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中西艺术精神的异同之处,对中西艺术精神本体进行比较研究,在彼此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融合与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取长补短、去伪存真,促进中西艺术精神在更高的层面上,相互借鉴、发展,为我国新时代艺术创作发展方面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提供可参考的学术资料。

  • 标签: 中西艺术精神 本体比较 天人合一 主客相分 艺术融合
  • 简介: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一次文学沙龙上,李敬泽(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做过一次诚恳的检讨,他说他曾经大言不惭地宣布网络文学就是通俗文学,邵燕君(北京大学中文系)却告诉他网络文学的要害不在文学而在网络①。网络文学的要害真的在于网络吗?抑或还是在于文学?这涉及自它产生以来,对其本体构建的认知问题,大家争论的实质上指涉到当代所有艺术面临的基本问题:艺术究竟是技术的还是精神的。对于网络文学而言,焦点是它到底是为技术还是为艺术的文学?

  • 标签: 文学本体论 网络文学 艺术 技术 北京大学 中国作协
  • 简介:一、技术:自由的存在方式“生活世界”作为专有概念,在其率先使用者胡塞尔那里被理解为“我们作为历史存在者生活于其中的历史世界”。它内在包含两个基本规定:其一,并非一切所谓存在物均能成为人的生活世界,只有那些直接、间接对人有影响的东西才能成为人的生活世界;其二,此条件、环境并非在外在的意义上而言,而是在人的现实规定性这一本体意义上而言。人并非是空洞、抽象的存在。如果说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的,那么,此自由的具体内容或具体规定性则是由此生活世界所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就是人的生活世界。

  • 标签: “生活世界” 现代技术 本体论 视域 历史世界 存在方式
  • 简介:楚默治学,视角素与时人不同。他的书论文章,把书法置于西方美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多重审视中,辅以中国古代诗、书、文、画理论,故常能独抒己见,言人所不能言。这在楚默近日面世的《书法解释学》一书中更是表现无余。该书汇集了楚默多年来在书学理论方面研究、探讨的精华,

  • 标签: 书法 画理 书学理论 书论 表现 文化人类学
  • 简介:冯友兰遗言说“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在近些年大陆儒学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该中国哲学登场了,中国哲学义如何登场,成为学术界热切关注的一个问题。陈来教授的新著《仁学本体》是对两千多年来仁学思想的综合创新,以儒家式的、中国式的哲学建构,回应了当代儒学以及中国哲学理论建构的时代问题。本书是当代儒学复兴的奠基之作。

  • 标签: 当代理论 儒学价值 仁学思想 本体论 教授 陈来
  • 简介:音乐本体是禅宗音乐美学的核心,它主要包括音乐生成和音乐本质两个部分。禅宗哲学的生成建立在“缘起”概念之上,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因缘之相合,音乐的生成便是器、手、意等各种要素在特定时空相遇合的产物。这种非实在的生成直接导致禅宗“五蕴皆空”的“空”观,但其用意并不在“空”本身,而是以“空”化“有”、以“死”化“生”,以前缘之了尽来迎新缘之发生。这一思想影响到音乐,就形成以“定心息虑…‘心无尘翳”为前提的艺术创造。禅宗哲学和音乐美学的真正本体是“心”,音由心生,心随境变,故而声无定式,音无常法。心既是音乐的本原,也是音乐意义的建构者。

  • 标签: 缘起 音乐本体论 禅宗音乐美学
  • 简介:文章从廓清本体言谈空间入手,全面梳理了本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问题.本体就其原初含义来说,特指西方哲学传统形态,与形而上学同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通过对其深刻的批判,实现了哲学革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城中,本体又在两个层面加以言说:一是作为世界本原学说,二是指称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范畴或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在认识意义上谈论所谓世界本原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不在于以某一个核心范畴或理论建构一个体系,而是其革命的方法.

  • 标签: 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认识论 体系 方法论
  • 简介:孔子思想以人格本体与天地境界为核心,从内容与审美两层面积极影响了后世文艺,这是长期受到曲解和忽视的。“不言,谁知其志”是从“人”存在发展的高度极端强调了“言”的必要性,引入文艺领域则是鼓励创作;“各言尔志”表明“志”作为文艺本体是内在、审美的,绝非“扼杀个体/个性”;“志”感于物、达于天,都从内容通向审美;“可以兴”与“为乐”的境界即文艺的审美本体,以此为基础的“文质彬彬”才进入本体范畴。惟其如此,孔学才成为华夏美学的主体,从根本上促进了文艺的发展。

  • 标签: 各言尔志 天地境界 可以兴
  • 简介:黑格尔在本文中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他对于上帝存有的本体证明的观点。首先,他表明对启示宗教的考察有三个环节,即上帝的抽象概念、概念的定在,以及概念与定在的同一性。然后,他回顾了上帝存有的三种证明,其中着重回顾了安瑟尔谟式的本体证明以及康德对它的批判,并表明该证明虽然由于坚持从概念出发的原则而有其合理之处,但其论证过程由于主张对概念的知性式理解而无法令人满意。最后,黑格尔从正面阐述了他自己的概念观,认为概念并非如传统所认为的是一种单纯主观的东西,而是自我区别、建立存在又扬弃这种区别的主客统一的绝对活动,它自在自为地拥有存在于自身中,而上帝的概念正是这样的概念,因而上帝的存有就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获得了证明,黑格尔由此以其思辨哲学改造了传统的本体证明,阐发了一种新型的本体证明,从而呼应了本文的开头。

  • 标签: 上帝存有 本体论证明 概念存在
  • 简介: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了旧唯物主义,提出了新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从本体的视角梳理马克思的这篇文献,可以看到马克思在与以往哲学不同的维度上重建了本体,即实践活动本体,这种本体是对于费尔巴哈感性本体的超越,并对唯物史观的建构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新唯物主义 实践本体论
  • 简介:历史进步观是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一种区别于历史循环和基督教神学史观的新历史理论.历史进步观念关于世界历史具有统一性,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模式以及科学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等观点构成我们当代历史思维的基础.后现代主义对这些理论观点进行了挑战.他们也批判历史进步观的所谓'启蒙运动构想'.这使得讨论历史进步观的理论内涵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 标签: 史学理论 历史进步观 欧洲思想史
  • 简介:本文讨论杨国荣教授所著之《伦理与存在》、《道》到《成己与成物》三书②,主要分两部分,其一为对三书“写作特质”的外部观察与定位,其二为对其中核心术语“本体”一词的使用意义之考察。

  • 标签: “本体论” 写作特质 杨国荣 概念使用 教授 伦理
  • 简介:社会性的自然是戴维·佩珀生态自然观的自然本体之“根”.佩珀的“社会性的自然”概念的出场有其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其时代背景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在环境问题上的伪善导致的严峻生态危机、苏东传统社会主义的解体和失败产生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以及西方生态运动的蓬勃发展.其理论渊源是:后现代绿色思潮下的生态中心主义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各自存在的内在缺陷、法兰克福学派的“人化自然观”以及其他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自然和社会辩证法的理解等.佩珀的“社会性的自然”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性质,是一个社会概念;这一概念本身蕴含了丰富的“自然一社会”关系的辩证观点.他的这些思想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和历史的唯物主义内涵以生态学意义,进一步延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本体的内容,从而对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攻击给予了反击,并为佩珀提出他的“弱人类中心主义”的认识、方法和价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他的这一概念为他继而提出克服自然异化的途径奠定了基础,并且为解决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提供了实践方案.

  • 标签: 戴维·佩珀 社会性的自然 原初境域 生态自然观 自然本体论
  • 简介:<正>抗战时期,中国人对"力"的推崇到达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战国策派正是抗战时期提倡"尚力"思潮的代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陆学界对战国策派的"尚力"思潮给予非常严厉的批判,认为他们的主张应和了国民党政府的统治理念,认为其"尚力"是法西斯反动思想的体现。

  • 标签: 林同济 战国策派 本体论哲学 中国经验 世界视野 美学观
  • 简介:<正>G·卢卡奇是在20世纪思想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其晚年的收笔之作《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亦已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曾遭到早年卢卡奇批评的恩格斯及其《自然辩证法》论述了劳动在从动物(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有关"劳动"的思想,而"劳动"范畴也是卢卡奇思想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范畴。本文试图从二者的思想关系出发.解读卢卡奇的"劳动"范畴。

  • 标签: 卢卡奇 目的论 本体论意义 社会存在本体论 劳动 因果性
  • 简介: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民创造历史;是历史实有,还是历史虚无论;历史是当代史,还是当代以历史为鉴,这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在目前中国文坛却出现了分歧。一股新历史主义的思潮在思想界、文学艺术界、学术界泛起。他们认为:历史是由胜利者——占统治地位的权力者书写的历史。历史是当代史,是为现实政治、经济建设服务的文化史。他们把历史归入一种实用的文本。

  • 标签: 历史本体论 艺术价值 长篇小说 木川 代序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自由这个概念在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萨特在探讨人的存在与世界的根本关系这个核心问题的过程中阐释了人的存在——自由。在萨特看来,焦虑的产生在于自由就是人的存在,人没有固有的本质,但却固有着自由。自由是在人的选择中实现的,即使遇到各种处境,也不会阻止人的自由。因为在处境中人是绝对自由的,而无论人是以人为性的方式存在着,还是以超越性的方式存在着,人的存在都是自由的。人的自由是先天的,人无法逃脱自由,自由在萨特这里被上升到本体的意义。

  • 标签: 萨特 自由 人为性 超越性 本体论证明
  • 简介:党内法规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作为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而其逻辑起点和首要问题即是建立党内法规本体研究的法理范式。党内法规由"党规概念""党规规则""党规原则"三要素构成。党内法规确认和调整党内关系的结果便是"党规关系"。

  • 标签: 党内法规 党规关系 党规概念 党规规则 党规原则
  • 简介:广泛深入的研究不断拓宽翻译研究的思路,更影响着翻译研究本体的构成与体系。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众多的翻译理论流派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状况,往往导致对翻译本体认识的模糊,使翻译教学所涵盖的理论综合性弱化。文章从翻译综合学派思想的分析入手,谈翻译本体构建,进而论证翻译研究的本体应建立于早期的经典文献的翻译实践及理论之上,提出翻译教学一旦注重这一翻译研究的本体,则能够领悟到翻译综合派的综合实质。

  • 标签: 翻译本体论 翻译综合学派 翻译教学
  • 简介:上世纪60年代规范伦理学的复归是伦理学理论的一个发展,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看,规范伦理学必然会碰到这样一些理论困境:道德规范的根源如何确认?道德规范的确证是否可能?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如何保证?道德规范如何适用于人之外的世界?

  • 标签: 规范伦理 存在哲学 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