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目前本地区儿童浅部真菌病的发病情况及病原菌菌种构成。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来我院皮肤科门诊确诊的131例浅部真菌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31例浅部真菌病患儿中,足部浅部真菌病最多,为47例(35.9%),其次是躯干部(除外股部)32例(24.4%),指(趾)甲24例(18.3%),股部12例(9.2%),手部9例(6.9%),头部7例(5.3%);男孩84例(64.1%),女孩47例(35.9%),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孩年龄8个月~14岁,女孩年龄3个月~14岁;在分离出的96株菌株中,红色毛癣菌最多(37株,38.5%),其次是白念珠菌(28株,29.2%)和犬小孢子菌(12株,12.5%),其他还有马拉色菌3株,热带念珠菌2株,其他念珠菌属10株,絮状表皮癣菌1株,须癣毛癣菌1株,未分类真菌2株。结论131例儿童浅部真菌病中,足部浅部真菌病最多;致病菌种以红色毛癣菌、白念珠菌为主。

  • 标签: 儿童 浅部真菌病 病原真菌
  • 简介:目的应用反向线点杂交技术(reverselineblothybridization,RLB)快速鉴定临床常见的曲霉属和毛霉目真菌。方法收集我院真菌真菌病研究中心保存的5种曲霉菌(烟曲霉、黄曲霉、黑曲霉、土曲霉、构巢曲霉)和7种毛霉目真菌(冻土毛霉菌、总状毛霉菌、卷枝毛霉菌、少根根霉、小孢根霉、微小根毛霉、伞状犁头霉),共计98株菌株。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菌株进行PCR扩增,用12个真菌种特异性探针与扩增后产物进行反向线点杂交。将RLB结果与真菌传统形态学鉴定结果、ITS区DNA测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RLB可以正确鉴定98株实验菌株,与形态学方法和ITS区测序方法鉴定结果100%一致,种特异性探针之间未见交叉杂交,显示出该方法的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8株阴性对照菌株(白念珠菌、茄病镰刀菌、尖端赛多孢、马尔尼菲青霉、疣状瓶霉、棒曲霉、日本曲霉以及雅致小克银汉霉),使用RLB方法无法鉴定。通过烟曲霉基因组DNA浓度10倍倍比稀释法验证RLB的敏感性为1.8×10-3ng/μL。结论RLB技术为实验室早期快速诊断、鉴定临床常见的曲霉属和毛霉目真菌提供参考。

  • 标签: 曲霉 毛霉 PCR 反向线点杂交
  • 简介:通过论述循证医学对浅部真菌病的中医临床研究意义,回顾其在中医药治疗浅部真菌病临床研究中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中医对浅部真菌病的认识由来已久,已知具有抗真菌作用的中药有很多,但由于中药单方和复方成分复杂的特点,这类相关研究的数量不多且质量不高,一定程度限制了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的整体科研设计思路。该文介绍了澳大利亚抗真菌药物——茶树油的研发历程,探索中医药治疗浅部真菌病的循证医学之路(Evidence-BasedMedicine,EBM),结合提供思考与设想,也为浅部真菌病的中医药规范化诊疗提供借鉴。

  • 标签: 循证医学 中医药 抗真菌
  • 简介:目的建立甲真菌病动物模型,观察局部使用5%阿莫罗芬甲涂剂治疗模型甲的疗效.方法我们将须癣毛癣菌接种在新西兰白兔的后肢趾甲上,构建兔甲真菌病模型,感染成功后予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真菌在甲内的生长形态和方式,并外用5%阿莫罗芬甲涂剂治疗模型甲4周,用真菌学半定量培养评估其疗效.结果在免疫抑制的情况下,须癣毛癣菌感染新西兰白兔的甲真菌病模型构建成功,接种1周后趾甲近端即出现白色、淡黄色云雾状的改变,与人甲真菌病的临床改变相似.组织学可以看到有隔分支菌丝穿入甲板,到达甲床.接种后2、4、6周,模型甲总体感染率分别为52.78%、77.78%和83.33%.外用5%阿莫罗芬甲涂剂治疗2、4周时真菌学有效率分别是22.22%和66.67%.结论成功建立了甲真菌病的动物模型,并用此模型评估了外用抗真菌药的疗效,5%阿莫罗芬甲涂剂治疗兔甲真菌病4周的真菌学有效率为66.67%.

  • 标签: 甲真菌病 新西兰白兔 组织学检查 真菌培养 5%阿莫罗芬甲涂剂
  • 简介:目的建立检测常见丝状真菌感染病原菌的PCR-RFLP和多重PCR方法。方法建立以PCR技术为基础的限制片段长度多态(RFLP)方法,首先用真菌通用引物扩增丝状真菌的ITS区,然后用限制核酸内切酶对PCR产物进行酶切。用4种丝状真菌的特异性引物建立多重PCR体系,用该体系检测单模板、双模板和三模板的扩增情况,并测定该体系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用PCR-RFLP技术能够鉴别5种常见丝状真菌,多重PCR能够根据扩增片段的不同鉴别菌种,在合适的反应条件下,对单模板、双模板和三模板均能扩增出目的片段。结论PCR-RFLP和多重PCR技术能够快速鉴定丝状真菌感染病原菌,有临床应用的良好前景。

  • 标签: 丝状真菌 PCR-RFLP 多重PCR 分子鉴定
  • 简介:真菌是一种古老的生物,显微镜问世后,许兰黄癣菌就是最早发现的致病真菌,但由于真菌在自然界位置未定,直到上世纪中叶才明确它是与动物界,植物界并列的真菌(菌物)界。解放前,我国虽然也有几个兼职医学真菌学元老,但多为临床学家兼任,当从患者分离出并认定为真菌所致病,明确诊断,定下疗法,治疗患者,最后总结报告,极少有菌种保藏的研究。我国真菌界元老如杨国亮、曹松年、郭可大、张柏英等教授虽然也从国外带回一些模式菌种,但多用来作观摩对比,谈不上成立保藏中心。当一些模式菌种发生变异,即失去其保藏价值。在食品工业真菌方面尤其如此,损失更大,如众所周知的味精产生菌,最早是由我国专家学者分离出,但不幸被日本人拿走,生产出所谓“味之素(即今味精)”,反而倾销到我国,还保有专利。另外一种红曲,亦为我国独创,既是食物天然添加剂,还能发酵生产酱腐乳等,品味精美,市场价值不菲。其他如茅台,五粮液等酒曲,更是价值连城,非常宝贵。

  • 标签: 致病真菌 菌种保藏 中国医学 市场价值 发酵生产 天然添加剂
  • 简介:伊曲康唑口服治疗浅部真菌感染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我们在2009年3~9月,采用伊曲康唑口服联合外用抗真菌药治疗33例泛发性体癣患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和真菌学疗效,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泛发性体癣 伊曲康唑 联合治疗
  • 简介:真菌感染一直是困扰临床医师及患者的问题,两霉素B作为一种广谱抗真菌制剂,被誉为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金标准"。但由于两霉素B的毒副作用,因而限制了其临床的使用。而脂质体独特的靶向作用,极大的减少了其毒副作用。已经广泛应用于深部真菌感染治疗,获得较好疗效。锋克松作为注射用两霉素B脂质体的独家国产制剂自上市以来,其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为临床医师和患者都带来了更好的选择。为了交流临床治疗和用药经验,《中国真菌学杂志》与上海新先锋药业有限公司共同举办此次征文活动。

  • 标签: 两性霉素B 临床应用 脂质体 注射用 杂志 中国
  • 简介:目的比较白念珠菌酵母相与菌丝相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的差异,为病原真菌学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TBFUNGUS3药敏试剂盒对临床分离的220株白念珠菌进行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结果220株白念珠菌酵母相与菌丝相对两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5-氟胞嘧啶5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分别为97.27%与97.73%,81.82%与85.00%,87.27%与90.46%,92.72%与95.00%,96.82%与97.27%。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对白念珠菌酵母相MIC值明显高于菌丝相,差异有显著(P<0.05),两霉素对白念珠菌酵母相和菌丝相MIC值差异不显著(P>0.05)。受试菌株两相细胞对5种抗真菌药物敏感度总体一致为85.46%(188/220),有32株菌株酵母相表现为耐药及中介,但菌丝相却为中介与敏感。结论白念珠菌酵母相和菌丝相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抗真菌药物对菌丝相的抗菌活性强于酵母相。

  • 标签: 白念珠菌 酵母相 菌丝相 敏感性
  • 简介:目的探索一种结果更可靠的真菌直接镜检方法。方法对600例临床高度疑似真菌感染的标本分别采用荧光染色法和KOH湿片法进行真菌直接镜检。结果荧光染色法和KOH湿片法的真菌检出率分别为97%和88.5%。结论荧光染色法是一种适合临床的、快速有效的真菌镜检方法。

  • 标签: KOH湿片法 真菌直接镜检 真菌荧光染色法 真菌感染
  • 简介:由本刊编辑部与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浅部真菌病治疗进展研讨会”于2006年7月5日-9日在成都市召开。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百余名代表参会。

  • 标签: 浅部真菌病 治疗 会议 上市 成都市 编辑部
  • 简介:目的通过建立真菌透甲模型,观察真菌透甲时间,来探讨红色毛癣菌与短帚霉的相互作用。方法建立真菌透甲模型,分为红色毛癣菌组、短帚霉组、短帚霉-红色毛癣菌混合组,分析各组透甲时间。结果透甲模型中,红色毛癣菌的透甲时间为(9.46±1.89)d,短帚霉的透甲时间为(2.62±0.96)d,混合组中短帚霉的透甲时间为(2.54±0.78)d。结论体外透甲模型中,短帚霉比红色毛癣菌先穿透甲板。混合组中,红色毛癣菌对短帚霉的透甲时间无明显影响。

  • 标签: 甲真菌病 模型 红色毛癣菌 短帚霉
  • 简介:由中国微生物学会真菌专业委员会与《中国真菌学杂志》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真菌感染与宿主免疫学术研讨会将于2016年9月22~24日在浙江省宁波开元名都大酒店召开,会议将通过研讨各种致病真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揭示各种致病真菌感染的发病机制,促进我国在真菌病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为提高我国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治水平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真菌感染 宿主免疫 致病真菌 中国微生物学会 器官移植 真菌学
  • 简介:目的了解濮阳地区部分浅部真菌病中两种及两种以上真菌混合感染的情况。方法对临床确诊为浅部真菌病的患者456例,取标本行10%KOH直接镜检、真菌培养及菌种鉴定。登记确诊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其中}昆合感染的发病特点。结果确诊皮肤癣菌和念珠菌混合感染病例36例,分离率为7.89%,多见于股部(58.33%)和足部(27.78%);分离菌株72株,皮肤癣菌中以红色毛癣菌为主(75.00%),念珠菌中以非白念珠菌为主(72.22%)。结论濮阳地区部分浅部真菌病中混合感染主要为皮肤癣菌和念珠菌的混合感染,多见于股部和足部;致病菌以红色毛癣菌和非白念珠菌为主。

  • 标签: 浅部真菌病 混合感染 红色毛癣菌 非白念珠菌
  • 简介:目的探讨伏立康唑与卡泊芬净治疗严重烧伤后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6月~2016年6月严重烧伤并发真菌感染患者共62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在给予同等剂量的氟康唑静脉注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30例使用卡泊芬净进行治疗,观察组32例使用伏立康唑进行治疗;分析62例患者的临床感染特征,并比较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结果临床感染症状主要包括体温高、脉搏异常、咽喉肿痛、咳嗽咯痰、精神异常、肺部阴影并存在啰音等;感染部位以创面感染为主;引发感染的真菌以白念珠菌与热带念珠菌为主,分别为55.93%和20.33%.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84.38%和86.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都较低.结论对严重烧伤后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采用卡泊芬净与伏立康唑进行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严重烧伤 真菌感染 卡泊芬净 伏立康唑
  • 简介:目的探讨1950~2007年中国深部真菌病的历史地理学规律,为防治该类疾病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检索1950~2007年中国深部真菌病文献,设置发病年龄、病种、相关发病因素等特征变量,以中间年限1980年和中国八大地区为界,采用SPSS13.0对报道的15778例深部真菌病在不同时段及不同地区间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中国深部真菌病呈逐年增长趋势,在地域上逐渐由集中向分散变化,报道病例数前三位的地区依次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原地区和岭南地区。中国深部真菌病的高发年龄段、病种和相关发病因素具有不同的历史地理学特征,1950~2007年,该病的高发年龄均为中青年,但1980年后,中青年比例下降,儿童和老年病例增多;且报道病种在1980年后明显增多,其中以念珠菌病最多见和最广泛,而鼻孢子菌、球孢子菌、帚霉菌感染区域仍较局限;同时,1980年前外伤是发病主要相关因素,而在1980年后被不洁接触、抗生素滥用、慢性病等取代。结论中国深部真菌病的发病率将逐年上升,气候湿润、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地区等将成为该类病的主要发病区。将深部真菌病的防治工作与其历史地理学特征结合起来,对从整体上把握该类疾病的发病特征和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深部真菌病 中国 历史地理学
  • 简介:由中国微生物学会真菌专业委员会与《中国真菌学杂志》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真菌感染与宿主免疫学术研讨会将于2016年9月22~24日在浙江省宁波开元名都大酒店召开,会议将通过研讨各种致病真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揭示各种致病真菌感染的发病机制,促进我国在真菌病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为提高我国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治水平提供理论基础。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就上述内容进行演讲,同时也搭建国内真菌工作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学术平台,欢迎感染、呼吸、血液、ICU、器官移植、皮肤、

  • 标签: 真菌感染 宿主免疫 致病真菌 中国微生物学会 器官移植 真菌学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从酵母、无绿藻及丝状真菌中提取DNA以用于PCR反应的方法。方法所用菌种包括临床分离的未知菌株和保藏菌株共23株:未知酵母菌(5株)、真皮毛孢子菌(1株)、糠秕马拉色菌(1株)、季也蒙念珠菌(5株)、未知丝状真菌(6株)、无绿藻(1株)、烟曲霉(2株)、拟青霉菌(1株)、茎点霉(1株)。用溶细胞酶(lyticase)结合Biospin真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A260/A280检测纯度并计算质量浓度,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扩增真菌核糖体基因(rDNA)内转录间区ITS基因,经PCR扩增检验所提取的DNA质量。结果成功提取所有23株真菌基因组DNA,其纯度及质量浓度能满足PCR反应的要求。结论用溶细胞酶结合Biospin真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从酵母菌、无绿藻及丝状真菌提取的DNA可用于PCR反应。

  • 标签: DNA提取 真菌 DNA提取试剂盒 溶细胞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