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凤凰卫视在运作历史题材纪录片栏目时秉承"开拓新视野,创造新文化"的媒体定位,提出了"海外视角"和"平民语言"的策略,在具体操作上坚持风格化、人性化运作,为内地观众提供更加富有亲和力和人情味的纪录片形态,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效果。

  • 标签: 历史题材纪录片 视角 语态 凤凰卫视
  • 简介:广播诞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它是当时无线电通讯技术和电声技术的划时代的结合。它以电波的快捷、声音的真切和接收上的方便在传媒界别开生面,短短的二三十年间它就在全世界得到了普及。锦州的广播始建于1939年,当时是日伪时期的“锦县放送局”,后来在国民党统治下又叫做“锦州广播电台”。1948年锦州解放以后,它一改旧有的呼号。曾

  • 标签: 锦州人民广播电台 咨讯服务 听众服务 广播事业史
  • 简介:十年浩劫留下的后果十分严重,要在短期内消除这场内乱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乱是很不容易的。揭批“四人帮”,必然联系到十年内乱造成的冤假错案,对受迫售的干部、群众进行平反,特别足澄清“批邓、反击钉倾翮案风”的是非,让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和为天安门事件平反.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要求。

  • 标签: 路线 定正 折制 历史 天安门 邓小平
  • 简介:舆论监督是新闻传播学基本和重要的研究对象,传播技术是舆论监督历史演进函数中的重要变量。传播技术的革新进步使舆论监督的主体、客体及监督范围扩大,基于网络互联移动的传播技术,催生舆论监督样态的多样化。传播技术对媒介制度和管理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会受其反作用的制约。研究认为,新兴媒体在进一步融合传统媒体各类功能之后,将使舆论监督的空间进一步扩大,从而消解公众和社会的各种表达边界,并使各种表达诉求和方式实现全面融合,也使其调控和引导更为复杂和困难。这对涉及舆论监督和社会公共表达的制度安排和相关管理而言是一个现实的课题。技术逻辑并非舆论监督变革的唯一变量。

  • 标签: 传播技术 舆论监督 媒介形态
  • 简介:1948年6月15日,由《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的中央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太行山麓的平山县里庄村诞生。从此,在战火中孕育而生的大党报走入了读者的视线,开启了它辉煌的历史。人们在人民日报60余载如泣如歌历史的进程里,如数家珍般的记住了它所记录的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和鲜活的人物典型,感佩新闻前辈在纷飞的战火中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

  • 标签: 《人民日报》 重大历史事件 《晋察冀日报》 发行 落地 1948年
  • 简介:当本届“飞天奖”一等奖的奖杯落定《难忘岁月——红旗渠故事》这部电视剧时,我们感到一种由衷的欣慰,因为我们对这个题材的选择,被实践印证了,被专家和观众认同了。也许有人会问,河南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为什么联手拍《红旗渠故事》?是预见到它会拿奖呢,还是误打误撞碰上的呢?其实,我们选择这个题材,是基于对现实生活和历史生活的某种思考。首先我们河南是农业大省,我们拍电视剧,就是要瞄准农村题材,这是我们的长项。再则是红旗渠的故事发生在30年前,那时人们看它,是把它作为一种先进典型;而它自身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情结却没有被很好地发掘,以至于它的价值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第三点,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年代,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精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底要不要包涵艰苦奋斗的精神?到底要用一种什么精神去支撑我们的民族?红旗渠精神能否与当前的时代精神相融合?最后一点,电视剧创作怎样才能完成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作出什么样的文艺作品才能和时代共谐振,从而达到教育人、鼓舞人、提高人的目的?于是,《红旗渠故事》就在众多的题材中脱颖而出了。应该说,它的成功,首先在于对这个题材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有人说历史老人偏爱那些善于思考的?

  • 标签: 红旗渠精神 时代精神 电视剧创作 河南电视台 民族精神 雕塑
  • 简介:介绍根据从事中国研究的美国学者考证,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中国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后来永载史册的讲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讲话》)。讲话长达四小时,当时在场的听众包括1,800多名党政领导干部。在随后的……

  • 标签: 新闻史 西方新闻媒体 新闻报道 毛泽东讲话
  • 简介: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范松楠在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访学期间就环境传播议题专访了该校传播学者赵月枝。赵月枝教授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宏观框架出发,不仅指出这一框架会为环境传播这一国内新兴传播学分支领域注入新鲜持久的活力,还将中国的环境传播实践置于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加以考察,提出"只有生态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与世界"的理论观点。

  • 标签: 环境传播 环境正义 生态社会主义 历史与现实 市场与技术
  • 简介:1982年4月,施拉姆、余也鲁访问中国大陆的“破冰之旅”,翻开了中国传播学的重要一页。在这段重要的讲学路线图中,广州作为施拉姆、余也鲁的登陆点,由于假想的学科限制,一直以来被大多数新闻学、传播学文献所遗忘。需要澄清的历史事实是,没有广州的讲学活动就没有北京、上海的讲学活动。施拉姆、余也鲁登陆广州,缘起于国内电化教育国外考察团的一次邂逅,体现了广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胆识与包容。他们在广州7天的讲座内容,为中国传播学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施拉姆、余也鲁广州讲学,对带动讲学路线一路北上,促进传播学本土化发展,推动传播学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 标签: 施拉姆 余也鲁 登陆点 传播学
  • 简介:上海是近代中国最早用电影来纪录自己形象的城市之一,其拍摄者是美国人.在1898-1949年即我们称之为老上海的半个多世纪里,美国纪录电影为上海这座城市留下了许多历史记忆的亮点.但奇怪的是,几乎翻遍所有相关的报刊书籍,我们却从未见过一篇文章来专门讨论美国人所拍的老上海纪录电影(简称美国老上海电影).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本文试图从它的内容特点与研究状况来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 标签: 纪录电影 历史记忆 美国人 上海 文献研究 盲点
  • 简介:为隆重纪念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50周年,成都军区《战旗报》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地域优势,结合部队实际,创新报道形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帮助官兵进一步认识50年来西藏社会的历史性进步和西藏人民命运的巨大变化,同时以翔实的史料、故事化的报道手法展示了西藏人民与驻军官兵的鱼水深情,对凝聚军心、鼓舞士气起到了积极作用。

  • 标签: 《战旗报》 民主改革 西藏 报道特色 平叛 纪念
  • 简介:历史维度和现实观照是地域文化传播中两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历史维度是地域文化传播"以历史为主线"开展传播活动的着力点,现实观照是地域文化传播"以现实为表象"开展传播活动的立足处,本文以地方高校学报在地域文化传播中的功能和作用为切入点,探讨了地域文化传播的历史维度和现实观照的内涵及体现。

  • 标签: 地域文化传播 历史维度 现实观照 地方高校学报
  • 简介:<正>1876年12月2日,这个历年高考试卷中从未出现的日子,在中国外交史上却有着重要意义。这一天,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拖着病残之躯,以清政府钦差大臣、署礼部左侍郎、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的身

  • 标签: 驻外公使 郭嵩焘 中国历史 清政府 先行者 英国
  • 简介:3月30日,《辽宁日报》新版启动动员大会在辽宁日报传媒集团召开一总编辑孙刚在会上做了动员讲话,对改版的目的、意义、原则以及办报方针,做了详细阐述。

  • 标签: 《辽宁日报》 传媒集团 总编辑 动员 孙刚 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