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长江、黄河源区是中国湿地分布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引起了严重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为了定量分析湿地退化过程,利用1986年的TM和2000年的ETM+卫星遥感数据,在GIS软件支持下,用景观格局指数对长江、黄河源区15a来湿地的分布和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a间,长江、黄河源区湿地面积减少了2744.77km^2,平均减少率为1.2%/a。长江源湿地的退化比黄河源明显。湿地主要是由高寒沼泽草甸湿地向高寒草甸湿地、裸岩裸土地和高寒草原演变,以及由水域向滩地转变。各湿地景观类型斑块数增加,破碎度和分维数提高,优势度降低,湿地景观空间结构趋于复杂,景观异质性增加。15a间研究区湿地生态服务价值降低了37.86×10^8。元。气候干暖化是造成源区湿地变化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加剧了这一进程。

  • 标签: 高寒湿地 长江 黄河源区 变化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 简介:由于海温、高原积雪和大气环流异常等特定条件,引发了1998年夏季长江的特大洪涝,而90年代的气候特征也对1998年长江大水起到一定的作用。从中国夏季降水、大气环流、冬季高原积雪和海温等方面分析年代际气候变化对1998年长江大水提供有利的气候环境。

  • 标签: 长江大水 年代际气候变化
  • 简介:摘要合江长江公路大桥为国内跨度最大的拱桥之一,上部结构施工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为确保工程质量及施工安全,项目团队克服重重困难,高效完成钢桥结构的制作与发运。

  • 标签:
  • 简介: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科研人才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显得愈发重要。基于2006~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论文作者数据和专利发明人(发明专利)数据,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空间密度分布和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上述科研人才的空间分布以及集聚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内,科研人才分布集中于区域中心城市,且分布随时间变化呈集聚性增加特征;此外,论文作者和专利发明人在城市群内的时空分布也呈现了不同的特征。

  • 标签: 基尼系数 泰尔指数 空间密度 局部莫兰指数 科研人才
  • 简介:利用1993~2009年长江上游气象站和峡梯调自动雨量站逐日降水资料,对长江上游流域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提出了干湿季节转换指标和计算方法。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流域平均年降水量为850~1150mm,由东南向西北减小;峡区间降水年际变化最大,四川盆地其次,乌江和长上干降水的年际变化相对稳定;峡区间东段与川西北相比,雨季开始时间早56d,结束时间晚17d,雨季持续时间相差72d;夏季风由东南向西北推进缓慢,冬季风由北向南推进迅速;统计各水文分区强降水发生相互关联度,其结果有助于对数值预报降水落区预报进行订正。

  • 标签: 长江上游 干湿季节转换 雨季临界值 降水分区关联度
  • 简介:Dailymaximumrainfall(R1D)washigherintheJialingRiverbasin,theTaihuLakeareaandthemid-lowermainstreamsectionoftheYangtzeRiverbasininthe1990s,andtherewasagoodrelationshipbetweenECHAM5/MPI-OMmodelsimulationandtheobserveddataaboutextremeprecipitation(R1D).UndertheIPCCSRESA2,A1B,andB1scenarios,R1DsareallprojectedtobeinincreasingtrendsintheupperYangtzeRiverbasinduring2001-2050,andR1DshowsamoresignificantincreasingtendencyundertheA2scenariowhencomparedwiththeA1Bscenariobefore2020.WithrespecttothemiddleandlowerYangtzeRiverbasin,anincreasingtendencyisprojectedbefore2025,andsincethentheincreasingtendencywillbecomeinsignificant.TheremightbemorefloodstothesouthoftheYangtzeRiverandmoredroughtstothenorthinthenextdecades.

  • 标签: YANGTZE River basin EXTREME precipitation DAILY
  • 简介:通过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对长江峡地区陡山沱组层型剖面---田家园子剖面成冰系南沱组顶部和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下部102个岩石样品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重点分析了氧化还原敏感元素(Zn,Co,U,Mo,Ni,V)的富集特征,并探讨其可能成因机制以及峡地区成冰纪-埃迪卡拉纪转换时期的水体特征。结果表明:在南沱组顶部仅Zn和Co富集;在盖帽白云岩下部,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均富集,而在盖帽白云岩上部,除Zn和V外,其他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均亏损;在陡山沱组Ⅱ段下部,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由最初的亏损,逐渐变为较稳定的富集。在陡山沱组下部,出现2次明显的富集峰值,分别出现在剖面的0.4m处(盖帽白云岩中间)和6.5m处(陡山沱组Ⅱ段下部)。整个剖面大部分样品具有Eu的轻微正异常(Eu/Eu*<1.6),而在剖面0.4m和6.5m处,Eu具有明显的正异常,结合稀土配分类型、Y/Ho值、La异常、Ce异常等指标,推测这2次异常均可能受到深海热液流的影响,而缺氧海水的上涌造成水体缺氧,导致这些元素出现富集峰值。U/Th、V/(V+Ni)以及稀土元素指标综合指示,峡地区南沱组顶部冰碛岩应为氧化环境下的沉积物;随着冰川消融,冰融淡水注入古海洋,陡山沱组盖帽碳酸盐的沉积受冰融淡水的影响,深部缺氧海水的上涌使沉积水体经历氧化-缺氧-氧化的转变,海水的分层性较强;而陡山沱组Ⅱ段下部沉积环境以分层性较弱的弱氧化环境为主。

  • 标签: 三峡地区 南沱组 陡山沱组 转换时期 元素地球化学
  • 简介:就目前来看,社会城市化发展趋势与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之间的固有矛盾不断激化,各类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持续增长,对人民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从根本上控制地质灾害影响范围,需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切实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效率。基于此,本文围绕浙江地区,就物探技术的理论研究及物探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具体应用进行相关概述。

  • 标签: 地质灾害防治 物探技术 应用
  • 简介: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周边的湿地经常因城市扩展而被占用,造成了局部生态环境的变化。利用遥感技术,研究福州市浦下湿地开发引起的热环境变化。利用LandsatTM卫星影像反演了浦下湿地2006年(开发前)和2010年(开发后)的建筑指数、植被覆盖度、土壤和植被湿度、地表温度等主要地表信息参数,分析湿地开发前后这些参数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结果表明,与2006年相比,该湿地被部分开发后,2010年,植被覆盖度平均减少了10.00%,湿度平均降低了25.64%,建筑指数平均增大了13.85%,地表温度平均升高了48.39%。浦下湿地部分被开发为建设用地后,地表温度显著提高,热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

  • 标签: 城市建设 湿地开发 热环境 遥感 福州
  • 简介:在隧道开挖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围岩失稳,变形的问题。本文结合了宁德至武夷山高速公路S4合同段下隧道工程,利用灰色聚类法对隧道围岩分级进行了分析计算,对比传统分级法与灰色聚类法两种分级结果,并对隧道开挖施工后围岩稳定、支护提出了意见。

  • 标签: 隧道 围岩分级 围岩稳定性 灰色理论 灰色聚类
  • 简介:根据长江中游地区暴雨的基本特征和活动规律,将长江中游地区暴雨划分为五种类型:1)梅雨锋型,2)冷锋型,3)中尺度幅合体,4)东风辐合型,5)涡旋型,本文对其中一类梅雨锋型暴雨进行了仔细分析,概括出它的云雨场概念模型,得出了降水的初生源地,移动路径,生命史和强降水产生的多发区,并配置了有效的物理量场,为暴雨短时预报提供了依据.最后介绍了在VAX-3200短时工作站上实现概念模型在实际预报中应用的技术.

  • 标签: 暴雨 概念模型 预报
  • 简介:研究地层沉积结构是认识河流变迁历史的重要手段之一,潮区界作为河流物质和能量传输的关键界面之一,于2015年洪季,利用浅地层剖面仪对长江潮区界上界河段河槽浅地层结构进行了“覆盖式”探测.结果表明:长江潮区界上界河段河槽床面发育了大量沙波,尺度较大,陡坡明显朝向下游;崇文下游两侧水道中沙波发育较少,尺度也较小;浅层沉积结构显示该河段部分河槽床面以下存在4处不同形态的地质构造.

  • 标签: 沉积结构 浅地层剖面仪 潮区界 沙波 长江
  • 简介:对近十多年来不同研究者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成矿地质背景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分析,重点总结了该区区域构造格架、壳幔结构、变质基底等地质构造环境,构造、沉积、岩浆作用、地质流体及区域成矿地球化学特征等主要控矿和成矿地质因素,区域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这对深化该区的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研究具重要意义.

  • 标签: 地质背景 构造环境 成矿规律 成矿模式 长江中下游地区 成矿带
  • 简介:[摘要] 江底隧道施工最大的风险是隧道围岩垮塌、冒顶和裂隙涌水。武汉长江隧道施工实际穿越江底33条断层破碎带、共计648米长,施工难度极大,安全风险也极大。本文结合具体施工实践,介绍了隧道施工穿越江底断层破碎带的钢拱架技术安全防治措施的经验所得,包括超前钻探、地质预测预报分析及短距开挖、短距钢拱架防护、锚喷初支防护、短距永久支护等措施,谨仅为同类型的隧道施工提供参考。

  • 标签: [] 江底隧道  断层破碎带   技术安全防治措施  
  • 简介:[摘要] 江底隧道施工最大的风险是隧道围岩垮塌、冒顶和裂隙涌水。武汉长江隧道施工实际穿越江底33条断层破碎带、共计648米长,施工难度极大,安全风险也极大。本文结合具体施工实践,介绍了隧道施工穿越江底断层破碎带的钢拱架技术安全防治措施的经验所得,包括超前钻探、地质预测预报分析及短距开挖、短距钢拱架防护、锚喷初支防护、短距永久支护等措施,谨仅为同类型的隧道施工提供参考。

  • 标签: [] 江底隧道  断层破碎带   技术安全防治措施  
  • 简介:最近因工作需要,参阅了几本测量学教材,关于直线定向部分对子午线收敛的论述,笔者认为似有不够确切之处。如华东水利学院测量教研组编的《水利工程测量》(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称“两点的子午线间所夹的角度,称为子午线收敛”;北京工业大学编的《测量学》(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称“地面上两点真子午线间的夹角,称为子午线收敛”并在附图中把过地面点所作的大园切线称为真子午线。

  • 标签: 子午线收敛角 水利工程测量 《测量学》 北京工业大学 出版社 地面点
  • 简介:1会议基本情况2015年11月913日,第6届亚洲大洋气象卫星用户大会(AOM—SUC-6)在日本东京举行。中国气象局派出了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魏彩英副主任为团长,综合观测司庞品、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张甲珅、郭强和方翔为成员的代表团参加了此次会议。

  • 标签: 气象卫星 大洋洲 用户 亚洲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中国气象局
  • 简介:长江中下游铜、金成矿带铜、金多金属矿床主要由两个主要成矿系列-与海西期喷流(热水)沉积作用有关的成矿系列和燕山期中本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成矿系列构成。文章综合分析成矿带形成的地球动力学及地球化学背景,以阐明矿床成因。

  • 标签: 矿床成因 地球动力学 地球化学 铜、金矿床 长江中下游
  • 简介:摘要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水平虽然已经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的电气自动化水平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对电气自动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促进电气自动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 标签: 电气自动化 现状分析 未来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