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系统在治疗急性/亚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中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经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系统治疗的17例急性/亚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患者资料。患者入院后经下肢动脉彩超或下肢动脉CTA诊断明确,行介入手术治疗,行股动脉顺行或逆行穿刺置管,对下肢动脉病变行经皮血栓切除减容治疗,术中造影评估血运改善情况,术后评估患肢缺血情况,出院后予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于术后半年进行门诊及彩超复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全部手术患者缺血症状均得到缓解,顺利出院,手术技术成功率94.1%,围术期并发症1例,为血管破裂出血,术中经球囊扩张及外部压迫后止血,支架植入率29.4%,合并置管溶栓治疗23.5%。所有患者获得随访,6个月通畅率100%。结论对于下肢动脉急性/亚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经皮血栓切除可取得良好效果,是除传统的股动脉切开取栓术外的一种微创新选择。

  • 标签: 急性/亚急性下肢动脉缺血 Rotarex 机械减容 经皮血栓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健康体检人群心电图缺血性异常状况。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接受健康体检的300名接受健康体检的受检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检查结果分为心电图缺血性正常组243例和缺血性异常组57例,对比两组受检者的基线信息。结果心电图缺血性异常组的舒张压和血糖均高于正常组,两组数据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糖和舒张压是心电图缺血性异常的重要危险性因素,尤其是高血压和高血糖的患者,应立即入院进行及时的临床治疗,以进行健康干预,保证自身的健康安全。

  • 标签: 健康体检 心电图 缺血性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综合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 选取我科 2016年 4月~ 2018年 10月收治的 5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护理措施)和观察组(采用内科综合护理措施)各 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 92.9%、护理满意度 100%,分别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 71.4%、护理满意度 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均未出现跌倒、坠床等事故,减少并发症,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护理的方式。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64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分析。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32例,采取传统的西药疗法,观察组32例在传统西药疗法的基础上增加中医辨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几率较低,差异对比明显(P<0.05)。结论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护理中增加中医辨证护理疗法能够有效的提升护理效果,并且降低患者疾病复发率,值得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中医辨证护理 传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探索与研究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这一时间段内,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作为主要的临床研究调查对象,展开本次临床研究。将12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分成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心电图诊断),实验组60例(采取动态心电图诊断)[3]。通过研究对比两组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心功能相关指标、确诊正确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通过动态心电图确诊的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确诊正确率大约为970.0%。而通过常规心电图确诊的对照组,确诊正确率大约为82℅;结论:通过动态心电图对患者病情确诊,能够保证医疗诊断报告的准确性,有效提高了临床疗效,可在临床上予以普及和应用。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诊断 冠心病心肌缺血 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1000例作本次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先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再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分析常规心电图检查和动态心电图检查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对1000例患者采取两种诊断方法后,动态心电图诊断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采取动态心电图检查能有效提高诊断率,利于患者治疗,临床应用价值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基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研究,综述了成功制作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后大鼠肝脏微循环、病理形态学等方面的变化。探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制作成功与否的评价方法,简要归纳分析了血清学评价、病理形态学观察等模型评价方法,提出了评价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适宜方法,为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肝脏 缺血再灌注损伤 模型 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内镜特点以及诊治方法.方法对19例急性缺血性结肠炎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急性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老年患者,>60岁者占73.6%.大多数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临床表现主要为突发腹痛、腹泻、便血,内镜下病变以左半结肠为主,呈区域节段性,表现为环周的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形成.积极治疗后,病变缓解快,恢复好.结论老年患者,尤其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者,出现腹痛、腹泻、便血,应考虑到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结肠镜检查是确诊的首选方法.关键词缺血性结肠炎;结肠镜中图分类号R57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413-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在后循环缺血患者住院期间的效果评价。方法:选取我院后循环缺血患者66例(2020年8月至2021年10月),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的对照组(33例)与循证护理的观察组(33例),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症状评分低,Barthel评分高,P<0.05。结论:后循环缺血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循证护理,能减轻患者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借鉴。

  • 标签: 循证护理 后循环缺血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导所致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常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偏侧肢体无力、偏盲、意识障碍、失语、失认等。在临床工作及随访过程中发现,恢复期的病人即使在没有进行康复训练的情况下,其运动及认知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自行恢复。这种自行恢复的主要机制被认为是神经可塑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可运用不同的成像手段、后处理及统计方法揭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之后脑功能和脑结构的重塑,而这些重塑与患者的功能自行恢复机制有关。主要包括结构和功能两个部分,前者包括测量如灰、白质体积、皮层厚度、白质完整性等结构改变,后者能够从宏观水平探测脑功能,如激活、连接、脑网络等。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磁共振成像 脑功能成像 脑结构成像
  • 简介:摘要: 缺血性脑卒中,作为一种神经系统急性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深远影响。本文综述了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诊断、护理管理以及康复预防策略,聚焦于药物护理、病情观察与监护、饮食和吞咽管理等关键方面。摘要指出,护士主导的干预措施能显著缩短溶栓时间,提升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监测工具,如NIHSS评分和MRS评分,在病情评估和治疗响应监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饮食和吞咽管理通过跨学科团队合作,确保营养支持并减少吞咽并发症的风险。康复阶段,物理疗法和职业疗法提升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而患者中心护理模式保证了个性化照护服务。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急性期护理 溶栓治疗 神经功能评估 康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价值。方法 选择2023年1月-2023年12月,60例疑似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分别实施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诊断,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对比两种诊断结果及效能。结果 60例疑似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确诊阳性50例,常规心电图阳性43例,动态心电图阳性48例,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动态心电图数据更理想;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效能(阳性检出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能高于常规心电图,其中诊断灵敏度及诊断符合率比较,P<0.05。结论 冠心病心肌缺血利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及准确性更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冠心病 心肌缺血 诊断效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上臂式上臂式缺血预适应训练仪仪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患者100例,分为两组给予不同规格治疗手段,重点对观察组给予上臂式缺血预适应训练仪。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脑氧代谢等指标比较,采用上臂式缺血预适应训练仪组患者治疗效果更加显著。讨论 对于缺血性脑血管治疗,采用上臂式缺血预适应训练仪治疗效果良好,能给改善患者大脑机能。

  • 标签: 天津第四中心医院。 3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