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整骨理筋法结合中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以补益脾肾兼用疏筋活血通络之法,达到培补固元,使病人达到自身修复,治愈疾病目的。方法;观察组采用整骨推拿、手法复位术(定点旋提复位法等)、颈椎牵引法及结合中药内服法,对120例脊髓型颈椎病在临床上治疗观察;对照组采用中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0例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整骨推拿结合中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疗效确切,操作方便,低风险性,可重复性等优点。总有效率91.67%;随访1年未再复发。结论:整骨推拿结合中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分析,旨在科学客观地评价、进一步验证此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优越性。确定其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有据可依,验证其法治疗效果,整骨复位角度、力度、方向,证明此法安全有效便于推广。

  • 标签: 脊髓型颈椎病 整骨推拿 手法复位术 中药内服
  • 简介:1.约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邵振海等人提出了“脊神经后支综合征”概念,认为上腰段脊神经后支受到牵拉、卡压等刺激是发生下腰痛原斟。这一学说现已基本得到公训。现在更常用名词是“脊神经后支源性腰痛”、“腰椎脊神经后支综合征”。2.脊神经后支源性腰痛特点:疼痛多为持续性,痛区可位于下腰正中、腰骶部、髂嵴附近、臀部,也可伴大腿后外侧痛,但一般不超过膝关节;腰椎向某一方向运动时症状可加重,严重者甚至不能行走和站立:在主诉痛区上方2~3个脊椎节段(脊神经后支发出平面)棘突、小关节、横突有压痛,深压时可向主诉痛区放射;无下肢感觉、反射和肌力异常;主诉痛区X线、CT、MRI多为正常。

  • 标签: 脊神经后支源性腰痛 整脊疗法
  • 简介:颈椎疾病以中老年为高发人群。近年来,随着中小学生学业负担不断加重,学习时间不断延长,青少年颈椎疾病发病率也呈不断上升趋势。笔者自2004年2月至2008年6月以来,收治了35例12-19岁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患者,取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调曲 仰枕 颈椎曲度异常
  • 简介:目的探讨颈脊髓受压程度与性别、年龄、椎间隙及颈椎曲度变化相关性,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预测颈椎病患者颈脊髓受压程度模型。方法选取颈椎矢状位MRJT2WI成像显示有椎间盘突出或脊髓受压者120例,按照脊髓受压程度分为4组,在颈椎MRJ成像上测量颈脊髓受压比例,椎间盘后凸顶点脊髓矢状径(a)、延髓与桥脑交界处矢状径(M),计算a/M值来评估颈脊髓受压程度;在颈椎x线侧位片上测量相应节段椎间隙前后柱高度、椎间隙夹角以及颈椎曲度(Borden’s弧弦距、C2—7Cobb角双线法);采用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上述各测量值之间相关性,建立预测颈椎病患者颈脊髓受压程度模型。结果①各测量值随着颈脊髓受压加重而逐渐减小,椎间隙前高、椎间隙角度、a/M比值四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M比值与椎间隙前高呈正相关(R=0.296,P〈0.001);a/M比值与弧弦距呈正相关(R=0.241,P〈0.001);a/M比值与颈脊髓受压比例呈负相关(Ri.0.821,P〈0.001);两种颈椎曲度测量法弧弦距与C2—7Cobb角成正相关(R=0.840,P〈0.001)。③经多元线性回归获得a/M比值预测方程,其F=I1.307,R=0.434,P〈0.001,其中椎间隙前高、年龄和颈椎曲度(弧弦距)是颈脊髓受压影响因素。结论a/M比值可作为临床评价脊髓受压程度标准;通过颈椎x线片颈椎间隙、颈椎曲度变化对颈脊髓受压程度预测有一定应用价值。

  • 标签: 颈椎病 颈椎曲度 椎间隙高度 脊髓 影像学测量 相关性
  • 简介:目的:观察腰椎板开窗减压手术对腰椎曲度影响、并分析原因。方法:选取2009年7月至2010年10月在我科住院治疗50例行腰椎后路腰椎板开窗减压术患者进行回顾研究,并采用弓形曲度及COBB角测量法对术前、术后1周腰椎正侧位片进行测量,观察手术前后腰椎曲度改变。结果:腰椎手术对腰椎曲度(弓形面积、COBB角)改变无相关性(P〈0.05),以年龄偏低、术前曲度差患者改善较明显。结论:腰椎板开窗减压术对腰椎曲度改变无明显相关,以年龄偏低、术前曲度差患者改善较明显,其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腰椎后路椎板开窗减压术 腰椎曲度 弓形曲度 COBB角
  • 简介:目的:探讨腰大肌作用及其与人类腰曲形成关系。方法:选青春期健康青年男女28例,分别以站立位及端坐1h后摄侧位X线片,进行腰椎长短对照,并以站立位及步行(跨步)位摄正位、侧位X线片对照。结果:端坐1h后较原站立位侧位X线片显示短缩,平均为1.2cm,跨步位显示腰椎向同侧旋转,同时腰曲加大。步行带动腰椎向前弯曲并随左右下肢运动而旋转、侧弯,其主要作用力来自腰大肌。结论:腰大肌伸缩是腰曲形成和改变主要运动力。腰椎在站立和端坐下有伸缩运动。

  • 标签: 腰大肌 腰曲关系 X线检查 伸缩运动 生理机制
  • 简介:舒张指揉法是我科前主任沈健群老师创建,是一组采用一指禅推、四指平推、滚法、摩法、提拿、点按、揉法、抹法、扫散法复合推拿手法。为了探讨舒张指揉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价值,笔者对80例CA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0例行舒张指揉法加电脑间隙牵引治疗,对照组40例则使用电脑间隙牵引配合药物治疗。结果对比分析表明观察组在疗效上优于对照组,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揉法 对照组 椎动脉型颈椎病 牵引治疗 观察 临床运用
  • 简介:颈椎病日益成为困扰现代人疾病,且发病年龄趋向低龄化。颈椎病病因众多,颈部软组织病变是其临床多种症状主导性病因;颈椎病发病机制为颈脊柱动静力学平衡失调,病理改变与久坐有关。腰椎是颈椎运动力学基础,腰曲变化对颈曲影响主要通过脊柱韧带传导力而发生。上病下治以中医整体观念为前提,体现了辨证论治精神,也是治病求本反映。中国整脊学椎曲论,为上病下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 标签: 颈椎病 椎曲论 上病下治 整脊
  • 简介:目的:观察1月龄双前肢去势大鼠腰椎间盘退变以及细胞外基质成分改变情况。方法:截断30只1月龄SD大鼠双前肢,并将其放于特制饲养笼内饲养,为模型组;正常组大鼠不处理,放于普通饲养笼饲养。并分别于术后5、7、9月处死两组大鼠,取下椎间盘,并进行形态学、免疫组化以及实时定量RT-PCR分析。结果:形态学分析显示模型组出现特征性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椎间盘内Col2水平降低,实时定量RT-PCR分析发现MMP3andMMP13mRNA表达显著增加,

  • 标签: 细胞外基质成分 腰椎间盘退变 去势大鼠 前肢 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免疫组化染色
  • 简介:目的:本课题从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胸枢纽关节紊乱导致椎曲改变生物力学原理立论。应用调整颈胸枢纽纠正椎曲紊乱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以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采用双盲随机方法,分为运用传统牵引推拿治疗对照组和运用颈胸枢纽调曲法治疗治疗组。观察了符合纳入标准病人80例,其中对照组35例,治疗组45例。二组病人均采用颈椎牵引,但手法分别为作颈肩推拿对照组和颈胸枢纽调曲治疗组,连续治疗20天,每10天1疗程,中间休息1-2天,再治疗10天,共2疗程20天,结束疗程。结果:经统计学检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4%,临床治愈率为31.4%;治疗组总有效为100%,临床治愈率为86.7%。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极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期间无不良反应,并通过颈椎生物力学分析,说明颈胸枢纽调曲法科学意义。研究证明,颈胸枢纽调曲法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安全可靠和高疗效疗法。

  • 标签: 神经根型颈椎病 治疗组 调曲法 枢纽 临床研究 生物力学原理
  • 简介:目的: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检测技术观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椎旁肌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德国生产西门子SIEMENS.NOVUS.MRI检测扫描仪,对AIS患者49例,男11例,女38例,年龄6.22岁进行凸凹侧椎旁肌磁共振成像检测。结果左右椎旁肌群大小、形态变化,(主要是竖脊肌、腰大肌)凸侧椎旁肌较凹侧变短、增粗,凹侧椎旁肌较凸侧不同程度变细、变长,以顶椎区最明显。结论AIS患者顶椎区椎旁肌肌耐力较差,容易疲劳,尤其是凹侧更为明显,相对来讲凸侧肌肉厚,力量较大,故此,即使凹侧经过大量有效锻炼,还是拉不过凸侧劳损点拉力。相反,松解凸侧劳损点,能迅速降低凸侧拉力,调整相对力平衡,对纠正脊柱侧弯起到良好治疗作用。

  • 标签: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脊柱侧凸 磁共振成像 青少年 椎曲 平衡
  • 简介:目的:研究健腰密骨片对腰神经根压迫大鼠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选择3月龄SD雌性大鼠84只,随机分7组,腰神经根压迫模型建立后,连续给药30天后,透射电镜检测神经根超微结构,ELISA检测神经根周围蛋白含量。结果: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健腰密骨片各治疗组神经根超微结构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改善;各用药组PGE2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01);除莫比可组外,各用药组6-酮-PGF1α含量较模型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腰密骨片能改善受压迫神经根纤维结构,减少神经根周围炎性介质含量,改善神经根周围血液循环。

  • 标签: 腰腿痛:腰神经根压迫 动物模型
  • 简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发病率虽低,但确较难处理一种疾病。我们近年来应用中医微创疗法结合中医整脊技术,对本病进了临床研究,结果取得满意疗效。材料与方法:本文介绍了符合诊断标准交感神经型颈椎病36例,经用中医微创针刀疗法对病变部位压痛点,横突后结节,小关节囊进行闭合性松解,然后应用中医整脊技术对病变椎体进行整脊复位,恢复颈椎力平衡,使颈椎达到新力学平衡,结果:治疗36例有效32例,有效率93%以上。结论:颈椎劳损致颈椎肌肉产生异常运动,横式应力环境改变,使颈屈发生改变,产生力学平衡失调,是产生交感神经颈椎病主要原因。应用中医微创疗法加中医整脊技术,是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一种简便有效方法。

  • 标签: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中医微创 中医整脊
  • 简介:本实验以“肾主骨”理论为指导,通过系列动物实验、采取半自动骨组织图象分析技术研究探讨性激素水平下降引起骨组织结构改变机理,及补肾药物对促进骨折愈合和对骨质疏松治疗作用基础。结果表明:性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量丢失、关节软骨变性,是由于骨吸收抑制因素减少,骨吸收活动增强,骨形成相对不足而使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迟缓。

  • 标签: 肾主骨 骨形态计量学 实验 性激素不足 骨组织结构
  • 简介:目的:观察通调五体疗法治疗LDH临床疗效,探讨根据疾病自身规律实施分期治疗行为必要性。方法:治疗组采用通调五体疗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法+牵引治疗,在治疗第9天、19天、31天对两组进行腰椎疾患疗效评定表评分,并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前腰椎疾患疗效评定表(治疗组13.684±1.662,对照组13.485±3.00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第9天后两组评分为(治疗组24.632±1.777,对照组19.667±2.53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第19天后两组评分为(治疗组26.783±1.991,对照组22.967±2.33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第31天后两组评分为(治疗组27.332±1.356,对照组23.328±2.73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LDH不同病理阶段采用相应通调五体疗法治疗其疗效显著。

  • 标签: 通调五体疗法 分期治疗 LDH
  • 简介:目的:研究复方复方芪麝片对双前肢去势大鼠直立模型退变椎间盘形态及细胞外基质影响。方法:1月龄SD大鼠双前肢9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模型组、复方芪麝片组、空白对照组,每组30只(雌雄各半),分别在术后4、6、8月随机提取10只复方芪麝片组大鼠进行灌胃给药一个月,并于术后5、7、9月处死三组大鼠,取下腰部椎间盘,并进行藏红和天狼猩红形态学染色、免疫组化分析以及实时定量Realtime.PCR检测。结果:形态学藏红染色显示复方芪麝片增加椎间盘高度,防止纤维环撕裂和板层紊乱情况,增加软骨终板非钙化层胶原基质,防止其排列紊乱;免疫组化染色见到,复方芪麝片可以明显增加椎间盘髓核细胞外基质中Ⅱ型胶原蛋白表达,降低软骨终板x型胶原表达;实时定量Realtime.PCR分析发现复方芪麝片在各时间点可以均显著增加Col2almRNA表达,在术后7月和9月降低Colloal,MMP3,MMP13和IL.1betamRNA表达。结论:本研究证实复方芪麝片可以改善直立造成腰椎间盘退变情况。

  • 标签: 复方芪麝片 去双前肢大鼠直立模型 椎间盘退变 细胞外基质 Ⅱ型胶原 MMP3
  • 简介:观察正骨通痹丹对大鼠骨髓炎、骨坏死及骨不愈合治疗作用,通过X线摄片对比及组织形态学观察,血液流变学、血清钙检测等实验。结果,正骨通痹丹组骨折端或病灶局部血液循环,毛细血管长入,血钙平衡,坏死组织吸收,新生骨生长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该药对以上三病有增强机体抗病修复能力,对有菌无菌性骨坏死均有强烈再生和抑菌作用。

  • 标签: 骨髓炎 骨坏死 骨不愈合 正骨通痹丹 中药制剂 动物实验
  • 简介:探讨牵引法、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力学依据。方法:取无退化病变之新鲜尸体标本,用水银压力传感器,拉力电传感器和SG-1型静态电阻应变仪,模拟牵引、牵抖、斜扳疗法下,分别测试椎间隙压力和前后纵韧带张力。结果;牵引下L4-5S1椎间隙负压最大,前纵韧带张力大,后纵韧带处松弛状态;棘突旁加压或牵抖后,椎间负压加大,后纵韧带张力增强;斜扳法椎间盘负压无改变,但后纵韧带张力加大。论证了圆筒枢纽学说之骨盆圆筒牵引力作用线理论,和牵引法、斜扳法、牵抖法适应症和应用注意事项。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整脊手法 力学测试 牵引法 斜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