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5 个结果
  • 简介:5月24日,在扬州大学举办的2014年江苏省翻译学术研讨会上,隆重举行了首届“外社杯”江苏省高校教师翻译大赛颁奖典礼。英译汉组和汉译英组各10位一等奖选手上台领奖。中国翻译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翻译协会会长许钧教授、江苏省翻译协会名誉会长张柏然教授、扬州大学的校领导以及江苏省社科联学会部领导为获奖选手颁奖。南京晓庄学院童颖等10位选手获汉译英组一等奖,南通大学陈光华等10位选手获英译汉组一等奖。首届“外社杯”江苏省高校教师翻译大赛由江苏省翻译学会、江苏省高校外语教学研究会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去年11月启动以来,吸引了全省50多所高校250多位选手参加比赛。5月23日,汉译英组和英译汉组各有50位在初赛中胜出的选手进行了90分钟的现场笔译决赛。本此大赛旨在发现翻译高端人才、服务江苏文化走出去战略。获奖选手中的佼佼者成为出版社和翻译界的新宠,应邀签约成为翻译高端后备人才。今年下半年,组织方将适时启动第二届翻译大赛。

  • 标签: 高校教师 江苏省 翻译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大赛 决赛
  • 简介:本文以辩证系统观为指导,提出一种英语歌曲在英语教学申的系统运用方法,首先论述了其哲学、语言学、学习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及教学实践基础,然後描述了备课过程中英语歌曲选择和准备程序及课堂教学申英语歌曲教学程序。作者认为,适一方法的运用能够大大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 标签: 英语歌曲 英语教学 辩证系统观
  • 简介:预科汉语教学是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的语言技能课,但有的教师却上成了知识讲授课。因此有必要规范预科阶段的汉语课堂教学秩序。

  • 标签: 课堂教学 规范教学 预科
  • 简介: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选编了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很多老师都将这两篇短文分开来,这样的处理其实是欠妥当的。编者之所以将这两篇短文编在一处,是要发挥它们的综合作用,如果分开,就会失去这种作用。

  • 标签: 阿西莫夫 短文 《被压扁的沙子》 文章 课标教材 线
  • 简介:教学诊断与改进是当前职业学校教学工作面临的热点话题。通过对比分析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两者的理念、目标和方法等内容,提出职业学校运用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来推动'诊改'工作的建议。

  • 标签: 职业学校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教学诊断与改进
  • 简介:针对职校学生厌学现象和传统语文教学轻视学生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了中职语文'主体性自由阅读'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查—读—赏—悟—写'的阅读导学模式,基于学情,以学定,顺学而导,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传统课堂中的教师讲堂变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 标签: 中职语文 主体性自由阅读 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
  • 简介:关于近代洋传入云南部分少数民族中的一些问题的探索蔡泽军在近代,基督,天主教等(以下统称为洋)传人中国总是伴随着殖民者的剑与火,使它带有极强的侵略性。由于在思维模式上的传统僵化,史学研究者往往着笔于揭露洋的侵略性,而忽略或讳莫如深其它问题。宗教...

  • 标签: 少数民族地区 原始宗教 反洋教斗争 传教士 云南少数民族 历史背景
  • 简介: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越发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而'先学后,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可以实现'要我学'到'要我学'之间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因此将'先学后,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小学语文
  • 简介:10月26日下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侨办副主任张晓迪一行访问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华侨大学副校长刘斌在厦门校区行政研发大楼408会议室会见了张晓迪副主任一行,并向客人介绍了华侨大学的办学规模、校区规划及华文教育发展现状。华侨大学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华文教育品牌项目给张晓迪副主任留下了深刻印象,双方就如何加强联系合作,共同拓展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空间展开交流与讨论。

  • 标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华侨大学 合作 大学校 校区规划 教育发展
  • 简介:5月26日上午,第三届“外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江苏省赛区决赛在徐州落幕。经过激烈角逐,苏州大学夏天获得本科综合组一等奖;苏州职业大学顾韵获得高职综合组一等奖;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曹丹获得本科听说组一等奖;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花萌获得高职听说组一等奖。四位一等奖选手经过三分钟的即兴演讲PK,经全体评委投票决定,苏州大学夏天老师和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花萌老师代表江苏省分别参加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综合组与听说组总决赛。

  • 标签: 教学大赛 大学英语 江苏省 决赛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苏州大学
  • 简介:苏珊·桑塔格宣称其在开山之作《恩主》的写作中“力避自传性”,评论者也几乎都相信这是一部“反自传性”的虚构类小说。在桑塔格的日记《重生》中可以发现,《恩主》原来的标题为《希波赖特之梦》。“梦”作为母题在桑塔格的写作中被反复变形运用,既成为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也折射出作家对其自我意识的坚持拷问。“冲破教堂之梦”是小说中主人公所做的第三个梦,其中隐藏大量的宗教符号,这与作家声称自己是“无神论者”相左。本文因循胡瑟尔将“梦”划在“象征”类型之下的研究路线,借助符号学的阐释方法,解码桑塔格在《恩主》中构建的“梦”艺术符号背后隐蔽的自我意识,旨在揭示象征系统之下的意识形态,以期在更为深入的层面上探讨桑塔格文学创作的思想性,以及作家的自我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恩主》表面上“反自传性”地建构希波赖特之梦的符号,实际上却是艺术地再现作家的自性一一处于流散中的犹太性以及改宗下的宗教感。这种矫揉造作的写作策略实质就是日后令桑塔格扬名的“坎普”观,而在同化与现代性的双重压力之下,作为犹太裔作家,桑塔格走上一条折中主义的启蒙路线--犹太“灵知神话”成为她自我意识的“恩主”。

  • 标签: 苏珊·桑塔格 《恩主》 宗教符号 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