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排斥逐渐问题引起金融地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梳理国外相关文献,对金融排斥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金融排斥的现象、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策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总体上,对金融排斥概念界定有所拓展;对金融排斥现象的分析逐步由"接触性"和"使用性"排斥研究向综合排斥研究方向发展;并从金融供给的地理排斥、金融需求的社会经济排斥以及社会环境因素排斥等多维视角阐释了"为什么被排斥";最后对金融排斥易导致的金融公平缺失、贫困加剧以及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等许多社会、经济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国外金融排斥研究趋势,并指出中国金融排斥的研究应加强对排斥的不同群体、不同空间尺度与空间演化等方面的研究。

  • 标签: 金融排斥 研究进展 金融地理学
  • 简介:黄其明与现代淮剧□刘则先在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戏剧运动史上,黄其明创作的《渔滨河边》等淮剧,有着突出的贡献和深远的意义。一黄其明是四川广安县人,生于1916年8月,1937年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0年10月随新四军、八路军会师开辟苏北抗日...

  • 标签: 淮剧艺术 抗日民主根据地 国民党顽固派 新四军 苏北 减租减息
  • 简介:孟子认为人区别于禽兽的只是“人性善”,它源于人类共有的同情之心。因为人特有理性精神——反思能力,人人可以发现自己的“本心”,人人也可以成为“尧舜”。“人性善”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基石。然而把“人性善”作为“平天下”功业的起点,也使其诞生之日起就有了巨大的消极意义。可是,现代人视人性为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等等所决定,也使人类为了从精神家园逃离,失去了生存的终极意义。把“人性善”作为终极的价值理性或许可以拯救这一现代病。

  • 标签: 孟子 人性善 价值理性 现代诠释
  • 简介:<正>宴席又叫会饮、酒席、筵席、宴会和酒会,是人们为了某种社交目的需要,根据接待规格和礼仪而精心编制的的一整套菜品。宴席可分两大部分,第一是我国传统的宴席,第二是酒会席。传统宴席是我国民族形式的正宗宴席,其特点:形式典雅,气氛隆重。整套菜由冷盘、热炒菜、大菜、点心、甜菜、水果等组成,而以热菜为主。

  • 标签: 宴席 现代饭店 制作改革 宴会 分餐制 烹调方法
  • 简介:经典教育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以前读书、教书的时候,讲的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而不说经典教育。这当然不是说现在才有经典教育,其实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都是经典教育,几乎没有什么别的教育。只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从"五四运动"一直到"文革"前后,我们所提倡的教育都是反经典的教育,重提经典教育是最近的现象。

  • 标签: 经典教育 意义 现代 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 品德教育
  • 简介:版画创作沿革现代版画是20世纪中国美术最具革命性的画种。被誉为:“时代的战鼓”和“革命的号角”的新兴木刻艺术,诞生在大敌当前,国难当头的特殊时期。这也就注定要经受严酷的考验。鲁迅以其独具的艺术战略眼光,洞察了新兴木刻艺术强大的生命力,倡导它“乃是作者和社会大众的内心的一致的要求”。

  • 标签: 版画创作 湖北 木刻艺术 中国美术 特殊时期 社会大众
  • 简介:形态各异的新型建筑构成了当代都市常见的景观,对都市建筑空间多重意义的解读使空间研究从地理步入人文。现代空间理论的发展与都市建筑关系紧密,许多建筑不仅承担着使用功能,还是空间理论的对象和实践场所。梳理现代空间研究的理论发展脉络,辨析其间的传承及相互影响,对应北京都市空间案例进行研究,有益于探索空间理论与当代建筑的互动。挖掘其文化意味。

  • 标签: 都市 建筑 空间研究
  • 简介:著名现代化理论家布莱克说:“如果一定要下定义的话,那么‘现代化’可以定义为:反映着人控制环境的知识亘古未有的增长,伴随着科学革命的发生,从历史上发展而来的各种体制适应迅速变化的各种功能的过程。”从这一定义可知,现代化是由于人类知识和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得经济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进而引起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在内的各种社会体制不得不变革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历史潮流的过程,因此,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包括民主化、工业化、都市化、世俗化、

  • 标签: 蔡锷 云南 现代化建设 中国 历史发展
  • 简介:当楚调正在兴盛时,特别在长江南北两岸。此时农民起义形成高潮:李自成攻占北京,张献忠在长江上、中游长驱直入,占领了明王朝的半壁河山。进驻惠王府的张献忠对歌妓深表同情,收留军中。攻下楚王府后,对全体男女歌妨百余人,采取了愿回家或愿搭戏班谋生,任其选择的办法,多数戏班演员都加入了民间楚调戏班,使楚调得到了壮大和丰富。明朝崇恢甲申年(1644),吴三桂为了陈圆圆“引狼入室”,引清军入关,打败了农民起义军。明朝也随之灭亡。在这次改朝换代的战争中,楚调也遭到了战争的摧残,只有少数戏班与艺人逃至鄂西土家族、鄂北、襄阳及西北等地避乱,楚调遭到了第一次挫折。清咸丰元年(1851年)一月,洪秀全在金田村起义。清咸

  • 标签: 汉剧 抗战宣传 现代战争 国民党 队长 太平天国
  • 简介:我国博物馆学专家苏东海先生提出: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文博事业也应该实现两个转变:一、实现现代化,从旧的管理模式向现代文博事业转变;二、实现社会化,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向社会充分开放转变.①

  • 标签: 博物馆 文博事业 现代文 两个转变 先生 社会化
  • 简介:靖康之后,山河巨变,痛定思痛的南渡君臣开始反思北宋覆亡的教训,在"拨乱反正"、收复山河的时风激荡下,"崇正"思想逐渐影响到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掀起了一场"复雅"的文艺改良运动。同时,在"崇苏"风气影响下,在北宋并非"正统"的苏轼"以诗为词"被抬升到"东坡范式"的高度。在几种思想、艺术领域倾向的激荡碰撞、交织影响下,南宋前期词逐渐形成了"雅正"审美风貌。

  • 标签: 宋词 崇正 复雅 理学文化影响
  • 简介:<正>一、引言我国沙漠面积广大,广泛分布于荒漠、荒漠草原和草原地带。在备个地带的沙漠中,都存在着许多古代人类活动遗迹,其中包括许多古代城市遗址:这些古代人类活动遗迹和古城遗址的存在,使得历史时期沙漠变迁研究成为极有吸引力的一个课题。

  • 标签: 历史时期 历史地理学 环境变迁 人类活动遗迹 沙漠变迁 研究者
  • 简介:《山海经》中的地理信息,从本质上说,是真实有据的。只不过限于先民既无科学的测绘手段,又经代代口耳相传,真实中又不免混有很多错乱。本文试以“海内昆仑之虚”周围所出诸水为例来进行分析。

  • 标签: 《山海经》 地理学价值 地理信息 中国 科学手段
  • 简介:1983年4月24日,中国地名委员会受权公布《我国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中,绝大部分是根据明代张燮《东西洋考》一书记载的岛名。1980年1月30日,国务院颁布《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一文,更是雄辩地引证了该书收集的历史上中国

  • 标签: 旅游诗 明代 闽南 中国地名 南沙群岛 天柱山
  • 简介:布洛陀经诗是壮族古老而宏伟的创世史诗,是壮族地域文化发展的产物和表征。在地理—民族—文化—经诗的研究范式中,我们发现,地理基础之上的生活方式、经济关系促进壮族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与审美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确定了布洛陀经诗的文献价值、文化价值与艺术呈现方式,突显了民族文学对当下文学创作的给养、借鉴意义。

  • 标签: 壮族 布洛陀经诗 文化地理学
  • 简介:本文全面回顾了人文地理学80年代以来的复兴进程。从学科正名、学术组织建设、学科理论研究和成果出版等方面评估了所取得的成绩。同时.探讨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建设、优势学科强化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薄弱分支学科发展、高水平成果出版和跨世纪学科前沿人才培养等问题。

  • 标签: 中国人文地理学 发展评估 前景展望
  • 简介: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对西南少数民族做了详细而又深入的考察,他的地理学名著《广志绎》记录了西南地区的交通、经济、文化、风俗、政治,是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历史的重要资料。王士性目睹了土司制度的弊端,意识到土司制度已经严重地阻碍了社会进步。在这一背景下,他认为'改土归流'是大势所趋。王士性的'夷汉错居'观全面地概括了晚明时期所形成的西南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王士性《广志绎》是民族地理学独特而又珍贵的资料。

  • 标签: 王士性 少数民族史 土司制度 民族地理
  • 简介:<正>1月10日,西安历史地理学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了第三次年会。来自陕西师大、西北大学、西安师专、西安市文物园林局及西安市社联等单位的25位同志参加了这次学术会议。与会学者集中讨论了有关西安及其周围地区的历史自然和人文地理以及古都研究方面的问题。曹尔琴教授的《长安黄渠考》、吕卓民同志的《西安城南交、潏二水的踏查及历史变迁》二文,利用有关历史文献并结合

  • 标签: 历史地理学 西安市 西安城 历史变迁 学术会议 人文地理
  • 简介:学术研究的市场化和实用化导向日益明显,彰显了市场经济对学术的明显影响。我们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也不例外,改革开放初的那点理想主义精神几乎被市场经济一扫而光。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还相当薄弱,除了商品经济这一因素的影响外,还与研究生教学的薄弱、功利化的学术评价体系以及不大讲问题的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加强学术管理的学术导向,在学术评价中更大范围地引入同行评议制度,引导学人把更多的精力投向对学术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以增加问题意识,进而在此基础上作出原创性的发现。

  • 标签: 学术评价 问题意识 可研究问题 批判性思维 研究性教学
  • 简介:本文对解放前我国地理学界关于小城市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我们认为,我国地理学者对小城镇较有系统的研究起始于本世纪三十年代,当时的小城镇大体是指人口规模为1000-5000人的各种农业、工业、商业、政治、文化等聚落;这一时期我国地理学者对小城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落分类、小城镇地理位置和地理分布、小城镇形态及空间扩展、小城镇位置变迁与历史发展、小城镇人口、商业、文化特征以及城镇内部用地结构与房屋构造等六个方面;由于受当时社会经济条件及学科发展的影响,小城镇研究内容窄、程度浅、系统性不强,所运用的理论、方法也较简单、落后。

  • 标签: 解放前 中国地理学界 小城镇研究