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肺部表现为主,同时感染胃肠,引起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现结合现有指南和国内外文献资料,探讨了COVID-19、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中东呼吸综合征伴发胃肠症状的临床特点、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机制,以及抗菌药物、微生态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抑制剂在COVID-19肠道损害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和潜在价值,以期为临床工作者预防和治疗COVID-19肠道损害提供参考。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腹泻 肠道微生态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MERS ACE2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多肽(PDGFRα)基因突变型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不同基因亚型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9年6月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诊治的35例原发PDGFRα基因突变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结果本组35例GIST患者的首发症状为腹部疼痛或腹胀28例(80%),腹部包块6例(17%),便血1例(3%)。肿瘤位于胃31例(89%),胃以外4例(11%);组织形态中梭形细胞型14例(40%),上皮样细胞型13例(37%),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混合型8例(2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D117阳性27例(77%),CD34阳性28例(80%),DOG-1阳性30例(86%);PDGFRα D842V突变19例(54%),非D842V突变16例(46%)。35例患者均行完整手术切除,无围手术期死亡。D842V突变组患者的3年无复发生存率比非D842V突变组患者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比100%,P=0.045)。结论GIST中PDGFRα基因突变率较低,多原发于胃。PDGFRα基因突变型的GIST呈惰性生物学行为,整体预后较好。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病理学,临床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性肝损伤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功能的急性异常,持续的肝损伤容易引发急性肝衰竭。以往的研究已证实急性肝损伤后肠道菌群的失衡和易位与该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肠道益生菌的减少及炎症状态下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Th)17分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功能活跃,参与了疾病病情的加重进程,此时补充肠道益生菌有可能通过调节色氨酸(tryptophan,Trp)-犬尿酸(kynurenine,KYN)代谢通路,进而影响表达于肠黏膜免疫细胞的芳香烃受体(aromatic hydrocarbon receptor,AHR)的激活过程。AHR作为连接肠道菌群与肠道免疫的关键点参与了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的调节。活化的AHR通过对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诱导对Th17细胞的功能产生影响,使肠道益生菌实现对肠道免疫屏障的保护作用,现就肠道益生菌对急性肝损伤患者肠道免疫功能的潜在调节机制进行概述。

  • 标签: 肠道益生菌 犬尿酸 芳香烃受体 辅助性T细胞 调节性T细胞 急性肝损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婴儿期是肠道菌群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肠道菌群主要来源于母体与其之间的菌群交换。剖宫产、早期接触抗生素和配方奶喂养可能会破坏微生物群的建立,并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母乳寡糖(HMOs)是一类结构多样的非共轭聚糖,母乳中含量丰富,可调节婴儿肠道菌群组成,对婴儿肠道健康产生有益影响。为了解婴儿肠道菌群的定植特点及HMOs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现就此综述如下。

  • 标签: 肠道菌群 菌群紊乱 母乳寡糖 婴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研究发现肠道真菌在微生态系统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直接作用于肠道或间接影响肠道细菌等途径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肠道微生态中真菌及其产物对宿主健康的影响和真菌与细菌互相作用的现有研究进行详细综述,系统阐述肠道真菌与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HBV相关性肝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和酒精性肝病等肝肠疾病的关联,并提示了肠道真菌在人类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微生态系统 肠道真菌 肠道疾病 肝脏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胃肠乃人体吸收精微的重要器官。六邪皆可直犯胃肠致病,运用中药从胃肠祛除外感邪气多可获效,可见证治与治疗表证有相似之处;且胃肠在解剖基础与功能上,亦体现了属表性质。由此可知,胃肠亦是人体抵御、祛除外邪的重要器官,具有属表之功能,临床不可忽视。

  • 标签: 外感病证 胃肠 表证 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胃肠超声造影检查法用于胃肠间质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 2019年 1月 -2020年 1月期间内,于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认为胃肠间质瘤的患者 34例,对所有患者开展胃肠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诊断结果的准确率。结果: 34例患者中经胃肠超声造影检查确诊 33例,误诊 1例,疾病诊断准确率( 97.05%)与病理诊断结果的( 100.00%)对比无明显差异, P> 0.05。结论:胃肠超声造影检查法用于胃肠间质瘤疾病诊断中准确性较高,影像学表现特征性更为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胃肠超声造影检查法 胃肠间质瘤 疾病诊断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胃肠保健用于老年病人胃肠功能中的实际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疼痛科 2017.7-2019.1 期间收治老年病人 88 例,分为对比组、实验组,每组 44 例,对比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落实常规护理 + 胃肠保健,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 实验组本次观察中护理有效率较对比组显著更高( P < 0.05 )。 结论: 在老年病患护理中落实胃肠保健可取得良好效果,当积极推广。

  • 标签: 胃肠保健 胃肠功能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肠道微生态在肝胆疾病发病中的作用近年来引起关注。诸多肝胆疾病进程中存在肠道微生态紊乱。肠道微生物通过病原菌和(或)微生物直接作用、代谢产物、调控胆汁酸代谢等途径参与急慢性肝病进程。肠道微生态可能成为肝胆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讨肠道微生态在肝胆疾病发生和进展中的机制,探索干预肠道微生态治疗肝胆疾病的新方法。

  • 标签: 肝病 胆道疾病 粪便微生物群移植 肠道微生态
  • 简介:摘要手术是多种结直肠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如术前禁食、机械性肠道准备、抗生素的使用)可改变肠道菌群的构成和功能。肠道菌群失调可增加术后感染、胃肠功能失调、吻合口漏及疾病复发等风险。本文探讨了结直肠外科围手术期干预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围手术期的微生态干预提供新的视角及理论依据。

  • 标签: 结直肠外科手术 肠道微生态 围手术期 菌群失调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双相情感障碍是慢性严重精神疾病,但其发病机制仍然不明,易复发,治愈率不理想。而肠道菌群在维持人体健康和调节人体功能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人体内肠道菌群的改变可以直接或间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多种精神类疾病的患者和部分躯体疾病的患者其肠道菌群有着明显的改变,因此,脑-肠-菌群轴的深入研究成为探索精神疾病客观标志物及发病机制的一个热点方向。文章就近年来肠道菌群与双相情感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从脑-肠-菌群轴、双相障碍的肠道菌群改变、肠道菌群引起双相障碍的可能生物机制以及双相障碍的治疗新发现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为临床双相障碍生物标志物的进一步研究以及有效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双相情感障碍 肠道菌群 脑-肠-菌群轴 益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