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环氧合酶-2两者的检测对胃癌患者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近期内接诊的56例胃癌患者(A组)及同期接诊的50例健康体检者(B组)利用酶联免疫法进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环氧合酶-2的检测,就胃癌与健康人群、不同胃癌分期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环氧合酶-2两项检测结果在A组胃癌患者与B组正常人群比较具有明显的区别(P<0.05);同样肿瘤大小的不同、分期不同以及转移与否,其两项检测结果均存在明显的区别(P<0.05)。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环氧合酶-2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临床可将其作为胃癌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胃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环氧合酶-2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本文实验资料是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我院纳入分析和手术治疗的40例骨巨细胞瘤患者,实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患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合计率是77.50%,临床分期皮质完整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所占百分率低于皮质不完整,P<0.05;复发和/或发生肺部转移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所占百分率高于未复发和/或未发生肺部转移,P<0.05。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分期存在关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影响患者预后。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骨巨细胞瘤 表达 预后
  • 简介:目的观察乳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a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7例手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中MVD和VEGF,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乳腺癌组织中200倍视野内MVD计数范围为21~89,平均为43.13±15.40,中位数为42;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9.6%(28/47例);②MVD计数和VEGF表达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均密切相关(P〈O.05);复发转移者较无病生存者MVD和VEGF表达明显增加(P〈0.05),而与月经状况、组织分级和激素受体状况无关忪O.05);③VEGF阳性表达乳腺癌的MVD高于VEGF阴性表达的MVD,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④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高MVD(〉42)和低MVD(≤42)、VEGF表达阴性和阳性两组总生存期(overallsurvival,OS)和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survival,DFS)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VD和VEGF与淋巴结的转移数目、复发转移状态、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相关.有可能成为乳腺癌另一预后预测因素。

  • 标签: 乳腺肿瘤 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免疫组化 预后
  • 简介:目的动态观察沙利度胺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干预对肝细胞癌变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诱癌组、诱癌干预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动态观察VEGF的表达。诱癌组及诱癌干预组以含2-乙酰氨基芴(2-FAA,0.05%)的颗粒饲料喂饲诱发肝癌。诱癌干预组同时以沙利度胺(100mg/kg体重)灌胃。诱癌鼠及诱癌干预鼠每两周处死一组。并以正常鼠作对照。以病理组织学(HE染色)观察肝细胞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和EHSA法分析VEGF表达变化。结果诱癌组肝细胞出现颗粒样变性、不典型增生、大量癌巢结节,而诱癌干预组形态变化明显受抑;正常肝仅有较低水平VEGF表达,诱癌组肝VEGF表达进行性增加,与肝组织学改变一致,显著高于正常组:在诱癌干预组VEGF表达则显著低于诱癌组的同期水平:且癌变干预组鼠肝癌发生率明显低于诱癌组。结论沙利度胺抑制肝VEGF表达、可推迟肝细胞癌变的发生。

  • 标签: 肝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干预 沙利度胺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青海高原成人大骨节病(KBD)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改变情况,为科学防治KBD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7 - 9月,采用成组设计,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贵德县KBD病区,根据《大骨节病诊断》,选取20岁以上成人KBD患者及健康人群分别作为KBD组和病区内对照组;同时在生产和生活方式相似的循化县选取20岁以上健康人群作为病区外对照组。采集3组人群空腹肘静脉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目标人群血清VEGF水平。结果共调查272人,其中KBD组104人,病区内对照组95人,病区外对照组73人,组间年龄、性别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2.236,P > 0.05;χ2 = 3.135,P > 0.05)。KBD组患者血清VEGF中位数为504.23 pg/ml,病区内对照组为328.65 pg/ml,病区外对照组为309.20 p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150.472,P < 0.01),其中KBD组高于病区内、外对照组(P均< 0.05),而病区内、外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青海高原成人大骨节病患者血清VEGF含量增高。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大骨节病 成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淋巴结组织移植后,对裸小鼠再生淋巴结的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方法将10只5周龄雌性免疫缺陷裸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 2组,切除2组裸鼠第一、二乳腺脂肪垫及双腋下蓝染淋巴结、淋巴管及其周围脂肪组织,将切除的每枚淋巴结横切成两半,置于右腋下血管区域。A组于淋巴结碎片周围注射VEGF-C腺病毒40 μl; B组不注射VEGF-C腺病毒,作为对照。淋巴结移植术后2周,于每只裸鼠双侧第2对乳腺脂肪垫中或皮下接种含5×106 MDA-MB-231-Luc-GFP肿瘤细胞的悬液100 μl。接种后4周,对右腋下淋巴结进行取材并行HE染色及多光谱免疫荧光检查定性和定量分析,包括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1)、M2-巨噬细胞表面特异性抗体F4/80、趋化因子CCL2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使用GraphPad Prism 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均值(四分位差)表示,进行Mann Whitney 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A组右腋下再生淋巴结可见淋巴滤泡较B组明显增大,生发中心活跃,被膜下淋巴窦、髓质淋巴窦内充满细胞成分,整个淋巴结表现为细胞浸润现象。A组再生淋巴结LYVE-1表达为21.440(34.675)%,较B组的2.964 (4.160)%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中F4/80表达为5.396 (7.205)%,较B组的3.573 (2.670)%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A组CCL21表达为21.470 (29.145)%、B组为16.430 (23.60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6);A组PD-L1表达为10.000 (14.430)%,B组为4.070 (26.740)%,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A组再生淋巴结LYVE-1与CCL21、LYVE-1与F4/80共位置表达分别为8.637 (13.150)%、6.181 (9.050)%,比B组明显增高[1.571 (1.680)%、1.454 (0.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VEGF-C辅助下再生的淋巴结表现为淋巴管内皮细胞过度增生、髓系衍生的抑制细胞明显浸润、趋化因子CCL21及免疫检查点PD-L1表达增加的趋势。再生的淋巴结在肿瘤细胞作用下呈现出一种更加受抑制的免疫状态。

  • 标签: 淋巴结组织移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淋巴结微环境 免疫抑制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剂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A系小鼠胚腭突细胞增殖和DNA、蛋白质及PGE2合成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9组,每组设平行4孔(瓶),分别加入VEGF,使其终浓度为0.005ng/ml、0.01ng/ml、0.05ng/ml、0.1ng/ml、0.5ng/ml、1ng/ml、5ng/ml、10ng/ml、50ng/ml.每组均设空白对照.在实验后第1、3、5天分别检测细胞的OD值、DNA、蛋白质和PGE2的含量.结果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VEGF促进DNA及蛋白质合成,明显刺激A系小鼠胚腭突细胞的分裂增殖.VEGF对腭突细胞PGE2的合成具有双重效应,即加入VEGF后,培养早期促进PGE2的合成;而在VEGF作用后期,则抑制腭突细胞PGE2的合成.结论VEGF促进腭突细胞的增殖,与其他生长因子一起,共同调节腭突的发育.

  • 标签: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腭突 细胞培养 增殖 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常规无监护表面麻醉高龄患者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眼内注射(即玻璃体内注射)短期血压、心率变化,并分析其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潜在风险。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80岁以上抗VEGF注射患者100例,年龄80~95岁,其中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85例、视网膜静脉阻塞伴黄斑水肿14例、糖尿病性黄斑水肿1例,累计注射次数1~36次。测定患者术前一次就诊时(日常)、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0 min的血压和心率,并进行手术焦虑、疼痛评分问卷调查。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注射前后各时点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差异。结果收缩压范围和中位数:日常100~160 mmHg(1 mmHg=0.133 kPa)和130(120~140)mmHg、术前106~176 mmHg和142(129~149.00)mmHg、术后即刻118~197 mmHg和153(139~164)mmHg、术后30 min 115~187 mmHg和143(130~151)mmHg;舒张压依次为45~90 mmHg和70(65~75)mmHg、55~98 mmHg和76(69~83)mmHg、58~99mmHg和81(73~87)mmHg、50~93 mmHg和75(69~81)mmHg;心率范围和中位数:日常50~95次/min和70(65~80)次/min、术前48~101次/min和72.5(65~81)次/min、术后即刻51~93次/min和73(66~80)次/min、术后30 min 50~87次/min和70(65~76)次/min。收缩压和舒张压自术前直至术后30 min均较日常水平升高(均P<0.01);心率术前较日常增加(P<0.01),经休息术后30 min已较日常下降(P<0.01)。结论高龄患者行抗VEGF药物玻璃体内注射过程中血压波动可能超过安全范围,尤以收缩压升高幅度明显,术前即开始升高、术后回落,术后30 min影响仍然未能消除。心率变化幅度相对不大。应酌情加强围术期管理和监护措施以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 标签: 玻璃体内注射 老年人,80以上 血压 心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类抗原125以及血管内生长因子检测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均来自于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10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另选同期院内50例子宫良性病变患者以及50例健康人群分别作为对照组和正常组,比较三组人群以及观察组患者在不同子宫内膜癌分期下和不同分化程度下的糖类抗原1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结果:在三组人群的检测结果中,观察组患者的糖类抗原1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分别达到了(35.39±4.87)U/mL、(293.54±51.05)ng/L,其数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正常组(P<0.05);不同子宫内膜癌的分期下,观察组的相关指标水平之间有明显差异,分期越高,患者的糖类抗原125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越高(P<0.05),不仅如此,不同分化程度的相关指标水平之间也有显著差异(P<0.05),低分化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糖类抗原125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显著高于中分化、高分化患者。结论:糖类抗原125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不同,将其作为子宫内膜癌的检查指标不仅可以有效帮助临床筛查,还能够协助鉴别不同分期以及不同分化程度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并应用。

  • 标签: 糖类抗原12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子宫内膜癌 临床筛查 诊断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培美曲塞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义乌市中心医院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1例)和观察组(n=51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培美曲塞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化疗,两组均以3周为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后,观察两组近期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包括糖类癌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ERA21-1),并检测两组血清VEGF、bFGF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0.39%(41/51),高于对照组的58.82%(30/5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95,P<0.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A125、CEA、CYFERA21-1水平分别为(236.92±20.85)U/L、(10.83±2.12)pg/L、(2.06±0.32)pg/L,均低于对照组的(303.86±27.51)U/L、(16.53±2.96)pg/L、(3.42±0.51)pg/L(t=11.307、9.128、13.172,均P<0.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VEGF、bFGF水平分别为(112.52±19.38)μg/L、(12.95±1.87)pg/L,均低于对照组的(185.02±30.14)μg/L、(20.84±2.61)pg/L(t=11.797、14.328,均P<0.001);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7.65%(9/51),观察组为13.73%(7/5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0,P=0.445)。结论采取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培美曲塞化疗能降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VEGF、bFGF水平,可有效控制患者体内肿瘤细胞活性,用药安全、有效。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培美曲塞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子痫前期孕妇采用尼卡地平联合硫酸镁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8月到2023年4月期间收治的64例子痫前期孕妇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参照组32例接受单纯硫酸镁治疗,研究组32例联合尼卡地平治疗。观察对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的血清胎盘生长因子水平较参照组更高,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水平较参照组更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子痫前期孕妇采用尼卡地平联合硫酸镁治疗,能够有效调节产妇的血清胎盘生长因子以及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水平,改善产妇的机体状态,从而可以取得理想的妊娠结局。

  • 标签: 子痫前期 尼卡地平 硫酸镁 血清胎盘生长因子 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1(IGF-1R)胃癌组织中表达,两个基因是否有协同性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才法检IGF-1、IGF-1R在40例非癌症胃黏膜和44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的情况。结果IGF-1、IGF-1R均在胃癌组织内表达,阳性表达积分光密度值(IOD)分别为57.6±15.5、45.7±3.8与非癌症胃黏膜(18.4±14.3、11.7±7.8)比较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原位癌组织积分光密度值(IOD)比较,患者转移淋巴结中IGF-1、IGF-1R蛋白积分光密度值(IOD)明显增加,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GF-1、IGF-1R的胃癌组织表达和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可作为胃癌的诊断和患者预后的评价的指标。

  • 标签:
  • 简介: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作用于入胃腺癌细胞(SGC-7901),48小时后收集细胞爬片。用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的单抗和免疫组化SABC法及图像分析,发现TGFβ1作用的胃癌细胞EGFR表达量(107.943±0.202)低于对照细胞(114.298±0.475),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提示,TGFβ1对胃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影响EGFR表达数量有关。

  • 标签: 转化生长因子β1 胃癌细胞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胎盘生长因子(PLGF)在胎儿生长受限(FGR)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剖宫产分娩的产妇,依据产妇情况将这些产妇分为胎儿生长受限组和正常妊娠组两组,每组25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然后运用计算机软件定量分析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FGR组产妇胎盘及蜕膜组织中的平均灰度值均明显比对照组高,说明其PLGF、PLGFmRNA表达量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在胎儿生长受限时,胎盘及蜕膜中的PLGF、PLGFmRNA表达量显著减少,胎儿生长受限的发病机制可能受到其一定程度的影响。

  • 标签: 胎盘生长因子 胎儿生长受限发病 作用
  • 简介:目的观察金水鲜胶囊联合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对Lewis肺癌小鼠肿瘤生长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Lewis肺癌移植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对照组、金水鲜组、放疗组、先金水鲜后放疗组、先放疗后金水鲜组和同时金水鲜+放疗组,每组6只。放疗剂量为2Gy,金水鲜制成悬液后灌胃给药。游标卡尺测量瘤体长短径变化。绘制肿瘤生长瞳线: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瘤体VEGF的表达。结果肿瘤体积在接受处理后明显减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先金水鲜后放疗组、先放疗后金水鲜组和同时金水鲜+放疗组肿瘤体积减小最为明显(分别为303.209mm^3±14.445mm^3,284.758mm^3±21.891mm^3,303.228mm^3±2.335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先金水鲜后放疗组、先放疗后金水鲜组和同时金水鲜+放疗组与空白对照组或放疗组比较,VEGF表达阳性率降低(分别为12.97%±O.82%,15.13%±1.31%。13.62%±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水鲜胶囊与放疗联用对Lewis肺癌小鼠有抑制肿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下调VEGF的表达。

  • 标签: 金水鲜胶囊 放射治疗 肺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本科收治的53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时期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相关指标水平,并比较不同疾病分期及病灶部位者各指标的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于对照组,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胃癌的TNM分期具有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不同病灶部位者的检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胃癌患者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相关指标呈现异常的状态,且不同分期者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异。

  • 标签: 胃癌 血清 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织因子(T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断的80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30例反应性淋巴结增生(RLN)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TF及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DLBCL组TF、VEGF的阳性率较RLN组增高[TF:86.3%(69/80)比50.0%(15/30);VEGF:90.0%(72/80)比53.3%(16/30);均P<0.01]。TF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704,P<0.05)。DLBCL组中不同性别、年龄、Hans亚型患者TF、VEGF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B症状、乳酸脱氢酶(LDH)增高、体力状态分级≥2级、结外病灶数>1处DLBCL患者的TF阳性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nn Arbor Ⅲ~Ⅳ期、有B症状、LDH增高、结外病灶数>1处DLBCL患者的VEGF阳性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高危组TF阳性率高于低危组(P<0.01);IPI高危组、高中危组VEGF阳性率均高于低危组(均P<0.01);TF、VEGF表达均与IPI评分呈正相关(r=0.491,P<0.01;r=0.529,P<0.01)。TF、VEGF低表达组DLBCL患者的总生存率均高于TF、VEGF高表达组(均P<0.05)。结论TF和VEGF在DLBCL中高表达,且与IPI相关,对DLBCL的预后评估具有参考意义。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组织因子 国际预后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胎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ulmonarymicrovesselendothelialcells,PMVECs)损伤的调节作用。方法组织块法培养胎大鼠PMVECs,鉴定。ELISA法检测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LPS作用后PMVECs表达VEGF水平的变化。将胎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分为LPS组(加LPS)、VEGF组(加LPS和VEGF)和VEGF抗体组(加LPS和VEGF抗体)。MTT比色法测各组不同时间细胞存活率。ELISA法测各组不同时间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可溶性E-选择素(solubleE-selectin,sE-SLT)的浓度,分别测其与细胞存活率的比值。结果获得的细胞呈短梭形或多角形,铺路石样排列,第Ⅷ因子相关抗原检测阳性。在作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LPS浓度为0.1至1ug/ml时PMVECs表达的VEGF浓度最高;而不同浓度LPS诱导PMVECs表达的VEGF均在6至12小时达峰值。所有时间点VEGF组细胞存活率都高于VEGF抗体组,但只在24小时以后才有显著性差异。可溶性E-选择素浓度与细胞存活率比在LPS组、VEGF组和VEGF抗体组没有显著性差异,血栓调节蛋白浓度与细胞存活率比亦呈相似的变化。结论LPS作用后,胎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VEGF快速达峰然后缓慢下降,其峰值与LPS之间呈现出时间相关性和浓度相关性。VEGF能促进PMVECs增殖,但对血栓调节蛋白和E-选择素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

  • 标签: 脂多糖 肺微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E-选择素 血栓调节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采取神经生长因子(NGF)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19例,按照分层随机法随机分成NGF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胞磷胆碱治疗,NGF组给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NGF组治疗后2周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通过采取NGF治疗,对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改善。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