目标(蓝子货币目标)

⑥ 目标区(有限浮动,超过上下界限,货币当局入市干预;有管理浮动,“肮脏浮动”)

浮动汇率制:

① 爬行浮动

② 独立浮动(货币政策以国内目标为主,汇率事实上很少出现剧烈波动)

汇率制度“转轨”(exit)问题

§4.2.2 赞成浮动汇率制的观点

① 货币政策自主:固定汇率制可能意味着本国利率随世界市场行情的变动而变动;

② 汇率自动稳定功能:作为(短期内快速)纠正国际收支失衡的一个基本手段;

③ 相应地,固定汇率制好象是实行僵化的价格控制政策,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

B、赞成固定汇率制的观点

① 不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导致形成价格不稳的预期;

② 助长投机行为;

③ 助长政府不负责任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缺乏必要的纪律约束);

④ 导致国际经济和货币秩序的紊乱(竞争性贬值)。

§4.3 国际金本位制的兴衰

金本位制是各国自然选择的结果,历史上最早出现于英国,其经历了两个世纪(从混合货币制度逐渐过渡到金本位制)。在英国模范的影响下,世界上许多国家到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都采用了金本位制。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期被认为是金本位制的鼎盛时期(“黄金时代”)。

金本位制的特点是,中央政府通过法律形式确立黄金的货币地位,但垄断了金币的铸币权,相应发行的银行券或后来的纸币必须有相应的“含金量”(注意现在的美元已经没有含金量,但人们仍然习惯叫它为“美金”),黄金可以自由地兑换为银行券或制币,并可自由进出国境或用于国际支付。

现在的人们认为有三种金本位制形态:

① 金币本位制(gold specie standard)

② 金块本位制(gold bullion standard)

金汇兑本位制(gold exchange standard)
金本位制下各国货币的汇率决定:黄金含量比价(金平价)。只要各国政府

不改变金含量,汇率就是稳定的。

在金本位制下,各国国内物价也是相对稳定的,因为黄金的供给量(货币供给量或发行量)通常不会出现短期内大幅度增加的情况。物价相对稳定,意味着宏观经济环境的相对稳定,一般说来有利于经济增长。

但是,金本位制也有它非常明显的不利之处,尤其对那些不产金并大量使用金货币的国家而言(例如,英国恰恰是不产金的国家):如何获得金供给并保证它的持续增长(而且,其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

不产金的国家如欲得到金,通常的途径是贸易顺差,外国以金支付其贸易逆差;得不到贸易顺差,就需要资本净流入;得不到资本净流入(资本流动本身具有一定的不稳定特点),就只有靠海外投资收入(英国正是靠了这一点,但事实上世界上只有不多的几个国家可以同时做到这一点)。所以,不产金的国家缺乏一个牢靠的机制来获得金的稳定供应及其增长。

从世界范围看,全球黄金生产的增长速度落后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这势必导致全球性的通货紧缩压力。19世纪后半期出现过通货紧缩。

一国若出现大量国际收支逆差,意味着黄金外流。政府为了保证本国拥有国际支付中的最后手段,往往在国际收支发生巨额逆差时开始出台一些限制黄金外流的措施(最早的外汇管制措施),尤其是针对私人部门的国际贸易,使得纯粹的金本位制开始走样。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许多欧美国家宣布中止实行金本位制,强行防止黄金外流。

1920年代,一些国家恢复了金本位制,但多半不再是战前那种完全的金本位制了。英国在丘吉尔领导下,拒绝了凯恩斯的反对意见,恢复了金本位制,结果被证明是不利于英国经济复苏的(凯的意见时,按当时英国经济及其对外关系而言,金本位制下的国际收支逆差会促使国内货币供给收缩,物价下跌,工人实际工资上升,资本家减少对工人的雇佣,失业增多,政治压力增大,国内局势动荡;后来的情况证明凯恩斯是比较正确的)。大危机期间,英国放弃了金本位制。其他国家也先后放弃了金本位制。

从二战后的经历来看,欧美各国在战后初期没有设法恢复金本位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世界黄金产地的地理分布当时看来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南非和前苏联等,这跟石油几乎一样,用油国与产油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差别太大)。

§4.4 布雷顿森林体制的兴衰

布雷顿森林体制的内容是:

① 设立常设国际机构,IMF和世界银行,代表各国政府协调国际货币事务;

② 确立美元与黄金并列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

③ 确立各国货币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间接与黄金挂钩);

④ 建立起政府间国际收支平衡失衡调节机制(IMF负责短期失衡;世界银行负责长期发展和长期收支平衡问题)。

这个体制的内在矛盾:国际社会如果获得足够多的货币供应,需要通过对美贸易顺差达到这个目的;但这又意味着美国贸易逆差,但美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后,意味着美元的价值下降,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价难以持久维持。(特里芬难题)

这个矛盾后来逐渐凸现出来。

1971年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

1976年“牙买加协议”: ① 浮动汇率“合法化”;② 多种国际储备货币;③ 确立SDR的储备地位;④ 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援助规模。

“牙买加协议”的历史意义:没有退回到金本位制;作为一种可为各方接受的中间过渡体系。

80年代后半期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和财长央行长会议的形成及其对国际汇率的联合干预。“后布雷顿森林体制”的表现之一。

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仍然可以看做是这个体系的延续。

§4.5 展望国际货币体制的改革

19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中自发地出现了以美元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和支付手段的倾向,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反而得到增强;同时,发展中国家多次遭受汇率危机冲击(均表现为对美元贬值);19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加快,发展中国家感到遭受汇率危机冲击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汇率危机对国内经济增长的不利冲击作用也增大了。

改革的主要议题:

美元的中心货币地位问题(现在与欧元联系在一起);
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问题
国际汇率体制的协调(反对“两极端方案“:联系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国际援助机制
各国宏观经济管理和市场经济机制。
国际清算银行(BIS)和区域货币组织的作用。

五、国际金融市场

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

§5.1 货币和外汇市场

§5.2 国际资本市场

§5.3 国际借贷市场

§5.4 离岸金融市场 

六、国际融资渠道和方式

§6.1 主权融资(官方机构融资)

§6.2 贸易融资

§6.3 国际证券发行

§6.4 国际政策性银行融资

§6.5 多样化的其他国际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