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3 个结果
  • 简介:读孙绍振先生的《〈三国演义〉:审美与道德的错位——兼与刘再复商榷》,觉得五味杂陈。乍看孙绍振对三国人物的性格分析,层层递进,颇为生动;继而看到他对鲁迅、胡适一干人不作分析的否定,顿感不妙;等读到他对刘再复《双典批判》逐步升级的批评讽刺时,心中感觉到一种荒唐:孙绍振明知刘再复的《双典批判》不是文学研究,而是文化批判之作,是对《三国演义》中腐蚀社会人心的权谋法术及社会影响从事文化批判,却借用文学鉴赏否定刘再复的思想文化论述,并且牵强附会地给对方设置罪名。

  • 标签: 孙绍振 刘再复 《三国演义》 文学批评 文化批判 错位
  • 简介:“现代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文学的核心使命,而世纪末的中国文化危机本质上也正是现代性价值和意义的危机,这种危机体现在当下文学中,便是现代性叙事的崩溃。现代性叙事形成于五四时期,文化启蒙与批判是它的内在精神,现代人文知识分子则是承担主体(因而现代知识分子文化正可视为是现代性文化的载体)。但是,这一叙事及其意义体系被后来的革命——政治文化所转换,直至“文革”后才逐渐恢复。然而,这一过程并不一帆风顺。首先,现代性意义叙事在复苏发展过程中,过于迷恋自己的社会即时性意义效果(现实主义小说)和形式意义(先锋小说),而逐渐偏离了现代性建构这一世纪目标;其次,商品经济的兴起引起社会文化的转型,导致现代性价值的“落空”和现代性意义叙事的失效;第三,尤其是后现代思潮的引入,对现代性意义及其叙事是一个致命打击,它俨然从学理上解构了现代性存在的合法性,宣告启蒙与批判的不可能。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王朔的流行和“新写实”的兴起,便是现代性叙事危机的体现,知识分子文化变得黯然无光。然而,只要稍作认真思考,便不难发现,所谓“现代性伟大叙事的终结”,只不过是中国式后现代理论所设的一个逻辑陷阱。实事求是的考察将向我们揭示出,在整个二十世纪文化史?

  • 标签: 《世纪末中国小说文化格局的现代性批判》 中国 文学评论 艺术精神 价值形态
  • 简介:<正>俄罗斯艺术300年——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精品展(以下简称"特展")以无名画家所作的《彼得大帝肖像》开始,至前苏联画家日林斯基极富象征意味的木板蛋彩画《四季》结束,展示了俄罗斯社会风云变幻的300年内,每个时期经典画家的名作。我在这个展览中流连了五六个小时,真的舍不得离开。这次展出的只是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众多藏品中的

  • 标签: 美术博物馆 俄罗斯艺术 科夫 俄罗斯社会 巡回展览画派 《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