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佛教于公元前6至5世纪创立于印度,与此同时孔子已在泰山传经授道。当佛教经历五六百年的发展来到中国之时,儒学亦走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期而达到鼎盛。面对强大并具有旺盛活力的中华文化,佛教难以产生影响。当时佛教的信奉者主要为上层人士,而当时的佛堂建筑都是沿用朝廷的寺衙,使用的供奉礼仪也都是按照中国的方式进行。六朝时期因战乱频繁而被视为黑暗时代,这一时期文化却得到了多样性发展,佛教也迎来重要的发展契机。

  • 标签: 佛教人物 六朝时期 中国化 福建 造像 中华文化
  • 简介:在“文革”体制内,国家政治话语的霸权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大多数画家已经失去了独立的思想能力,因而包括工农兵业余作者在内的广大美术工作者不能不成为主流语的思想能力,因而包括工农兵业余作者在内的广大美术工作者不能不成为主流话语的生产者。从1972年的“纪念毛主席‘讲话’发表三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以后,

  • 标签: 美术工作者 国家政治 文革时期 话语背景 美术作品展览 思想能力
  • 简介:当代中国美术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美术展览对其所产生的传播作用。兴起于20世纪初的中国近代美术展览,是受到了西方博览会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沿用了博览会的举办形式,并保留了展览与销售相结合的特点。

  • 标签: 博览会 近代 美术展览
  • 简介:三十多年来,视觉领域一直在用各种方式去建立关于身体的叙事,并把这叙事浸泡在各种美学、艺术、精神与视觉的营养汤中,来为屡禁不止的肉身寻找呈现的合法性。遗憾的是,身体叙事的合法性表面看来越是正当,真实的肉身就越是消失在视觉艺术的狂欢与喧嚣中……

  • 标签: 当代摄影 身体叙事 观念摄影 汤中 观看方式 现代性
  • 简介:"势"在先秦典籍中是常用的哲学范畴,兵家、法家、儒家的一些学者都曾使用这一概念,例如:《孙子兵法·势篇第五》就论述了"势"的形成和利用以及"势"和作战的关系等问题;慎到主张"重势",在慎到的政治思想体系中,"势"被置于法、礼之上,被认为是从事政治活动的前提;荀子认为立君上之势是为了有效实施治国方略。汉末魏晋时期,"势"概念进入艺术领域,成为书论中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卷五"缀法"中说:"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

  • 标签: 中古时期 书论 “势” 《广艺舟双楫》 自然 原因
  • 简介:广州位居岭南中心,背山面海,地理环境优越,历来是中外交流荟萃之地。自16世纪以来,基督教即以澳门为基地向广东地区传播,宗教革命后,基督教新教分立,开始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发展向中国渗透,而广州地区首当其冲;晚清以来,随着国门的洞开,基督教新教在广州的传播逐渐加剧,而传播成功的标志即是教堂的普遍兴建,并且随着时局的变迁,教堂的建筑艺术也不断随之改变。教堂建筑不仅在广州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也对广州地域文化的形成注入了一股外来的风气。

  • 标签: 广州 晚清民国 基督教教堂 城市景观
  • 简介:本文主要介绍和分析了美国画家雷金纳德·马什20世纪30年代的绘画。首先对马什的成长经历和美国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其次,梳理730年代美国现实主义绘画几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指出马什的现实主义绘画的独特之处: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了马什艺术的几种常见主题及表现手法.提出马什30年代的绘画是反映美国大萧条时期社会景观的一面镜子.构成了一部30年代鲜活的社会生活史。

  • 标签: 马什 现实主义 大萧条
  • 简介:LOMO相机是上世纪俄罗斯生产的一种傻瓜相机,因为技术的问题,相机一开始就存在着致命的成相错误,比如镜头焦距总是达不到一般的技术指标,画面四周总有一圈圈的模糊,色彩还原也受到影响,致使照片形成一种奇特的偏色,颇像过期彩照的效果,等等。但也正因为这样的一些成相问题,反而促成了一种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影像风格的产生,受到偏爱另类样式与趣味的众多年轻摄影家的喜好,更在年轻人一时成为风气,并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摄影潮流。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现象,我想恰恰就是图像本身的某种"天然"的"不完整性",显示出一种独特的影纹。

  • 标签: 当代摄影 影像风格 观念摄影 镜头焦距 不完整性 成相
  • 简介:针对新时期以来我国艺术学史的梳理,需要明确其交织出的两条主要历史脉络,一条是艺术学理论从“自发”走向“自觉”的发展途径;另一条是按照学科设立体制形成的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途径。涉及前者的史学问题比较复杂,涵盖自新时期以来艺术学理论演变历史进程中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探讨。后者关于艺术学学科史的问题则较为直接,这是对一个学科发展路径的考察。从学科史研究来看,不仅可以全面了解艺术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增强对学科性质、学科定位、学科价值及学科作用的认识,而且更可以了解学科发展规律与趋势。同时,也将从学科史的角度拓展对我国新时期以来艺术学史整体发展格局的认识。简而言之,本文试图从艺术学学科设立的历史和艺术学理论演进的历史这两方面,来考察新时期以来我国艺术学史的发展状况,为完整论述中国现当代艺术学史作进一步的跟进探究。

  • 标签: 新时期 艺术学学科 艺术学理论 发展历程
  • 简介:本文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关良的人生形式及其艺术实践的还原和解析,试图探究其独特的美术价值观的成因和促成其艺术表现形态的变化的社会历史依据,以期接近“知人论世”的历史研究基本目的.笔者认为,教学、展览、交游、革命,是关良留日归国后十年游荡生活的主要活动内容,“留东”背景则是关良这一时期的人生形式和艺术选择最重要的依据之一;而他与“创造社”同人之间的互动,便为其中特别耐人寻味的证例.

  • 标签: 关良 美术活动 创造社 留东同人 革命
  • 简介:寿石工是民国时期享誉京城的篆刻家和书法家,他教授金石篆刻,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执教达三十年之久,在北方艺术界影响很大,被誉为“执北方印坛之牛耳”,是当之无愧的印林前辈。笔者曾撰有《寿石工的印学交游及其篆刻在旧京印坛的地位》一文。随着新资料的发现,笔者将进一步通过民国时期北方刊物及相关书籍中的散佚寿石工资料,对其生平事迹及篆刻艺术进行梳理,作为前文的增补和延伸。

  • 标签: 寿石工 篆刻 生平与交游
  • 简介: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和四川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委会、重庆市九龙坡区委区政府、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及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承办的"‘中国故事’当代中国绘本艺术拓展研讨会"于2017年5月12日在四川美院黄桷坪校区隆重开幕。同期共先后举办了三场专题研讨会,议题分别为:"当代中国绘本语言的应用与拓展"、"绘本传播推广与文创产业发展"和"新时期绘本创作与教学改革"。此次研讨会,旨在探索当代绘本在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上的更新与拓展,探讨当代绘本创作的国际发展潮流,探讨中国当代绘本艺术创作在高等艺术学院的教育规律和发展前景,进而推动中国当代绘本艺术创作新发展,将历史成果实现创作型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起到树立学术标准、构建评价体系的作用。

  • 标签: 绘本艺术 学院教育 教学改革
  • 简介:1939年,决澜社画家倪贻德与中华独立美术协会的梁锡鸿,以及摄影师何铁华在位于香港铜锣湾的岭英中学创作了一组壁画《抗战》、《建国》,这组壁画以鲜明的现代主义元素和风格,成为抗战主题性壁画创作中的另类存在。本文重构了这两幅壁画在香港诞生的历史语境,并与倪贻德不久前在武汉参与创作的黄鹤楼大壁画进行了联系和比较。本文认为,现代派洋画家在抗战初期大量参与壁画实践,不仅反映了全面危机状态下艺术家国家意识的普遍提升,更折射出当时画坛日趋激烈的媒介竞争的结构性现象:正是由于漫画、版画、摄影、戏剧、电影这类大众文艺媒介占据了抗战宣传的支配性位置,洋画家们才如此重视具备跨媒介特性的壁画,并由此引发画风的突变现象。

  • 标签: 倪贻德 梁锡鸿 何铁华 香港 《抗战》、《建国》壁画 媒介竞争
  • 简介:曹氏归义军时期,由于曹氏家族与于阗王族的联姻政策,使得敦煌与于阗进入到一个密切交流的时期,大量于阗人活动在敦煌。在这个时间段中,敦煌石窟中出现了于阗王李圣天、皇后曹氏等于阗王族的供养像。通过对这些供养像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原地区的服饰制度在敦煌保留下来,于阗王族们的礼服明显模仿着汉地帝王、皇后的服饰,于阗太子所着的常服也与敦煌当地居民相同。在佛事活动上,于阗人与敦煌民众也是趋于一致,写经、造像并无二致。体现出于阗王族在服饰制度、佛教信仰方式上趋于汉化。这种汉化的倾向甚至西传到了于阗本土,使得晚期于阗出现了汉风明显的图像。

  • 标签: 于阗王族供养像 李圣天 服饰制度 佛事活动 汉化
  • 简介:随着天竺、西域、日本、朝鲜等地信众的巡礼和官方的支持,五台山文殊信仰在东亚文化圈内得到广泛传播,并在东亚多地完成信仰空间的复制。五台山佛教圣地的建构及信仰空间复制对于研究佛教的传播与接受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方志、僧传、行记、灵验故事、敦煌遗书等相关史料的梳理,一方面探究五台山形象发生多层次演变的原因及"文殊一五台山"信仰的流动过程,另一方面也试图关注佛教在东亚范围内的传播模式。

  • 标签: 五台山 文殊信仰 圆仁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 简介:中国古代画像艺术对“纵深空间”的表现是一个重要的论题,它关系到如何理解古代中国绘画的形势表现特质。作者首先考察了先秦至两汉时代画像艺术对纵深空间的塑造,进而归纳出这一时期流行的四种表现类型。论文也结合图像分析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像艺术对纵深空间的表现进行了进一步探查,并指出渊源自西汉晚期并在东汉以后大量出现的“侧面俯瞰式”空间表现模式在此时期的渐趋盛行及对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影响。论文同时也对促成该视觉表现“模式”渐趋盛行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 标签: 中国早期画像 纵深空间 视觉形式表现 变化 原因试探
  • 简介:本文以第一、第二两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为切入点,展开对该时期美术展览会筹办机构及作品的评审制度的深入探讨.两次美展展览机制的差异与延续性,不仅为还原美展真实的历史语境提供了契机和可资借鉴的坐标,同时也揭示出国家文化管理机制的运行功效对美术发展的深刻影响.

  • 标签: 筹办机构 评审制度 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 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