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应该与它所处的历史方位相适应,应该与它所担负的历史任务、所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以及所处的历史环境相适应。在不同的历史方位中,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历史特征是不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领导方式突出特点是命令式、运动式;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一方面继承了以前的命令式、运动式,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和政策治国等特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开始朝着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方向坚定地迈进。

  • 标签: 历史方位 领导方式 执政方式 民主化 法制化
  • 简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党的执政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伦理向度定位于:以以人为本为伦理诉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以实现社会公正为前提和条件;以实现社会和谐为目标。其问题域在于:正确处理党权与法权、党权与政权、执政与参政以及党群的关系,进而确立法权高于党权的伦理原则、支持政府依法行政的伦理规范、支持政协履行自身职能的伦理要求和确立全心为民的伦理宗旨,通过道德的力量,规范党的执政行为,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执政方式 伦理
  • 简介:新中国成立以来,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致力于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民生。这是党的宗旨使然,也是党执政的使命和目标。但改善民生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而改革开放是解决中国民生问题的重大转折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改革开放,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不仅是党的宗旨的价值所在,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执政 改善民生 改革开放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党建设的阐述,构成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丰富内容,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但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缺乏对共产党执政条件下自身建设问题的思考。列宁和毛泽东的党建思想有许多发展,并对执政党建设作了探索,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两代中共领导集体,在实践中高度重视党的建设问题,使执政党建设的理论逐渐丰富起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思路。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重大发展。

  • 标签: 执政能力 党建学说 重大发展
  • 简介:应当确立“三个代表”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公理。由“生产力”导出“我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公理,进而按这个公理确定经济纲领,按这个确定的经济纲领进行物质文明建设;“文化”导出“我党必须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公理,进而按这个公理确定文化纲领,按确定的文化纲领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人民”导出“我党必须�

  • 标签: 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执政 执政公理
  • 简介:摘要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剩余的部队分别转移到山区和农村,逐步创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开始局部执政时期。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最终取得了在全国范围的执政地位。

  • 标签: 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经验
  • 简介:凡是到过浙江省平阳县“小童洲幼儿园”参观的各界人士都举起大姆指夸扬举办者的办学风采。一位来自京城的国家督学参观后说“这里比中南海的幼儿园还好”。

  • 标签: 幼儿园 教育集团 幼教 民办 纪实 创办
  • 简介:从党与法的关系这一视角,回顾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为执政党后,党对法律权威和法治作用的认识历程;分析了长期以来执政方式陷入人治怪圈的原凶;在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中,阐明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法治化的重大意义,同时也积极探寻了执政方式法治化的途径。

  • 标签: 执政方式 党的政策 人治 法治 权威
  • 简介: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如何提高执政能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执政体制建设为执政能力提高提供制度、体制保障,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执政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执政体制建设,还应借鉴和运用党执政过程中积累的历史经验教训。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执政体制建设 经验教训
  • 简介: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在总结党的建设丰富经验和继承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础上,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比较完整地阐述了执政党建设的有关重大理论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标签: 执政党建设 新的伟大工程 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
  • 简介:中亚国家发生“颜色革命”的内因表现在:经济衰败,执政的绩效合法性不存;民主形式化,政府管理失控;腐败现象严重,政治权威弱化。其深刻教训是,必须以发展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社会公正,小心“民主”陷阱,以此为鉴。健全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基本思路是:重塑公平正义、发展特色民主、严惩腐败不作为。

  • 标签: “颜色革命” 中国共产党 执政合法性
  • 简介:互联网+”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其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已产生并将继续产生巨大的甚至“颠覆性”的变革。作为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政治进步,也可能引发一定的政治社会危机和政局动荡。对追求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而言,“互联网+”条件下虚实相生的多维执政空间迫切需要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升执政能力。从网络游戏产生的“边缘革命”到新媒体在意识形态传播方面的特点,从信息公开到舆论引领,从党内监督到政府决策,都需要对“互联网+”的积极影响与风险防范进行认真研究,这样才能借助新产生的网络空间加强执政权威的建构,增强党的执政自信。

  • 标签: “互联网+” 社会转型 执政能力 政治风险
  • 简介:党的十九大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执政党建设的“伟大工程”。执政党建设的伟大工程,含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和哲学意蕴。首先,执政党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体现为唯物史观的哲学意蕴和对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化用;其次,对坚定理想信念的强调和严于律己的道德要求,具有深刻的道德哲学意蕴;再次,对崇高事业和高尚人格的要求,则表达了人生哲学的意蕴。

  • 标签: 伟大工程 执政党建设 哲学意蕴
  • 简介:提高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执政能力,是党努力适应自身角色的转变,促进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它也是实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保证。我们必须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和促进社会公平,最终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达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之目的。

  • 标签: 和谐社会 执政能力 党的建设
  • 简介:摘 要: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领导干部是国家治理的中坚力量,要在国家治理中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必须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伟大实践对国家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才能更好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 标签: 制度优势  治理效能  领导干部
  • 简介:本文通过对诺夫乔伊的观念史、施特劳斯学派的解经式研究、萨顿和柯瓦雷的科学思想史研究、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研究、年鉴学派为代表的文化史心态史研究、昆廷·斯金纳为代表的概念史研究等方法的回顾和综述,认为在西方思想史研究存在内在理路和外部方法的两种传统路径。在这两者的学术史演进中,思想史研究重点也从思想观念本身转移到了思想观念的形成和意义建构的路径和方式上,并据此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范式。探讨这些研究范式及其基础对于拓展教育思想史研究的范围,形成新的研究思路具有借鉴意义,也对探明教育思想史、观念史和文化史的研究范围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思想史 观念史 文化史 意义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