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孕妇在产前患有B族溶血性链球带菌现象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抽取2012年4月~2013年2月在我院进行常规产检的120名孕妇,于孕17~19周后在阴道下段及肛周取样,种植于改良爱德华培养基中,再进行血琼脂平板培养基地培养,最后实施PCR检测方法。其中有60例为GBS阴性者为对照组,剩余60例GBS阳性者为观察组,追踪其妊娠结局。并随访观察新生儿感染,胎膜早破和早产等情况。结果①对照组GBS阴性孕妇阴道炎发生率为56.66%,而阳性阴道炎的发生率为33.33%,两组经对比,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②GBS的带菌率为6.3。结论GBS带菌增加了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率和宫内感染等情况,所以妊娠中晚期孕妇感染B族溶血性链球菌会对妊娠结局产生不好的影响。

  • 标签: B族溶血性链球菌 母婴 妊娠结局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抢救急性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治疗过程中反跳现象的原因。引起基层医院和社区临床医生的重视,以提高临床救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内科20年来收治的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治疗中出现临床症状反跳15例病历资料。结果死亡3例,12例治疗中阿托品化,生命体征平稳后出现反跳,重新追加解救药品后治愈出院。平均治疗1至7天。结论临床医师应提高对急性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治疗中反跳现象出现的认识,熟练掌握抢救程序及药物使用规范,学会观察治疗效果指标,以减少死亡率和反跳率,提高治愈率。

  • 标签: 急性有机磷 中毒 反跳现象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及干预措施。方法此研究中所研讨的360例患者均随机选取于2015年1月-12月期间入院后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中,十天后测定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挑选阿司匹林敏感者、半反应、抵抗者,随机将其分A(90例)、B(90例)、C(90例)三组,其余90例患者划分到D组,继续接受阿司匹林药物治疗,其随访时间为6个月,A组接受氯吡格雷药物治疗,B组加服用氯吡格雷,C组和D组则继续给予阿司匹林药物,观察并记录其心血管事件。结果和换药前比较,A组血小板AA诱导聚集率明显要高,血小板聚集率ADP诱导出现明显性降低(P<0.05);B组患者ADP诱导和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都明显性降低(P<0.05)。和B、D组进行对比,A、C组患者发生缺血性事件率明显要高,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抵抗状况可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药物联合使用,此方式可将其抵抗现象改善,降低发生缺血性事件的可能性。

  • 标签: 阿司匹林 脑梗死 心血管事件 二级预防 氯吡格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注油方式对牙科手机经高压蒸汽灭菌后出现湿包现象的不同。方法持续观察三天回收的牙科手机共124支,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2支,实验组由当班人员采用清洗消毒机清洗、YOUJOY手机养护机注油;对照组采用清洗消毒机清洗、手工注油。常规干燥后纸塑包装,再分别装在不同的篮筐内灭菌,每次卸载时观察手机湿包现象。结果实验组湿包个数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牙科手机注油机注油效果好,对手机进行全方位的保养,同时可减少和杜绝牙科手机灭菌后湿包的现象,保证手机的灭菌合格率,值得推广。

  • 标签: 牙科手机 注油 湿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冠脉造影正常现象的原因。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未行溶栓或介入治疗后室壁瘤形成4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5例患者未见明显狭窄和阻塞性病变。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自发再通仍有发生室壁瘤风险,宜尽早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减少或改善室壁瘤预后。

  • 标签: 冠脉造影 心肌梗死 室壁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酶联免疫试验是目前国内采供血机构筛查四项传染性指标的主要方法,保障其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本文从试验中断、白板、花板、结果呈负值及非特异性显色五个方面分析了它们产生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减少这些异常现象的发生,旨在提高ELISA筛查血液传染性指标的准确性,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 标签: ELISA 试验中断 白板 花板 负值 非特异性显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及胆囊炎与眼睑结石的关系,为研究胆源性“走穴式”结石反应现象以及全息探石诊察定位提供相关依据,进而减少漏诊误诊、弥补仪器探查盲角所致缺憾。结论胆囊结石及胆囊炎是眼睑可见结晶物的内在病理原因之一;非手术排石利胆方法是治疗隐匿性结石及胆囊病变的有效早期干预方法。

  • 标签: 眼睑结石 胆囊结石 全息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病变性疾病,多发于老年人,是由脑内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所致。左旋多巴对帕金森病的治疗较有成效。几乎所有患有帕金森病的患者都会使用左旋多巴进行治疗。但是一直应用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在治疗帕金森病的后期许多情况会出现剂末现象。药物的有效作用时间开始逐渐下降,症状随血药浓度发生规律性波动。这会给医生的治疗和患者的健康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本文意在探讨影响帕金森病患者在治疗后期出现剂末效应的一些影响预测因素。

  • 标签: 帕金森病 剂末现象 预测因素
  • 简介:摘要对慢性乙肝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检测过程中出现的钩状效应(Hook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提示临床注意强阳性患者检测的假阴性问题。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方法对2011-2012年186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检测,必要时进行稀释法检测,结果有7例患者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肝纤维化四项中血清LN含量低于正常参考值,而肝纤维化四项中PⅢ、CⅣ、HA含量均高于正常参考值;采用稀释法后,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LN均高于正常参考值。结论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血清LN存在Hook现象,在临床工作中需要注意。

  • 标签: 放射免疫分析 肝纤四项 血清LN Hook现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刺破球囊远端给药与指引导管给药途径对冠状动脉介入中无复流、慢血流现象的安全性与治疗效果。方法本组纳入2015年3月—2018年7月底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中出现慢血流、无复流患者76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两组。观察组38例患者采取经刺破球囊远端给药途径给药,对照组38例患者采取指引导管给药途径给药,观察两种安全性与治疗效果。结果两种给药方式治疗后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以及死亡、恶性心律失常以及严重出血等危险事件,两种方式安全性无明显差异。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ST-T改变恢复时间以及心肌缺血症状缓解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刺破球囊远端给药治疗冠状动脉介入中无复流、慢血流现象均有良好疗效,且安全性较高,明显优于指引导管给药途径,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经刺破球囊远端给药 指引导管给药途径 慢血流现象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